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abinsky law
巴宾斯基定律
2) Babinski sign
巴宾斯基征
1.
Methods106 patients with first pyramidal tract injured were elicited Babinski sign once a day.
目的讨论巴宾斯基征拇趾背屈角度、持续时间和肢体肌力变化关系及引出巴宾斯基征敏感轨迹点的变化规律。
3) Babinsky sign
巴宾斯基症
4) Babinsky phenomenon
巴宾斯基现象
5) Babinski reflex
巴宾斯基反射
6) babinski-nageotte syndrome
巴宾斯基-纳若特综合征
补充资料:巴宾斯基反射
用钝尖物体由婴儿脚跟部向前划足掌外侧缘所引起的拇趾背屈、其余4趾蹠屈及扇形展开的反射性动作。也有的表现为拇趾背屈,其他4趾既不蹠 屈也不呈扇形展开;或拇趾及其他4趾皆呈背屈,同样伴有其他4趾扇形展开等反射形式。这是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婴儿从出生到6~18个月内具有这种反射,以后消失。它是法国神经科医生J.巴宾斯基于1896年首次论述的。在神精病临床诊断上,巴宾斯基反射是一项重要的体征。如果婴儿2岁以后或成人呈巴宾斯基反射阳性,表明锥体束受损伤。锥体束严重损伤,尤其是脊髓病变时,可出现持续的自发的巴宾斯基反射,同时也可出现反射范围增大。除刺激足掌外侧缘外,刺激下肢其他部位也可出现巴宾斯基反射。此外,它也发生于深睡、深度昏迷、深度麻醉、药物或酒精中毒、胰岛素及低血糖休克、电休克、高血糖昏迷和尿毒症等。
科学家们注意到,出现巴宾斯基反射时脚趾所呈形状,酷似猿猴在攀登树木时为固定身体所采用的脚趾样式。因此,通常把这一反射设想为:由于锥体束受损,大脑皮层的影响不能再作用于脊髓的节段,从而导致种系发展上较为古老的反射性动作形式。至于婴儿早期出现的巴宾斯基反射,则与神经系统的髓鞘化未完成有关。
科学家们注意到,出现巴宾斯基反射时脚趾所呈形状,酷似猿猴在攀登树木时为固定身体所采用的脚趾样式。因此,通常把这一反射设想为:由于锥体束受损,大脑皮层的影响不能再作用于脊髓的节段,从而导致种系发展上较为古老的反射性动作形式。至于婴儿早期出现的巴宾斯基反射,则与神经系统的髓鞘化未完成有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