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蒸发成象仪
1)  evaporograph [i'væpərəɡrɑ:f]
蒸发成象仪
2)  eaporograph
蒸发成像仪
3)  atmidometer [,ætmi'dɔmitə]
蒸发仪,蒸发表
4)  evaporimeter [英][i,væpə'rimitə]  [美][ɪ,væpə'rɪmətɚ]
蒸发仪;蒸发表
5)  atmometer [英][æt'mɔmitə]  [美][æt'mɑmɪtɚ]
蒸发计;蒸发表,蒸发仪
6)  thermal imager
热成象仪
补充资料:《仪象考成》
      中国清代中期的一部以星表为主的工具书。最初,钦天监西洋监正、日耳曼人耶稣会士戴进贤等奏请增修《灵台仪象志》星表部分,经批准后开始这项工作。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着手,到乾隆十七年完成。戴进贤是星表的实际主编,有26人参加编算工作。书成后送武英殿刊刻时,适值制造十年之久的大型天文仪器"玑衡抚辰仪"于乾隆十九年竣工,因此,在星表之前又增加有关"玑衡抚辰仪"的《仪说》上下卷,全书也因而定名为《仪象考成》。据书首乾隆亲笔书序的日期为"丙子冬十有一月",推定出版年份当在乾隆丁丑(公元1757年)。《仪象考成》全书共32卷,分为10册。星表中列有300个星座、3,083颗星的黄道坐标和赤道坐标值(见天球坐标系),以及每颗恒星的赤道岁差和星等。采用乾隆甲子(公元1744年)冬至为星表历元。内容参用了当时出版不久的弗兰斯提德星表。
  
  八十多年后,钦天监又对《仪象考成》星表进行复测、修订,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成书32卷,称为《仪象考成续编》。主编为当时的钦天监监正、协理国子监算学事务周余庆,有38人参与测算和编写。它是清代由中国人独立考测、编算的第一部星表。表中较《仪象考成》新增163星,减去未观测到的6颗星,共收3,240星,以道光甲辰(公元1844年)冬至为星表历元。与《仪象考成》相比,《仪象考成续编》虽然增星不多,变动不大,但提供了一批年代可靠的新测恒星坐标值,使我们有可能据此了解清代的测量精度。清代几部星表承上启下,是今天仍在沿用的恒星中文名称的主要依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