2) necrology
[英][ne'krɔlədʒi] [美][nɛ'krɑlədʒɪ]
死亡统计学
3) vital statistics
出生和死亡统计
6) casualty statistic
伤亡统计
补充资料:死亡率间接估计法
从间接数据推导人口死亡率参数的方法。它与生育率间接估计法相对应,主要由儿童死亡率估计、成人死亡率估计和利用年龄结构资料估计死亡率参数这几项内容构成。
儿童死亡率估计 利用妇女曾生育子女的存活状况资料,推导儿童死亡率的方法,是由英国医学统计学家W.布拉斯于1964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人口中不同年龄妇女所生子女中已死亡者占的比重,取决于这些子女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后经历的死亡风险,用公式可表述为
式中Di是i年龄妇女所生育子女中已死亡者的比重;c(x)是该年龄妇女被调查时点前x 年生育子女数占的比重;q(x)是人口从0~x岁的死亡概率;α为妇女生育第一胎时间至被调查时间的间隔年份。要从已知的Di推导出q(x),必须了解妇女分年龄生育模式,因为它决定了妇女生育事件的时间分布c(x)。布拉斯提出了用妇女曾生育子女数资料,借助生育率模型,推断生育模式的方法。
一旦c(x)成为已知因素后,求解q(x)可以借助模型生命表由标准的迭代法完成。布拉斯进一步简化了这项工作,他利用生育率模型和模型生命表模拟出了一套乘数,以供把Di转化为从 0岁到某一确定的整数年龄,如1、2、3、5、10、15 岁的死亡概率。使用者只要根据已有的妇女曾生育子女数资料选择合适的乘数与Di相乘,便可求出儿童死亡率。
后来,许多人口学家对布拉斯方法作了改进,这些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①使用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概括实际人口的生育、死亡经历的模型计算新的乘数。②布拉斯方法需要的前提条件是人口的生育率和死亡率长期保持不变,是稳定的,但现实情况很少与这些假设条件相吻合。因此,美国人口学家G.菲尼、A.波罗尼等人分别发展出在死亡率或生育率下降情况下估计儿童死亡率的方法。
成人死亡率估计 布拉斯和美国人口学家K.希尔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利用被调查人生身父母存活状况的资料,估计成人死亡率的方法,称为"孤儿法"。希尔在1977年又独自提出了利用被调查人初婚配偶存活状况估计成人死亡率的方法,称为"鳏寡法"。
这两种方法与儿童死亡率估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构造过程是相同的。一个人口中孤儿和寡居者的多少无疑反映了成年人的死亡率水平,但同时也包含非死亡率方面的因素。因此,首先需要借助人口学模型对这些因素有所推断,即在"孤儿法"中,需要推断男、女性人口经历生育事件时的年龄分布;在"鳏寡法"中,需要推断男、女性人口初婚年龄的分布。然后,利用模型进行模拟运算,找出可供把被调查人某一亲属存活状况数据转化为一定死亡率参数的公式和系数。由于"父母"和"配偶"都是人到成年后才能获取的身份,因此从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都是"条件概率",即从某一成年年龄x岁到y岁(y>x)的死亡率。
对布拉斯和希尔方法的改进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使用不同的模型和变量对实际人口的死亡过程进行模拟,得到新的计算公式;②利用更丰富的基础数据,减少对模型的依赖,以求得更准确的成人死亡率估计值;③结合儿童死亡率估计值,直接推导从0~y岁的成人死亡率。
利用年龄结构资料估计死亡率参数 这种方法需要两次以上的人口普查资料。在一个未受到迁移活动影响的封闭人口中,两次普查时各年龄队列规模的变化仅仅取决于死亡因素,因而直接对比各年龄队列人数就可得到普查间人口死亡率。但是,这样估计出的参数质量受到两次普查时人口申报率不一致和年龄错报的影响。美国人口学家A.寇尔和P.德曼于1966年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即利用普查间人口实际存活状况拟合模型生命表,再从拟合的模型生命表中推断实际人口死亡率参数。由于普查间出生人口的存活情况无法由对比两次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观察,因此,寇尔和德曼的方法假定这部分儿童的死亡率与拟合的模型生命表一致。为了避免这种假设的不可靠性,布拉斯于1975年提出了另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将从普查间人口存活状况推导的分年龄组死亡率与一个从其他来源独立得到的儿童死亡率参数相结合,计算出一套初始的生命表参数5lx(x岁到x+5岁的生存人数),再利用逻辑斯蒂模型生命表(见模型生命表)对5lx举例进行修匀调整,以得到最终的生命表。
