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前被子植物
1)  preangiosperm
前被子植物
2)  angiosperms
被子植物
1.
Validation of Some Chinese Species of Angiosperms;
中国被子植物一些种的确认(英文)
2.
Enantiostyly in angiosperms and its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被子植物镜像花柱及其进化意义
3.
Consideration on some viewpoints in researches of the origin of angiosperms;
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几种观点的思考
3)  angiosperm [英]['ændʒɪəuspə:m]  [美]['ændʒɪo,spɝm]
被子植物
1.
Relationship between DNA C-value and invasiveness in 539 angiosperm species in China;
DNA C-值与被子植物入侵性关系的数据统计分析——以中国境内有分布的539种被子植物为例
2.
Study on endosperm culture of angiosperm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被子植物胚乳培养研究及其影响因素
4)  Angiospermae
被子植物
1.
New distribution record of Angiospermae in Henan;
河南被子植物分布新记录
2.
Lectotypifications of Twenty Names of Chinese Taxa in Angiospermae;
中国被子植物20个名称后选模式指定
3.
Preliminary Study on Diversity of Angiospermae and Plant Community of Hengshui Lake Wetland;
衡水湖湿地被子植物多样性及群落初步研究
5)  angiosperm [英]['ændʒɪəuspə:m]  [美]['ændʒɪo,spɝm]
[植]被子植物
6)  the Dalazi Formation
被子植物群
1.
Based on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fossil plants from the Dalazi Formation,their ge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dominant genera of angiosperms is studied.
根据最近发现的植物化石材料,通过对大拉子组被子植物优势属的地质分布以及与国内外被子植物群的对比研究,发现大拉子组与北美Potomac带B中部的被子植物群较为相似,结合孢粉、昆虫、叶肢介、介形虫及鱼化石等其他生物化石证据,认为吉林大拉子组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阿尔必中期或晚期。
补充资料: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Angiospermae

   植物界最大和最高级的一门。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在已知的被子植物约有300~450科,1万多属,约25万种,大多数科分布在热带,2/3的种限于热带或其邻近地区。中国约有2.5~3万种,隶属于291科,3050属。
    结构和功能 有真正的花是被子植物独具的特征,故又称有花植物。花被的出现可提高传粉效率,达到异花授粉。被子植物花的变化,分别适应于虫媒、风媒、水媒和鸟媒等。具雌蕊也是被子植物的特征,故被子植物又称为雌蕊植物。雌蕊由心皮组成,子房里产生胚珠(大孢子囊),经过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整个子房(有时还连同花萼、花托和花序轴)发育成果实。种子被包围在密闭的果皮之中,这样胚珠可得到更好的保护,避免了昆虫的咬食和水分的丧失。被子植物的果实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和多种的开裂方式,并常具有各种钩、刺、翅或毛等,这些特点对于保护种子成熟,帮助种子的散布和繁衍后代也有重要的作用。被子植物具有双受精现象,当两个精细胞进入胚囊后,1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将来发育成胚(2n),另1个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胚乳(3n),即胚和胚乳均具有双亲的遗传物质,这种三倍体的胚乳与裸子植物直接由雌配子体形成的胚乳(n)有本质区别,使新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活力。被子植物的孢子体在生活史中占绝对优势。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习性多样化,分别能生活于山地、平原、湖泊、沙漠、石生或盐碱地区,少数能生活于海水中,如大叶藻。绝大多数为自养,有的还能食虫,还有营附生、腐生和寄生生活的。既有乔木、灌木、藤本,也有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被子植物从高达150米(如澳大利亚的桉树)到小至不足1毫米(如漂浮水生的无根萍)都有,木质部中具导管,韧皮部中具伴胞。由于输导组织的完善,有利于在陆生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极度简化。雄配子体包括带花粉管的花粉粒,花粉管内有1个营养细胞和两个精子。成熟的雌配子体,称为胚囊,只有8个细胞。由此可见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体均无独立生活的能力,终生寄生在孢子体上。
