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华夏植物群系
1)  Cathaysia flora
华夏植物群系
2)  Cathaysian Flora
华夏植物群
1.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Permian Cathaysian flora has evidenc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quilibrium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ETIB) can be extended to palaeobiogeography (Wang et al .
文章总结了对我国二叠纪华夏植物群进行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偿试性研究的各项成果 ,指出开展此项研究所需的地质古生物学基础和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
2.
On the basis of various features of individual floras,and integrated with the particular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he palaeovegetation as well as the geotectonic position of flora localities,the Permian distribution of Cathaysian flora in China has got a division of qualitative determination as follows.
用聚类分析法对中国二叠纪华夏植物群25 个分布区、831 种进行古生物地理区划,与以往定性分析结果相互借鉴。
3)  Cathaysia Flora
华夏植物群
1.
Cathaysia Flora, one of the four famous floras of Late Paleozoic, is always the focus of study to palaeobotanists at home and abroad.
作为晚古生代全球四大著名植物群之一的华夏植物群 (CathaysiaFlora),一直是国内外古植物学家研究的焦点。
2.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athaysia flora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global contemporaneous floras and deals with some aspects of palaeophyt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of th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文中研究的焦点是华夏植物群及其与全球同期植物群的比较 ,并论证了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古植物地理再造。
3.
The Late Carboniferous (Namurian B_C, westphalian, and stephanian) and Permian floras of China represent the Cathaysia flora.
中国的晚石炭世 (纳缪尔B_C期、维斯发期和斯蒂芬期 )和二叠纪植物群为华夏植物群。
4)  Pro-Cathaysian flora
前华夏植物群
5)  Cathaysian palynoflora
华夏孢粉植物群
6)  origin of Cathaysian Flora
华夏植物群起源
补充资料:植物生态地理群
      根据植物对于以某一因子为主导的综合环境的适应关系以及由这种适应关系形成的分布规律,划分出的各种植物类群。植物生态地理群可分为以下几类:
  
  广温植物和狭温植物  根据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需要的温度量和一定的温度变幅划分。
  
  广温植物  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活。这类植物在活动状态下维持生命的温度范围通常在-5~55℃之间;但是只在大约 5~40℃之间才有繁殖能力。它们分布范围广,是广布种。
  
  狭温植物  只能生活在很窄的特定温度范围内,不能适应温度较大幅度变动的植物。这类植物对温度要求严格,分布范围狭窄,是狭布种。水生植物中有许多狭温种。陆生植物中的雪球藻(Sphaerella nivalis)和雪衣藻(Chlamуdomonas nivalis)等只能在冰点温度范围内发育繁殖,不能适应高温,称为低温狭温植物。只能在高温环境生长发育的一些种类,如温泉中的某些蓝藻和热带高温地区的椰子(Cocos nucifera)、巴西橡胶(Hevea brasiliensis)等,不能适应低温,称为高温狭温植物。
  
  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根据植物开花过程对日照长度反应的不同划分。
  
  长日照植物  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临界日长(14~17小时),或者说暗期必须短于某一时数才能形成花芽的植物。否则不能形成花芽,只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长日照植物有冬小麦、大麦、油菜、萝卜等,纬度超过60°的地区,多数植物是长日照植物。
  
  短日照植物  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其临界日长(少于12小时,但不少于8小时)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在一定范围内,暗期越长,开花越早,如果在长日照下则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能开花。许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春秋季开花的植物多属短日照植物,如大豆、玉米、水稻、紫花地丁(Viola chinensis)等。
  
  分布和特点  植物开花要求一定的日照长度,这种特性与其原产地在生长季节里自然日照的长度有密切的关系,也是植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对于所处的生态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短日照植物起源于低纬度地区(夏半年昼夜相差不大,但白昼比高纬度地区短),长日照植物则起源于高纬度地区(夏半年昼长夜短)。在临近赤道的地带,长日照植物一般不能开花结实,只有短日照植物分布;在高纬地带(纬度66.5°以上),夏季几乎24小时都有日照,短日照植物不能生长发育,只有长日照植物分布;而在中纬度地带,兼有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所以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都能生存,但长日照植物多在春末夏初开花,短日照植物多在秋季开花。
  
  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根据环境中水量的多少与植物对水分的依赖程度划分。
  
  旱生植物  能忍受长期干旱而维持水分平衡的高度抗旱性植物。在草原和荒漠地区,旱生植物的种类特别丰富。根据旱生植物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抗旱方式(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肉质旱生植物和硬叶旱生植物。
  
  肉质旱生植物具有发育很好的贮藏水分的薄壁组织,成为肉质、多汁的植物。这类植物依靠体内贮藏的水分度过干旱季节。例如北美洲沙漠的仙人掌树 (Opuntia),高达 15~20米,可储水2吨以上;南美洲中部的瓶子树(Brachуchiton),树干粗达5米,能储存大量水分。根据贮水组织在植物体的部位,肉质旱生植物又分为肉茎旱生植物和肉叶旱生植物。肉质旱生植物虽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但生长缓慢,生产量很低。
  
