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earning set
学习定势
2) habit set
习惯定势
3) study advantages
学习优势
4) positioning of study
学习定位
1.
Through analysis of this phenomenon, some basis means is proposed for the positioning of study for the creation of study-oriented enterprises.
通过剖析这一现象 ,在解读学习型组织及其关于学习的内涵之基础上 ,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提供如何对学习定位的基本途径。
5)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学习定向
6) directed learning
定向学习
补充资料:学习定势
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需要、愿望、态度等都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
对定势进行系统研究及论证,是从知觉开始的。早在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G.T.费希纳就进行了重量错觉实验。1889年G.E.米勒和F.舒曼又从事了重量错觉的专门研究,发现提重物时引起较大的运动冲动,提轻物时则相反,以后再提等量的两物时,前者期待较大重量而后者期待较小重量,因此前者获得"飞起来"后者获得"粘住"的印象。他们对这种现象作了理论上的分析,提出"运动定势"概念。
苏联心理学家Д.Н.乌兹纳捷认为错觉是更深刻而完整的主体状态。他用一系列实验来证明其观点。例如,他用速示器给被试者呈现两个不等的圆形,令其知觉并指出大小,如此重复10~15次,然后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要求被试者给予判定。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者把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仍看作一大一小。这说明先前的知觉在被试者身上形成了一种固着的定势状态,致使后来把相等的圆形知觉为不等。由此他认为定势是一种心理的准备状态。乌兹纳捷的学生们曾试用И.П.巴甫洛夫学说来阐明定势的生理机制,认为定势是在大脑皮层系统性活动的基础上以一定方式建立起来的动力定型的机能。
美国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定势也发生在解决问题或学习的过程中。如A.S.卢钦斯曾进行过如下实验:他向被试者提出用几个大小不同的壶量水的问题。问题如下:
第1题是用来说明以壶量水解题方法的;2~6题是用三壶量法即B-A-2C的问题;7、8题是可以用三壶量法但也可以用更直接而简单的两壶量法的问题; 9题以后则是只能用两壶量法的问题。实验组从1题连续做到9题;控制组做过1题后就做7、8、9题(即跳过2~6题)。比较两组被试者解答 7、8、9题的情况,结果发现:实验组大都采用三壶量法,而不采用更简便的两壶量法,甚至难以解决第 9题;而控制组则能直接采用两壶量法去解题。这一实验说明:由于人们已经形成了解题的固定模式,遇到新问题时头脑已被旧方法框住,因而不去寻找简单而直接的解题方法。
定势有两种作用: 一是积极作用, 二是消极作用。所谓积极作用是指人一旦形成某种定势,在条件不变时,可以更迅速地知觉对象与做出合理的反应,从而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例如当人们获得了一种普遍的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后,就能用之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上去,从而迅速地解决问题,亦即表现为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所谓消极作用是指人一旦形成了某种定势,由于来不及适应外界情境的细小变化,就往往容易发生错觉,妨碍对新问题的解决。解决新问题时,越是信赖一种解题原则,就越会固执不变地用旧的方法解题,而不去尝试用其他方法。例如,先让被试者用火柴在平面上排列成三角形,取得经验后再要求他们用 6根火柴摆成 4个三角形,由于他们的已有经验是片面的,他们仍在平面上把火柴摆来摆去,久而不得其解,想不到要在三度空间中进行操作,这就是片面的经验对正确解题发生了阻碍作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囿于固定的方式而发生困难时,解决的方法之一是暂时地把它搁置一下,待已有定势作用减弱之后,再来解决问题。定势的消极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比较普遍,这就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注意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克服其惰性与刻板性,另外练习作业的综合化与多样化等,也都是克服定势这种消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参考书目
〔苏〕Б.М.捷普洛夫等著,孙晔等译:《苏联心理科学》第二卷,科学出版社,北京,1963。
〔美〕克雷奇等著, 周先庚等译:《心理学纲要》,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美〕R.S.武德沃思等著, 曹日昌等译:《实验心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65。
对定势进行系统研究及论证,是从知觉开始的。早在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G.T.费希纳就进行了重量错觉实验。1889年G.E.米勒和F.舒曼又从事了重量错觉的专门研究,发现提重物时引起较大的运动冲动,提轻物时则相反,以后再提等量的两物时,前者期待较大重量而后者期待较小重量,因此前者获得"飞起来"后者获得"粘住"的印象。他们对这种现象作了理论上的分析,提出"运动定势"概念。
苏联心理学家Д.Н.乌兹纳捷认为错觉是更深刻而完整的主体状态。他用一系列实验来证明其观点。例如,他用速示器给被试者呈现两个不等的圆形,令其知觉并指出大小,如此重复10~15次,然后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要求被试者给予判定。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者把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仍看作一大一小。这说明先前的知觉在被试者身上形成了一种固着的定势状态,致使后来把相等的圆形知觉为不等。由此他认为定势是一种心理的准备状态。乌兹纳捷的学生们曾试用И.П.巴甫洛夫学说来阐明定势的生理机制,认为定势是在大脑皮层系统性活动的基础上以一定方式建立起来的动力定型的机能。
美国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定势也发生在解决问题或学习的过程中。如A.S.卢钦斯曾进行过如下实验:他向被试者提出用几个大小不同的壶量水的问题。问题如下:
第1题是用来说明以壶量水解题方法的;2~6题是用三壶量法即B-A-2C的问题;7、8题是可以用三壶量法但也可以用更直接而简单的两壶量法的问题; 9题以后则是只能用两壶量法的问题。实验组从1题连续做到9题;控制组做过1题后就做7、8、9题(即跳过2~6题)。比较两组被试者解答 7、8、9题的情况,结果发现:实验组大都采用三壶量法,而不采用更简便的两壶量法,甚至难以解决第 9题;而控制组则能直接采用两壶量法去解题。这一实验说明:由于人们已经形成了解题的固定模式,遇到新问题时头脑已被旧方法框住,因而不去寻找简单而直接的解题方法。
定势有两种作用: 一是积极作用, 二是消极作用。所谓积极作用是指人一旦形成某种定势,在条件不变时,可以更迅速地知觉对象与做出合理的反应,从而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例如当人们获得了一种普遍的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后,就能用之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上去,从而迅速地解决问题,亦即表现为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所谓消极作用是指人一旦形成了某种定势,由于来不及适应外界情境的细小变化,就往往容易发生错觉,妨碍对新问题的解决。解决新问题时,越是信赖一种解题原则,就越会固执不变地用旧的方法解题,而不去尝试用其他方法。例如,先让被试者用火柴在平面上排列成三角形,取得经验后再要求他们用 6根火柴摆成 4个三角形,由于他们的已有经验是片面的,他们仍在平面上把火柴摆来摆去,久而不得其解,想不到要在三度空间中进行操作,这就是片面的经验对正确解题发生了阻碍作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囿于固定的方式而发生困难时,解决的方法之一是暂时地把它搁置一下,待已有定势作用减弱之后,再来解决问题。定势的消极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比较普遍,这就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注意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克服其惰性与刻板性,另外练习作业的综合化与多样化等,也都是克服定势这种消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参考书目
〔苏〕Б.М.捷普洛夫等著,孙晔等译:《苏联心理科学》第二卷,科学出版社,北京,1963。
〔美〕克雷奇等著, 周先庚等译:《心理学纲要》,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美〕R.S.武德沃思等著, 曹日昌等译:《实验心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6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