    繁殖 被子植物的繁殖,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又分为异体受精和自体受精。异体受精植物往往具有许多防止自体受精的机制,即不亲和性系统,包括同形不亲和性系统和异形不亲和性系统,约有24科植物具有异形不亲和性系统,它们的花柱异长(其中两型花柱,是主要的异形不亲和性系统),种群由具长花柱和一组短雄蕊的花以及具短花柱和一组长雄蕊的花的植物组成。如报春花属、连翘属等。在酢浆草科、雨久花科和千屈菜科内发现具有三型花柱(长花柱型、中花柱型和短花柱型)的物种。自体受精植物(近亲繁殖植物),由于种内或分类群内个体的基因型略有差异,且个体又能保持其遗传性多代不变,结果往往形成许多纯系或同形小种。闭花受精,有利于自体受精。闭花受精有时与生态条件紧密相关,如生活在长期多雨气候下和极度荫蔽条件下的植物常行闭花受精。J.S.赫克斯利认为这种闭花受精,是由生态压力引起的花不能开放(假闭花受精),结果导致自花传粉。
   无性生殖可分为营养生殖和无融合结籽。营养生殖又叫营养体无融合生殖,是指完全靠匍匐茎、根茎、块茎、珠芽等营养体传代的生殖方式。无融合结籽,包括用无性方法产生胚胎和种子的各种类型,其特点是不经减数分裂和受精,因此,最后形成的胚胎,染色体数目和基因型与母体完全相同。无融合结籽,包括不定胚生殖、无孢子生殖和双倍孢子生殖以及假受精等。无融合生殖按其在个体发生上的程度,又可分为专性无融合和兼性无融合两类,前者是指整个植株完全行无融合生殖,如大蒜;后者是指同一植株上既有无融合生殖,又有有性生殖,如薤白。由于无融合生殖常与种间杂交和多倍化现象密切相关,使变异式样更为复杂,常形成无融合复合种,这是在分类学上很难划分的类群,如委陵菜属、悬钩子属和早熟禾属等。
    系统 被子植物在阶层系统中的地位和名称意见不一,有的作为门,有的作为亚门或纲。被子植物科的数目,由于不同的分类系统及各学者对科的范围看法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一般在300~450科之间,1987年A.L.塔赫塔江划分为533科。P.H.戴维斯和J.克伦的《有花植物科的鉴定》第二版(1979)和A.克朗奎斯特的《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1981)载有最完备的世界有花植物的分科检索表。
   关于被子植物的系统,19世纪以来,许多分类学工作者根据各自的系统发育理论提出了许多被子植物系统,但由于有关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知识和证据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完美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下面仅介绍几个影响较大的、较为流行的系统。
    恩格勒系统 这一系统由德国植物学家A.恩格勒和K.A.E.柏兰特于189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提出,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他们将植物界分成13门,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种子植物门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个亚门,将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并将单子叶植物纲放在双子叶植物纲的前面。恩氏根据“假花学说”原理,认为无瓣花、单性花、风媒花、木本是原始性状,而双被花、两性花、虫媒花是进化的特征。为此,他们把柔荑花序类植物当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而把木兰目、毛茛目等看作是较为进化的类群。他们的这些观点,为现代许多系统学家所反对。
   恩格勒系统几经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科志要》第12版上,已把双子叶植物纲放在单子叶植物纲的前面,其他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只是有些目、科作了调整,由原来的45目,280科,增加到62目,344科。
    哈钦松系统 这一系统由英国植物分类学家J.哈钦松于1926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一书中提出。1973年第三版作了最后修订,从原来332科增加到411科。哈钦松系统是以英国边沁和虎克的分类系统和美国柏施系统为基础,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裸子植物具两性孢子叶球的祖先发展而来的。他认为两性花,花部分离、多数,比花部连合、定数、单性为原始。他主张被子植物单元起源。他的系统最大特点是把双子叶植物分为木本和草本两大支。木本支从木兰目开始,而毛茛目则为草本进化支的起点,认为这两支是平行发展的。他对单子叶植物提出一独特的分类系统,认为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在早期就分化为三条进化路线,即萼花群、瓣花群和颖花群。但由于他将双子叶植物分为木本和草本两支,导致了许多亲缘关系很近的科,如伞形科与山茱萸科、五加科,唇形科与马鞭草科,都被远远地分开,占据着很远的系统位置。为此,他的系统亦为现代多数系统学家所反对。
