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nchoring of ego
自我安妥
2) Self-soothing
自我安抚
3) α-Naphthylthiourea
安妥
4) clofibrate
[英][kləu'faibreit] [美][klo'faɪbret, -'fɪbret]
安妥明
1.
The effect of a shorter period(10 months)of caloric restiction on oxidative damage induced by clofibrate in mouse liver is studied.
对小鼠进行了短时间(10个月)的能量限制,考察了能量限制对安妥明所致小鼠肝脏氧化损伤的影响。
2.
SD (sprague-dawley) rat(Rattus norvegicus) hepatocytes were treated with clofibrate and the express levels of its PXR (pregnane X receptor) and CYP3A1 (cytochrome P450 3A1) were determined by Western blot and RT-PCR.
安妥明处理SD(sprague-dawley)大鼠(Rattus norvegicus)的原代肝细胞,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孕烷受体(PXR)和细胞色素酶P4503A1(CYP3A1)的表达情况。
5) antofloxacin
安妥沙星
1.
Pharmacokinetics of antofloxacin in rats co-administered with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非甾体抗炎药对安妥沙星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2.
Determination of antofloxacin in rat plasma and bile by HPLC and study of its pharmacokineics;
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和胆汁中安妥沙星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
3.
Prolongation of cardiac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induced by antofloxacin in isolated guinea pig papillary muscles;
安妥沙星延长离体豚鼠心肌动作电位
6) Prolonium iodide
安妥碘
补充资料:自我
心理学重要概念,但在心理学文献中有不同的用法。英语的ego和self,在汉语中都译为自我,但这两个词在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C.G.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都有不同的用法。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ego指理性,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调节者,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ego指意识,self则指集体无意识总体。
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指自己身体和心理状态的主体。个体在出生后早期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把自我(自己)与非我(周围环境)区分开来,使自己成为自己身体和心理状态的主体。
W.詹姆斯 1890年把自我区分为作为经验客体的我(me)和作为环境中主动行为者的我(I)。作为经验客体的我包括3种不同形式:①精神的我,包括个人目标、抱负和信念等;②物质的我,指个人的身体及其属性;③社会的我,即他人所看到的我。
C.H.库利1922年提出了镜象我的概念,认为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看来如何,他人如何判断我们。我们觉得自己好坏,依赖于我们认为他人如何判断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我对自己的看法反映着他人对我的看法。
G.H.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提出了类似库利的看法。他扩展了库利的观点,主张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有能力在想象中处于他人角色,即所谓角色采择(见角色理论),如同他人看我们那样看待自己。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自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与他人对自己的实际看法并不经常相符。这是由于我们设想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对他人看法的设想不一定正确。
L.费斯廷格1954年提出的比较理论认为,人们以他人为比较的参照点来评价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当人们关于自己缺乏明确看法的时候,易于采用社会比较方法。而且社会比较的进行并非总是有意识的,有时也在无意中进行。这个理论预测,人们通常是同相似的人作比较的。有时由于比较的原因不同,也可能与强于自己或弱于自己的人去比较。与强于自己的人去比较可以促进自我改善;与弱于自己的人去比较可以增强自信。
自我概念 人们对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称为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涉及不同的方面,詹姆斯作过初步的区分,后来人们又作了进一步的区分。西方心理学中的区分为:①个人自我概念:即个人认为自己具有的属性和行为特点,如我有一双黑眼睛,我聪明等。②社会自我概念:即个人认为自己在别人看来具有的属性和行为特点。社会自我概念与个人自我概念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前者的情况如,我相信别人也认为我聪明。后者的情况如,我相信别人认为我很开朗,但我认为我是羞怯的。③理想的个人自我概念:即我认为我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我希望我有一双大眼睛,我希望我是聪明的。④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即我认为我在别人眼里应当是什么样的人,如我希望在别人看来我是聪明的。⑤从理想的个人自我概念评价个人自我概念:如我对我的聪明感到满意,我对我的眼睛感到不满意。⑥从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评价社会自我概念:如我对别人认为我很开朗感到满意。
在苏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4种类别,即:①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②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③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④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
自我评价 指个人对自己的整体评价。或者是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可能是个人自我概念和社会自我概念联合的产物,反映出个人对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品格、地位的评价。自我评价是自己行为的主要调节器。自我评价较高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平,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就。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有助于适应新环境,有助于摆脱孤独。
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采用自我评价量表进行研究,M.J. 罗森伯格 1965年的自我评价量表是使用较广的一个。他认为,被试在这个量表上的得分可以预测其情绪和行为。例如在医院精神病人中,那些自我评价低的人往往是不愉快的、沮丧的。这与医院护士对病人的评价是一致的。
