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相互条件作用
1)  mutually conditioning
相互条件作用
2)  interaction yield condition
交互作用屈服条件
3)  interactions
相互作用
1.
Ab initio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s of C_2H_4,N_2 and CH_4 with the zeolite cluster models;
沸石模型簇与乙烯、氮气和甲烷相互作用的从头算研究
2.
Interactions between Quaternary Ammonium Gemini Surfactant C_(12)-2-C_(12)·2Br and Hydroxypropyl Cellulose in Aqueous Solution;
季铵盐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C_(12)-2-C_(12)·2Br与HPC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3.
NMR Studies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Diperoxovanadate and Imidazole-like Ligands;
咪唑类配体与双过氧钒配合物相互作用的NMR研究
4)  Interaction [英][,intə'rækʃən]  [美][,ɪntə'rækʃən]
相互作用
1.
Progress in Researches on Interaction between Aerosol and Cloud;
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2.
Studies on Coordination and Hydrogen Bond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Using 1D & 2D FTIR Spectroscopy;
红外光谱方法研究分子间配位及氢键相互作用
3.
XRD study on Interaction between CaCl_2 and 10X Zeolite;
XRD法研究CaCl_2与10X分子筛的相互作用
5)  reciprocity [英][,resɪ'prɔsəti]  [美]['rɛsə'prɑsətɪ]
相互作用
1.
In the second section, applying four factors quadratic rotating design, we studied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sodium lactate and pot.
本研究将乳酸钠用于牛肉冷却肉的保鲜 ,主要是探讨了以下 2方面的内容 :第一 ,应用单因子试验配置 5个不同浓度的保鲜液 ,用浸泡的方式对肉块进行处理 ,真空包装 ,冷藏 ,用挥发性盐基氮为指标找出有效的保鲜浓度 ;第二 ,利用四因子二次正交旋转设计 ,探讨乳酸钠与保鲜剂山梨酸钾、丙酸钙和乳酸链球菌素 (nisin)之间的相互作用。
2.
Discuss the main cause and reciprocity of medical disputes.
结果 :证实医疗纠纷的发生既有始发原因 ,又有诱发原因 ,两者互为因果 ,相互作用。
3.
Based on the dynamics analytical method of efficiency stress,the reciprocity of saturation soil and its structure in the blasting load is analyzed.
基于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法,对爆炸荷载作用下饱和土与地下建筑结构相互作用的特性进行了分析。
6)  interact [英][,ɪntər'ækt]  [美]['ɪntɚ'ækt]
相互作用
1.
The study on calcium and lead ions interacting with bilayer lipid membranes;
Ca~(2+)和 Pb~(2+)与双层类脂膜相互作用的研究
2.
Its activity is modulated by the coregulators interacting with ERβ.
ERβ在乳腺癌预后和激素治疗耐受中有重要意义,其活性受与之相互作用的共调节因子的影响。
补充资料:屈服条件
      塑性力学中判断物体处于弹性状态还是处于塑性状态的判据,是物体中一点在由弹性状态转变到塑性状态时各应力分量的组合所应满足的条件。
  
  单向应力状态的屈服条件由屈服极限(又称屈服应力,见材料的力学性能)表示,可由实验定出。对于屈服不明显的材料,在工程中将残余应变为0.2%的应力值定义为条件屈服极限σ0.2,或把拉伸曲线(图1)中割线模量EY=0.7E处的应力作为条件屈服极限σY,其中E为弹性模量。这种定义方法比测定残余应变量更简便。对于一般钢材,σ0.2和σY很接近。某些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加载,屈服应力会有所提高,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强化现象。提高后的屈服应力称为后继屈服应力或加载应力。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情形有所不同。
  
  为了描述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开始发生破坏时的受力程度,需要引入应力空间的概念,它是以应力分量为坐标的空间,在此空间中,每个点都代表一个应力状态,应力的变化在相应的空间中给出一条曲线,称为应力路径。根据不同的应力路径所进行的实验,可以定出从弹性阶段进入塑性阶段的各个屈服应力。在应力空间中将这些屈服应力点连起来,就形成一个区分弹性区和塑性区的分界面,这个分界面称为屈服面。描述屈服面的数学表达式就是屈服条件,它对应于单向应力状态下的屈服极限。同单向应力状态一样,在经历塑性变形后,低碳钢等材料的屈服极限没有什么变化,而强化材料的后继屈服应力比初始屈服应力有所提高。这些后继屈服点连成的面称为后继屈服面或加载面。初始屈服面转为后继屈服面的变化规律称为强化规律。
  
  材料的初始屈服条件一般可表示为f(σij)=C,其中σij为应力分量;C为材料常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屈服条件可用三个主应力 σ1、σ2、σ3表示。这样,屈服条件可简化为f(σ123)=C。在以主应力为坐标轴的主应力空间中,同 对应的屈服面将空间分为两部分:包含原点的屈服面内的部分对应弹性状态(或刚性状态);在屈服面上和屈服面外的部分对应塑性状态。 根据塑性力学的简化假设, 平均正应力σm=(σ123)/3不影响屈服,所以,f在主应力空间中是以σ123的直线为轴的一个等截面柱体,截面的形状可以在平面σ123=0(称为π平面)上决定。
  
  法国的H.特雷斯卡于1864年?ü矶嗉费故笛檠芯壳跫K⑾直患费沟慕鹗羯嫌行矶嗪芟傅暮畚疲堑姆较蚪咏谧畲蠹粲αΦ姆较颉K衔弊畲蠹粲α?τ达到某一极限值τY(称为剪切屈服极限)时,材料便进入屈服状态。这一屈服条件称为特雷斯卡条件或最大剪应力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
  
    max(|σ12|,|σ23|,|σ31|)=2τ。等式左边表示取|σ11|、|σ23|、|σ31|中的最大者。等式在π平面上是一个正六边形(图2)。
  
  德国的R.von米泽斯于1913年提出,在π平面可用一个圆代替特雷斯卡的正六边形(图2),相应的屈服条件称为米泽斯条件,它避开了由于屈服面不光滑而带来的数学上的困难。米泽斯屈服条件的表达式为:
  
  
  (σ12)2+(σ23)2+(σ31)2=2σ婍。
  后来,德国的H.亨奇提出,米泽斯屈服条件意味着在物体中的形变比能等于某一极限值时,材料就进入屈服状态。因此,米泽斯屈服条件又称为最大形变比能条件。
  
  特雷斯卡屈服条件是一个线性的代数方程,知道主应力大小的次序后,使用这个条件比较方便;但在一般情况下事先并不知道主应力大小的次序,应用米泽斯屈服条件则比较方便,不过相应地要在数学上解一个非线性方程。
  
  德国的W.洛德于1926年用薄壁管受拉伸和内压联合作用的试验验证屈服条件,他发现,对于碳素钢和合金钢等韧性材料,米泽斯屈服条件同试验结果符合得较好。
  
  各向异性材料的屈服条件一般比较复杂,表达式中包含有反映材料各向异性性质的特征参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