  硬叶旱生植物是最典型的一类旱生植物,体内没有贮水组织,水分丧失50%时仍不会死亡。它们在形态上具有一系列耐旱的特征:①叶面积强烈缩小,有些植物的叶子变成膜质或鳞片状,以当年的幼嫩枝条行使光合作用,如梭梭(Haloxуlon ammodendron)、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②有些植物的叶子卷曲成筒,气孔深陷,并位于卷曲叶的内表面,从而减少蒸腾,如针茅属(Stipa);③有些植物的叶子表面具发达的角质层和茸毛,如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④有些植物则具有发达的根系,增加吸水量以维持水分平衡,如生长在中国新疆沙漠地区的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地上部分只有30~80厘米,地下部分深达10米以上。
  
  中生植物  生长在中等湿度地方的植物,在干旱环境或水中和过湿的土壤中均不能生长,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界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中生植物的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通常所见的森林和草甸植物都属于这一类,绝大多数的栽培植物(作物、牧草、蔬菜、果树)也是中生植物。此外,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区的短命植物和类短命植物,其生活期非常短促,在春季或秋季降雨时能迅速地完成生活史,干旱期到来时,以种子或鳞茎、块茎、根茎等地下器官度过旱季,所以在形态和生理上也是中生植物。
  
  湿生植物  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抗旱能力最小的陆生植物。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争取水分和防止蒸发的机能不发达;叶子大而薄,光滑,角质层很薄;根系不发育,位于土壤表层。例如热带雨林植被中各种附生蕨类植物和附生兰科植物,以及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分布于各地水边潮湿处的多种苔草(Carex)、半边莲(Lobelia radicans)、灯心草(Juncus bufornius)等。
  
  水生植物  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地上部分或多或少沉没于水中。无论深水、浅水、淡水、咸水,凡光线能透到的明亮水层,均有水生植物的生长。由于水体中光照弱,氧的含量很低,植物的通气组织十分发达,根系发育微弱。根据植物体完全沉没在水中,漂浮在水面上,和仅下部浸于水中、上部露出在空气中,又可分为沉水水生植物、浮水水生植物和挺水水生植物。
  
  喜钙植物和嫌钙植物  根据植物同土壤中钙盐的关系划分。
  
  喜钙植物  适生于含钙丰富的钙质土或石灰性土壤上的植物,在酸性土壤上不能生长,成为含钙丰富的土壤的指示植物,如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柏木(Cupressus funebriis)等。在中国长江流域,分布有只见于右灰岩山丘的铜线树(Paliurus hemsleуanus)、鸡仔木(Adina racemosa)和榆科树种,与其他树种一起组成石灰岩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嫌钙植物  只能在缺钙的酸性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典型的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石松(Lуcopodium clavatum)等,可作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虫媒植物和风媒植物  依赖昆虫传粉的被子植物称为虫媒植物。传粉的昆虫中,蜜蜂最为重要,其次还有蝶、蛾、蝇和其他昆虫。虫媒植物的花具蜜腺,花粉粗糙,花药开裂时花粉粘在花药上,昆虫采蜜时,将花雄蕊上的花粉沾到身上,待飞到另一些花上时,身上的花粉擦到雌蕊的柱头面上,完成授粉过程。虫媒植物的花,大都具有吸引和适合昆虫传粉的特点,如颜色鲜艳、分泌特殊气味、花丝短而直立、花粉上有花纹而粘滞等,显然是自然选择下长期进化的结果,使一些植物缺乏某种昆虫就不能生存。因此,这些植物的地理分布,往往决定于某些昆虫的分布螟,例如乌头属(Aconitum)和丸花蜂(Bombus)的分布区是吻合的。地球上虫媒植物分布得非常广泛,大约占有花植物总数的91%。虫媒植物的分布,一般是山区少于平原。海拔越高,非专性的虫媒植物越多,而专性虫媒植物越少。在热带森林,多数乔木都属虫媒植物,而高纬度地区森林中只有少数乔木为虫媒植物。
  
  风媒植物是借助于风力的帮助进行授粉的植物。风媒植物的花,花丝细长,伸出花被之外,花粉平滑、体轻,微风即可将花粉吹送出相当远的距离。雌蕊的柱头多为分枝的羽状,面积大,容易承受花粉。风媒花是较原始的一种适应类型,由于风的运动没有规律,仅有极小部分的花粉能达到柱头,因此风媒植物大多能产生大量的花粉以保证授粉成功。如每株玉米平均所产的花粉数约有6000万粒之多。地球上约有10%的显花植物(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科、桦木科等)借助风力授粉。在海岛上,几乎三分之一的植物是风媒植物;在北方森林中,主要乔木都是风媒的;草原地区的风媒植物也比较多。
  
  伴人植物  借助人类活动传播和扩大分布区的植物。伴人植物的分布,有些是人类有意识引入后野生化造成的;有些是人类活动无意识地造成它们的传播,包括一些对人类有害的植物和农田杂草等。例如藜 (Chenopo-dium album)、钾猪毛菜(Salsola kali)等杂草在欧洲和北美都普遍分布,它们是欧洲移民带到北美的。世界各地的伴人植物具有不同的伴人植物区系。如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有57种伴人植物来源于欧洲,11种来源于北非和中非,29种来源于南非,2种来源于亚洲。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