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自增塑作用
1)  self-plasticizing action
自增塑作用
2)  Plasticization [,plæstisai'zeiʃən]
增塑作用
3)  plastication [,plæsti'keiʃən]
增塑作用
4)  external plasticization
外增塑作用
5)  internal plasticization
内增塑作用
6)  interfacial plasticization
界面增塑作用
补充资料:增塑作用
      使大分子链的柔性或高分子材料的可塑性增大的作用。通常用加入高沸点的、低挥发性的、与高聚物能相容的小分子物质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这类物质称为增塑剂。例如,聚氯乙烯是一种硬性塑料,玻璃化温度80~85°C,加入作为增塑剂的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后,可使玻璃化温度降低,便于在较低的温度加工,并可做成常温下有弹性的软制品。
  
  关于增塑的机理,还缺乏系统的理论。一般认为是由于增塑剂的加入,使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表现为玻璃化温度的降低。用极性增塑剂对极性高聚物进行增塑时,其玻璃化温度的降低正比于增塑剂的摩尔分数;对于非极性高聚物的增塑作用,高聚物玻璃化温度的降低,正比于增塑剂的体积分数。实际上,高聚物的增塑效果,往往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看,增塑剂与聚合物能否混溶,应服从于溶度参数δ 相近的规律,因此可利用溶度参数来选择适当的增塑剂。如聚氯乙烯的δ为9.5,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δ为9.3,后者可用作前者的增塑剂。
  
  通过与玻璃化温度较低的聚合物的单体进行共聚以降低高聚物的玻璃化温度,则称为内增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