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ranitelle
['ɡrænitl]
二云花岗岩
2) mica granitic
二云花岗片麻岩
1.
The mica granitic gneisses is an important rock type for Qushan complex from UHP belt in the southern Sulu terrane,which had suffered UHP metamorphism,but still had the petrological features of granite.
二云花岗片麻岩是组成苏鲁地体南缘超高压变质带朐山杂岩体的重要岩石类型,虽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但仍保留了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
3) two-mica granite
二云母花岗岩
1.
The 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 settings of two-mica granite in Zhewu area,Tibet;
西藏折无地区晚白垩世二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
2.
SHRIMP Ⅱ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U-Pb dating of the two-mica granite of Dala pluton which belongs to Lhagoi Kangri belt in southern Xizang(Tibet).
应用锆石SHRIMPⅡ定年技术,对西藏南部拉轨岗日岩带东段的打拉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测试,获得岩体形成年龄为24。
4) Bio-adamellite
黑云二长花岗岩
5) muscovite (two-mica) granite
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
6) Shuangjingzi two-mica granite
双井子二云母花岗岩
补充资料:云岗石窟
Yungang Shiku
云岗石窟
Yungang Grottoes
中国北魏佛教石窟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开凿于5世纪中期,延续至6世纪20年代。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后仅有唐代个别造像。辽代有重修佛像和增建木构窟檐的记载。元、明、清 3代时石窟寺衰落。石窟依武州川北岸崖壁开凿,东西绵延 1公里,现存大小洞窟 252个,造像 5.1万余尊。依地形将石窟分割为东、中、西三大区;东区窟龛25个,中区 119个,西区 108个。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开创概况 4 世纪末,中国北部的鲜卑族拓跋□于386年在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建代称王,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建国称魏。北魏佛教的兴起,是在太延五年(439)太武帝灭北凉,将凉州的僧人、宗族吏民三万多户迁至平城后,为开窟造像从工艺技术上奠定了基础。虽有太武帝太北真君七年 (446)诏令毁佛焚经坑杀沙门的灭佛事件,但那时还有高僧师贤隐身改业、昙曜“死守不还”的佛教火种存在。 6年后文成皇帝继位,遂下令“复法”,佛教在北魏皇室的支持和信仰下大为发展,开窟造像相继进行。《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以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五窟现编号为16~20,称“昙曜五窟”。继昙曜五窟之后,武州山开窟造像大规模地展开,进入了崇佛的高潮时期。此时又从河北等地移数十万汉族文化传统匠师,有力地配合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在中区石窟中(5~13窟 )到处可以见到汉文化的表现,开窟造像的高潮一直持续到太和十八年 (494)迁都洛阳为止。此后窟龛由贵族官吏为祈福超渡而建,多为小型,即昙曜五窟以西的诸小窟。
石窟形制和艺术风格 石窟建筑来自印度,那里有“支提”窟和“毗诃罗”窟之分,传入中国后按照中国的国情习俗加以改变。云冈石窟中有平面马蹄形草庐顶形制的早期大像窟,“支提”窟变为窟内中央凿成多檐式塔窟。毗诃罗式窟在这里已不见了。早期的昙曜五窟较明显地反映了外来造像的风格, 面形圆润、 高肉髻、深目高鼻、两肩平阔的造型以及身着偏袒右肩、通肩大衣服饰的佛像均受犍陀罗和笈多式的影响。窟内高达10米以上的本尊造像及排列匀称的三世佛,还有满壁千体佛的龛像又显示了以禅观为主的特点。
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发展主要在孝文帝时期,即第二期。塔窟有第 1、2、4、6、11、39 窟,其中有二层、三层、五层之别。结构均沿袭了汉以来的形制,有柱、枋、斗□(一斗三升人字□)、檐椽、瓦垄,层间有的一间一龛,有的三间三龛,最多的为五间五龛。龛内均雕坐佛或交脚菩萨。另一种是前后双室型,如第 7、8、9、10、12窟,其中以 9、10、12三个窟内雕刻最为华丽。这三窟的前室均雕有三间殿式佛龛,殿顶脊中立金翅鸟,两端饰以半月形的鸱尾,有的饰三角火焰和大鹏鸟,屋角起翘,形象逼真。檐下斗□整齐,枋下饰帷幕或璎珞飞天。明间雕坐佛或交脚菩萨,两次间有思维菩萨。第11窟中央雕二层塔,壁面布局交错排列,似无统一格局,东壁上方太和七年 (483)造像九十五躯的刻文,是云冈石窟中最早的铭记。第 5和第13窟平面均为马蹄形、穹隆顶。前者本尊结跏趺坐,高17米,为云冈石窟之最。后壁下部开诵经隧道。第13窟本尊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南壁明窗下方雕七佛立像。在二期造像中石窟形制变化较大,艺术风格亦异于早期,主要表现在面部和服饰方面,如部分造像虽仿早期形式,但大多数佛及菩萨的服饰都近似南朝士大夫所着的褒衣博带,面部眼鼻均脱离早期的臃肿感而趋向世俗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