自我评价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如训练被试不把失败的责任归于自己,不总是谴责自己,往往可以产生良好后果。
自我意识 一般情况下是指对自我存在的意识。在社会心理学中有时用来指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此时人们特别关注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关注于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人们处于这种状态下能更多地处理有关自己的信息。R.威克兰德认为,当人们处于这种自我意识状态时,他们较易于感知到他们的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更富于自我批评性。他的研究表明,面对一面镜子可以提高被试的自我注意,减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如可以减少考试作弊。
自我注意既可以引起人们注意于自己的内部状态,也可以引起人们注意自己给别人造成的印象。前者称之为内向性自我意识,后者称之为外向性自我意识。内向性自我意识高的人更了解自己,他们的自我评价与行为表现的相关高。由于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内部状态,易于觉察到外部压力的影响,所以易于及时加以缓解。其缺点是过分注意自己也可能导致夸大焦虑之类的感受,如考试焦虑。外向性自我意识高的人,能更准确地预测到他给别人造成的印象。在众人面前往往可以加强外向性自我意识。
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指自己身体和心理状态的主体。个体在出生后早期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把自我(自己)与非我(周围环境)区分开来,使自己成为自己身体和心理状态的主体。
W.詹姆斯 1890年把自我区分为作为经验客体的我(me)和作为环境中主动行为者的我(I)。作为经验客体的我包括3种不同形式:①精神的我,包括个人目标、抱负和信念等;②物质的我,指个人的身体及其属性;③社会的我,即他人所看到的我。
C.H.库利1922年提出了镜象我的概念,认为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看来如何,他人如何判断我们。我们觉得自己好坏,依赖于我们认为他人如何判断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我对自己的看法反映着他人对我的看法。
G.H.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提出了类似库利的看法。他扩展了库利的观点,主张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有能力在想象中处于他人角色,即所谓角色采择(见角色理论),如同他人看我们那样看待自己。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自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与他人对自己的实际看法并不经常相符。这是由于我们设想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对他人看法的设想不一定正确。
L.费斯廷格1954年提出的比较理论认为,人们以他人为比较的参照点来评价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当人们关于自己缺乏明确看法的时候,易于采用社会比较方法。而且社会比较的进行并非总是有意识的,有时也在无意中进行。这个理论预测,人们通常是同相似的人作比较的。有时由于比较的原因不同,也可能与强于自己或弱于自己的人去比较。与强于自己的人去比较可以促进自我改善;与弱于自己的人去比较可以增强自信。
自我概念 人们对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称为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涉及不同的方面,詹姆斯作过初步的区分,后来人们又作了进一步的区分。西方心理学中的区分为:①个人自我概念:即个人认为自己具有的属性和行为特点,如我有一双黑眼睛,我聪明等。②社会自我概念:即个人认为自己在别人看来具有的属性和行为特点。社会自我概念与个人自我概念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前者的情况如,我相信别人也认为我聪明。后者的情况如,我相信别人认为我很开朗,但我认为我是羞怯的。③理想的个人自我概念:即我认为我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我希望我有一双大眼睛,我希望我是聪明的。④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即我认为我在别人眼里应当是什么样的人,如我希望在别人看来我是聪明的。⑤从理想的个人自我概念评价个人自我概念:如我对我的聪明感到满意,我对我的眼睛感到不满意。⑥从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评价社会自我概念:如我对别人认为我很开朗感到满意。
在苏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4种类别,即:①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②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③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④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
自我评价 指个人对自己的整体评价。或者是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可能是个人自我概念和社会自我概念联合的产物,反映出个人对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品格、地位的评价。自我评价是自己行为的主要调节器。自我评价较高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平,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就。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有助于适应新环境,有助于摆脱孤独。
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采用自我评价量表进行研究,M.J. 罗森伯格 1965年的自我评价量表是使用较广的一个。他认为,被试在这个量表上的得分可以预测其情绪和行为。例如在医院精神病人中,那些自我评价低的人往往是不愉快的、沮丧的。这与医院护士对病人的评价是一致的。
自我评价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如训练被试不把失败的责任归于自己,不总是谴责自己,往往可以产生良好后果。
自我意识 一般情况下是指对自我存在的意识。在社会心理学中有时用来指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此时人们特别关注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关注于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人们处于这种状态下能更多地处理有关自己的信息。R.威克兰德认为,当人们处于这种自我意识状态时,他们较易于感知到他们的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更富于自我批评性。他的研究表明,面对一面镜子可以提高被试的自我注意,减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如可以减少考试作弊。
自我注意既可以引起人们注意于自己的内部状态,也可以引起人们注意自己给别人造成的印象。前者称之为内向性自我意识,后者称之为外向性自我意识。内向性自我意识高的人更了解自己,他们的自我评价与行为表现的相关高。由于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内部状态,易于觉察到外部压力的影响,所以易于及时加以缓解。其缺点是过分注意自己也可能导致夸大焦虑之类的感受,如考试焦虑。外向性自我意识高的人,能更准确地预测到他给别人造成的印象。在众人面前往往可以加强外向性自我意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