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条件反射二因素说
1)  bifactor theory of conditioning
条件反射二因素说
2)  theory of conditioning
条件反射说
3)  conditioned reflex theory
条件反射学说
4)  secondary conditioning
二级条件反射
5)  classical conditioning theory
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6)  conditional factor
条件因素
1.
Adopted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this study conducted an research and descriptiv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on-sport population at the age of 35 to 45 in Shanghai,the influence of three conditional factors of the standard of sport population on the non-sport population,and the trend of sport attitudes of the non-sport population.
通过文献资料与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35~45岁非体育人口的现状、体育人口标准的三个条件因素对该年龄段的非体育人口的影响以及本年龄段的非体育人口的体育态度趋向进行研究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此年龄段的非体育人口比例仍高于全国2000年的同一年龄段的比例,但该年龄段非体育人口中具有一定数量的“潜在体育人口”,只要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在短时间之内增加该年龄段的体育人口数量是完全可行的。
2.
With the documents and investigational methods,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on-sport population at the age of 35 to 45 in Delta Area of Changjiang Riv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ditional factor and the attitude of sport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通过文献资料与问卷调查法,对长三角地区35~45岁非体育人口的现状、体育人口标准的三个条件因素对该年龄段的非体育人口的影响以及本年龄段非体育人口的体育态度趋向进行调查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地区35~45岁年龄段的非体育人口比例仍高于全国2000年的比例水平;该年龄段非体育人口具有很大数量的“潜在体育人口,”在短时间之内增加该年龄段的体育人口数量是完全可行的。
补充资料:经典的条件反射说
      指美国和西方心理学家对И.П.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而言。为了和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相区别,西方心理学家就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说。
  
  20世纪初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生理的过程中,观察到被试动物──狗,不但在吃到食物,即食物直接刺激口腔时会分泌唾液,而且在看到曾经吃过的食物的外形、闻到食物的气味、甚至听到盛过食物的器皿的响声或饲养者的脚步声时,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分泌"现象,它引起了巴甫洛夫的极大的注意。巴甫洛夫创造了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方法,并发现了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以狗作实验对象的典型程序和过程是,首先呈现中性的、无关刺激(如灯光或铃声),同时或紧接着分别给予能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或退缩反应的电击等无条件刺激。 在一般情况下, 如此反复进行若干次之后,仅仅灯光或铃声的出现就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应或退缩反应了,也就是说形成了条件反射。在巴甫洛夫的实验条件下,为了形成条件反射,必须使用以形成条件反射之中性的、无关刺激物的作用与无条件刺激物的作用同时发生,或者更准确地说,必须使它稍早一些发生。如果铃声以足够的次数与狗的喂食同时发生,它就会变成条件性食物刺激物,变成喂食的信号,而只要有铃声的时候,狗就分泌唾液。如果灯光以足够的次数与给予狗腿上的伤害性刺激物同时发生,它就会开始引起举脚的退缩动作。无条件刺激物能使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加强起来, 所以就把这种手段叫做强化(reintorcement)。巴甫洛夫的实验研究指出,条件反射不是天生的、种的反应,而是后天所获得的一种个体反应,并且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定的刺激所发生的一定反应,所以称它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机能,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了一种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它可以使每一个个体更好地适应其生活条件,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更加精确的平衡这样一种可能。巴甫洛夫指出,"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系统地研究了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各种抑制(内抑制和外抑制)产生的规律。并以条件反射作为方法研究了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等运动规律和大脑皮层机能的系统性等,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研究学习的心理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更大。 1919年,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J.B.沃森在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就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他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 而行为的基本构成因素就是刺激和反应。 他把行为和反应分为遗传的反应和习惯的反应。他采用了条件反射的概念来说明习惯反应,认为一切复杂的习惯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他把它叫做条件反应、交替反应,并且把条件反射形成的程序和过程总称为条件作用,这就是沃森关于学习的条件作用说(Conditionning theory)。从此以后,特别是自巴甫洛夫于1927年发表了《条件反射》以后,条件反射的研究就在美国盛行起来,许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都以条件反射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和说明行为的学习问题,把条件作用作为学习行为的基础。1930年以后,美国的新行为主义理论开始形成,这些新的理论的核心也是所谓的"条件作用"论。应当指出,沃森等人只是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看成是条件反射形成的程序和过程而已,而其条件作用说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在基本理论观点上是不同的。 例如,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研究和探索高级神经活动的生理规律的,他不否认意识、心理,他认为人因有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而与动物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而沃森等人则根本否认意识,把它归之于行为,他们仅仅注意肌肉和腺体的生理学而忽视大脑皮层的生理学,混淆人与动物的界限,抹煞其间的本质差别。所以,行为主义在条件作用的名称下,实际上把巴甫洛夫学说变成了行为主义的一个变种。
  
  斯金纳把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种类型:应答性(re-spondent)行为和操作性(operant)行为。他把条件作用也分为两种类型:刺激型(S型)和反应型(R型)。前者适用于应答性行为,后者适用于操作性行为。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唾液分泌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这时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强化物是同刺激相结合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属于R型,因为在他的实验中,有机体的行为是一种没有可觉察的刺激的反应,它作用于环境,而后才呈现食物的强化,这时反应在前,刺激在后,强化物是同反应相结合的。S型的条件作用是一个S-R的过程。 R型的条件作用则是一个R-S的过程。 据此, 美国心理学家E.R.希尔加德等人就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说,而把斯金纳的条件作用叫做操作的条件作用说或工具的(instrumental)条件作用说。
  
  

参考书目
   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
   〔美〕杜·舒尔茨著, 沈得灿等译:《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