儿童死亡率估计 利用妇女曾生育子女的存活状况资料,推导儿童死亡率的方法,是由英国医学统计学家W.布拉斯于1964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人口中不同年龄妇女所生子女中已死亡者占的比重,取决于这些子女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后经历的死亡风险,用公式可表述为
式中Di是i年龄妇女所生育子女中已死亡者的比重;c(x)是该年龄妇女被调查时点前x 年生育子女数占的比重;q(x)是人口从0~x岁的死亡概率;α为妇女生育第一胎时间至被调查时间的间隔年份。要从已知的Di推导出q(x),必须了解妇女分年龄生育模式,因为它决定了妇女生育事件的时间分布c(x)。布拉斯提出了用妇女曾生育子女数资料,借助生育率模型,推断生育模式的方法。
一旦c(x)成为已知因素后,求解q(x)可以借助模型生命表由标准的迭代法完成。布拉斯进一步简化了这项工作,他利用生育率模型和模型生命表模拟出了一套乘数,以供把Di转化为从 0岁到某一确定的整数年龄,如1、2、3、5、10、15 岁的死亡概率。使用者只要根据已有的妇女曾生育子女数资料选择合适的乘数与Di相乘,便可求出儿童死亡率。
后来,许多人口学家对布拉斯方法作了改进,这些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①使用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概括实际人口的生育、死亡经历的模型计算新的乘数。②布拉斯方法需要的前提条件是人口的生育率和死亡率长期保持不变,是稳定的,但现实情况很少与这些假设条件相吻合。因此,美国人口学家G.菲尼、A.波罗尼等人分别发展出在死亡率或生育率下降情况下估计儿童死亡率的方法。
成人死亡率估计 布拉斯和美国人口学家K.希尔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利用被调查人生身父母存活状况的资料,估计成人死亡率的方法,称为"孤儿法"。希尔在1977年又独自提出了利用被调查人初婚配偶存活状况估计成人死亡率的方法,称为"鳏寡法"。
这两种方法与儿童死亡率估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构造过程是相同的。一个人口中孤儿和寡居者的多少无疑反映了成年人的死亡率水平,但同时也包含非死亡率方面的因素。因此,首先需要借助人口学模型对这些因素有所推断,即在"孤儿法"中,需要推断男、女性人口经历生育事件时的年龄分布;在"鳏寡法"中,需要推断男、女性人口初婚年龄的分布。然后,利用模型进行模拟运算,找出可供把被调查人某一亲属存活状况数据转化为一定死亡率参数的公式和系数。由于"父母"和"配偶"都是人到成年后才能获取的身份,因此从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都是"条件概率",即从某一成年年龄x岁到y岁(y>x)的死亡率。
对布拉斯和希尔方法的改进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使用不同的模型和变量对实际人口的死亡过程进行模拟,得到新的计算公式;②利用更丰富的基础数据,减少对模型的依赖,以求得更准确的成人死亡率估计值;③结合儿童死亡率估计值,直接推导从0~y岁的成人死亡率。
利用年龄结构资料估计死亡率参数 这种方法需要两次以上的人口普查资料。在一个未受到迁移活动影响的封闭人口中,两次普查时各年龄队列规模的变化仅仅取决于死亡因素,因而直接对比各年龄队列人数就可得到普查间人口死亡率。但是,这样估计出的参数质量受到两次普查时人口申报率不一致和年龄错报的影响。美国人口学家A.寇尔和P.德曼于1966年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即利用普查间人口实际存活状况拟合模型生命表,再从拟合的模型生命表中推断实际人口死亡率参数。由于普查间出生人口的存活情况无法由对比两次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观察,因此,寇尔和德曼的方法假定这部分儿童的死亡率与拟合的模型生命表一致。为了避免这种假设的不可靠性,布拉斯于1975年提出了另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将从普查间人口存活状况推导的分年龄组死亡率与一个从其他来源独立得到的儿童死亡率参数相结合,计算出一套初始的生命表参数5lx(x岁到x+5岁的生存人数),再利用逻辑斯蒂模型生命表(见模型生命表)对5lx举例进行修匀调整,以得到最终的生命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