    塔赫塔江系统苏联学者塔赫塔江于1954年发表了他的被子植物系统,直到1980年曾经多次修订。他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草本植物是由木本植物演化而来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具单沟舟形花粉的睡莲目莼菜科。他主张被子植物单元起源,认为木兰目是原始的被子植物代表,把被子植物分为2纲、10亚纲、28超目、92目、410科。塔赫塔江系统首先打破了把双子叶植物细分成离瓣花亚纲和合瓣花亚纲的传统概念,增加了亚纲的数目,在分类等级方面,亚纲和目之间增设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对某些分类单位,特别是目与科的安排作了重要的变动,如把连香树科独立成连香树目,把原属毛茛科的芍药属独立成芍药科,隶属于芍药目等,这些都和当今植物解剖学、染色体分类学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克朗奎斯特系统 A.克朗奎斯特是美国植物学家。他的系统于1968年公开,至1981年又经多次修订。他根据真花学说的观点,主张单元起源,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一类已绝灭的种子蕨。他认为现代所有活的被子植物各亚纲,都不可能从现存的其他亚纲的植物进化而来。他认为木兰亚纲是被子植物的基础复合群,木兰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来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泽泻亚纲是百合亚纲进化线上近基部的一个侧枝。克朗奎斯特系统把被子植物门(称木兰植物门)分为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两个纲,11个亚纲,83目,383科。
    起源 关于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最好的花粉粒和叶化石证据表明,被子植物出现于1.2~1.35亿年前的早白垩纪。在较古老的白垩纪沉积中,被子植物化石记录的数量与蕨类和裸子植物的化石相比还较少,直到距今800090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被子植物才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占了统治地位。至于被子植物起源的地点,目前普遍认为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的分化很可能在白垩纪的赤道带或靠近赤道带的某些地区,其根据是现存的和化石的木兰类在亚洲东南部和太平洋南部占优势,在低纬度热带地区白垩纪地层中发现有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三沟花粉。中国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教授,从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整个被子植物区系早在第三纪以前,便在古代统一的大陆的热带地区发生,并认为中国南部、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在北纬20°~40°间的广大地区,最富于特有的古老科、属,这些第三纪古热带起源的植物区系,即是近代东亚温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开端,这一地区就是被子植物的发源地。关于被子植物起源的地点问题,依然处于推测阶段,虽然多数学者赞同低纬度起源,但要确切回答被子植物的起源地点还有困难,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关于被子植物的祖先,推测很多,并无定论。其中有藻类、蕨类、松杉目、买麻藤目、本内苏铁目、种子蕨和舌羊齿等,多数学者认为,应到已绝灭的古老的裸子植物中去寻找被子植物的祖先。比较流行的是本内苏铁和种子蕨这两种假说。
    经济利用 被子植物的用途很广。人类的大部分食物都来源于被子植物,如谷类、豆类、薯类、瓜果和蔬菜等。被子植物还为建筑、造纸、纺织、塑料制品、油料、纤维、食糖、香料、医药、树脂、鞣酸、麻醉剂、饮料等提供原料。绿色植物具有调节空气和净化环境的重要作用,据报道,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能提供几百亿吨宝贵的氧气,同时从空气中取走几百亿吨的二氧化碳,故绿色植物是人类和一切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木材还可以为人类提供能源,中国的园林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雅号,栽种花卉已成为城市人们美化环境、调节空气和净化环境的重要时尚。被子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北京百花山上的被子植物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