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风成盆地
1)  wind-formed basin
风成盆地
2)  wind-erosion basin
风蚀盆地
3)  deflation basin
风蚀盆地(地)
4)  Chengdu Basin
成都盆地
1.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of Cd,Pb and Zn in topsoils of plain region of Chengdu Basin;
成都盆地平原区浅层土壤Cd、Pb、Zn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2.
C-A Fractal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Origin Identification of Elements in Top Soils at Chengdu Basin,China;
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中元素来源研究
3.
Analysis of sources of fluorine in surface soils of the Chengdu basin,Sichuan,China;
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中F来源分析
5)  basin formation
盆地形成
1.
The Bohai Bay Basin was developed in a dextral trans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 during the Cenozoic, therefore, strike slip movement was one of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 on structural deformation,basin 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渤海湾盆地形成于新生代右旋扭张构造背景 ,走滑作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盆地形成和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6)  potash-forming basin
成钾盆地
补充资料:风蚀地栽培
      风蚀地指经常在风力作用下表土被吹失转移、地面被飞沙堆积的农地。风力侵蚀可使作物的种子和幼根裸露或随土吹掉;受大风、飞沙侵袭的幼苗常生长停顿甚至干枯,表土被吹失后,土壤粘粒和有机质也被带走,从而使土壤逐渐沙化或被砂粒湮埋,形成不固定的沙丘,继续蔓延并危及附近的耕地。风蚀对农业的危害现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风蚀地的分布 风蚀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北非、近东、东南亚的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南美洲的北部、北美洲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苏联西伯利亚、克拉斯诺达尔、乌克兰等干旱草原地带,都有大面积的风蚀地。中国易受风蚀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北纬35°~49°之间的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风沙区,包括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和陕西、甘肃两省的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 3省的西部。这些地区由于年雨量不足或季节之间分布不匀等原因,在干旱多风季节,土壤经常处于干燥状态,难以滋生自然植被和生长作物,土壤松散裸露,最易受风蚀为害。地势比较平缓开阔、地表光平、无团粒结构的砂土和砂壤土受害尤为严重。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砂土和海滩地区,也可能发生局部性的风蚀。如中国黄淮海平原的河流故道和泛区的砂土,华中江汉平原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地,都易受风蚀。水浇地、沙漠绿洲和其他受水蚀的土地,在植被稀疏的干旱大风季节也会发生风蚀。
  
  风蚀的防治 见风力侵蚀、风沙土、砂田。
  
  风蚀地的耕作栽培技术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很难使土壤经常处于湿润和覆盖状态,许多保护和改良措施的应用受到限制或不能产生良好效果,只有通过防风蚀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才能取得较好收成。
  
  耕作制度 有利于保持水土和防蚀保苗的耕作制度包括:①草田轮作。即在轮作周期中安排多年生绿肥、牧草,特别是豆科绿肥以增加地面覆盖,并利于后作生长。②休闲轮作。在同一块地上隔年种植作物,使土壤在休闲年份保蓄水分,恢复地力和植被。这种轮作制一般只能在风蚀较轻,植被易恢复的地上应用。③带状耕作。在旱作农田上全面耕作和完全休闲会引起强烈风蚀。可将土地划分成若干与主风向相垂直的条带,隔带相间种植作物或休闲。在休闲带上保留植被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作为耕作的屏障。带状耕作常结合带状轮作,即将高秆作物与低秆作物、耐风蚀作物与不耐风蚀作物用带状轮作或带状间作方法套种,前茬作物可为后茬作物挡风并留茬免耕,互为防风屏障。如中国毛乌素风沙地用高粱、玉米与麦类带状轮作,大麻与糜子带状间作,河南东北部风沙区用泡桐和多种果树与粮、油、豆、瓜、菜、绿肥等间作。
  
  耕作方法 基本的原则是尽量保留前作根茬等残余物,以保护土壤和幼苗。如中国风蚀地区普遍采用"立茬过冬"耕作法,美国、澳大利亚等采取的"根茬覆盖耕作法"等,系将前作根茬一直保留到翌年播种之前,或在下季作物能充分覆盖地面时再行耕作。更为简易的做法是播前不进行土壤耕作,在根茬的行间直接条播或开穴点播,俗称"板茬播种"或"贴茬播种"。在使用平翼性机具进行深松耕或亚表层耕作时,由于只划破地表以下的土层而不翻转或搅动土壤,既能灭草松土,又能保持作物根茬和表层土块,使地表粗糙度增大。在留茬地上使用深沟条播机直接播种,能使种子顺利通过根茬覆盖物,均匀地播在沟内,同时使两边起垄。在无覆盖和根茬稀少的风蚀地上,为了增大地表粗糙度或使地面高低不平,以削弱近地面风力,控制土粒移动,尤宜采用免耕法,以及对土壤表层破坏性较小的保土耕作法等。
  
  作物选择 应尽量选用耐风蚀的作物种类和品种,如耐寒耐旱的小粒作物和苗期覆盖度较大的密播作物。生长点包在叶内、分蘖力强、叶片较小较强韧的单子叶植物(如禾谷类)一般比生长点顶生、幼苗叶片肥大脆嫩的双子叶植物(如豆类)有较强的耐风蚀力和再生能力。生长期短的作物和早熟品种,苗期长势强,对风蚀条件也有较好的适应性。
  
  播种技术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耐风蚀能力和当地风蚀情况合理安排播种期,避免在干旱大风季节整地播种。大麻、小麦、大麦、向日葵、马铃薯等作物,可在早春解冻、地墒较好、风蚀较轻时早播;粟、糜子、高粱、玉米、荞麦等作物则宜迟播;豆类、棉花等作物可先在迎风处种植耐风蚀的高秆作物加以保护。加大播种量和播种深度有利于保证足够的植株密度和较强的再生力。播种方法一般宜用条播法,方向垂直于主风向。播后顺沟镇压,保留播种沟。麦类等密播作物可采用交叉播种,以增加地面覆盖度。采用沟垄种植法,横对主风向开沟起垄,将种子播于沟内,或用两种作物沟垄间作套种,都有很好的抗旱防蚀保苗效果。此外,也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或做成防风罩来保护幼苗。
  
  田间管理 农田风蚀主要发生在两季作物之间和幼苗阶段,而苗期风蚀会造成直接损失并且难以补救,因而风蚀地上尤其需要加强苗期管理,尽量推迟间苗、定苗时间,使大风期间有较多的苗数,以利保证苗全苗壮,促进作物生长,尽快覆盖地面。同时要适当推迟中耕除草的时间并减少次数。有灌溉条件的地在大风前后及时灌水,可以减轻风蚀的危害。受风害地块要及时抢救受害幼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