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ack reaction
反向反应
2) inverse nuclear reaction
反向核反应
3) inverse response
反向响应
1.
The response of the outlet temperature to the sudden steam increasing is a large inverse response.
某炼厂焦化炉注蒸汽控制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注汽量突增造成炉管出口温度大的反向响应。
2.
The Dahlin controller is introduced to control the process with inverse response by one order Pade approximation.
利用一阶 Pade 近似,将 Dahlin 控制器用于反向响应过程的控制。
3.
The character of frequently-encountered inverse response processes in industry was studied.
基于常规单位反馈控制结构,研究了工业中常见的反向响应过程的特性,给出了PID控制器的解析设计新方法。
5) Directional reaction
定向反应
1.
The directional reactions of N2H4 with several iron(Ⅲ) coordination compounds have been studied.
本文研究了Fe(Ⅲ)配合物与N_2H_4的定向反应,得出该反应随体系pH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并逐渐从以单电子反应为主转化为以四电子反应为主。
2.
We found that directional reactions of N2H4 with mercury (Ⅱ) coordination compounds are all four-electron directional ones.
本文研究了Hg(Ⅱ)配合物与N_2H_4的定向反应,得出该反应为定量四电子反应,该反应随反应体系pH值增大,反应速度加快。
3.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concentration ratio, pH and copper (Ⅱ) on the directional reaction of N2H4 with iron(Ⅲ) has been studied.
本文研究了温度、浓度比、pH及Cu(Ⅲ)离子对N_2H_4与Fe(Ⅲ)定向反应的影响,得出N_2H_4对Fe(Ⅲ)的还原以单电子反应为主(反应1),同时存在部分四电子反应(反应2),N_2H_4四电子反应率随pH的增高、[Fe~(3+)]_0/[N_2H_4]_0浓度比的增大,温度的升高及添加微量Cu(Ⅰ)离子而增大。
6) Orienting response
朝向反应
1.
Habituation of the orienting response is a well-known phenomenon that has been suggested as the attentional inhibition mechanism.
对朝向反应的习惯化是一种注意抑制现象。
补充资料:低能核反应机理
低能核反应主要通过复合核反应和直接反应两种机理进行。
复合核反应 复合核反应模型是丹麦科学家N.玻尔于1936年提出来的。该模型假定低能核反应分两阶段进行,而且彼此独立。第一阶段为复合核的形成,即入射粒子和靶核融合为一个新核,称为复合核,历时约10-22秒;第二阶段为复合核的衰变,即复合核分解为出射粒子和剩余核,经历时间比第一阶段长得多,约为10-19~10-13秒。这样,复合核反应可表示为:A+a─→C─→B+b式中C表示复合核。以上两阶段是相互独立的,即复合核如何衰变只决定于复合核本身的性质,而与其形成方式无关。换言之,复合核对于自己的形成方式失去"记忆"。例如,复合核64Zn*可以由两个核反应生成,有三种衰变方式:
实验测得其反应截面的比为:
证实了上述假定。
直接反应 入射粒子能量较高时,与靶核表面或内部单个核子相互作用,而将本身一部分能量传递给靶核中的一个或几个核子,后者还来不及把能量分配给其他核子时就被发射出来,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直接反应。直接反应是在约等于入射粒子穿越靶核所需的时间(10-22~10-20秒)内完成的。依情况不同又可分为:
①表面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低时,主要与靶核表面结合得最松的核子发生作用,而将后者激发(表面激发)或打出(表面嬗变)。
②体内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高时,可将靶核深处的核子打出来。这种反应称敲出反应。
③削裂反应 当入射粒子在靶核边缘掠过时,入射粒子的一个或几个核子被靶核所俘获,其余部分继续前进,如(d,p)反应和(d,n)反应。
④拾取反应 入射粒子掠过靶核时,从它里面拾取一个或很少几个核子而结合成较重的粒子并向外飞出,如(p,d)反应和(n,d)反应。
⑤非弹性散射 入射粒子把部分能量直接传给靶核而使后者激发,其本身则继续飞行。这种非弹性散射同复合核发射与入射粒子相同的出射粒子不同,属于直接反应。
⑥电荷交换反应 入射粒子与靶核不交换粒子,只交换电荷,如(p,n)反应和(3He,t)反应。
参考书目
M.Lefort,Nuclear Chemistry,Van Nostrand,London,1968.
复合核反应 复合核反应模型是丹麦科学家N.玻尔于1936年提出来的。该模型假定低能核反应分两阶段进行,而且彼此独立。第一阶段为复合核的形成,即入射粒子和靶核融合为一个新核,称为复合核,历时约10-22秒;第二阶段为复合核的衰变,即复合核分解为出射粒子和剩余核,经历时间比第一阶段长得多,约为10-19~10-13秒。这样,复合核反应可表示为:A+a─→C─→B+b式中C表示复合核。以上两阶段是相互独立的,即复合核如何衰变只决定于复合核本身的性质,而与其形成方式无关。换言之,复合核对于自己的形成方式失去"记忆"。例如,复合核64Zn*可以由两个核反应生成,有三种衰变方式:
实验测得其反应截面的比为:
证实了上述假定。
直接反应 入射粒子能量较高时,与靶核表面或内部单个核子相互作用,而将本身一部分能量传递给靶核中的一个或几个核子,后者还来不及把能量分配给其他核子时就被发射出来,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直接反应。直接反应是在约等于入射粒子穿越靶核所需的时间(10-22~10-20秒)内完成的。依情况不同又可分为:
①表面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低时,主要与靶核表面结合得最松的核子发生作用,而将后者激发(表面激发)或打出(表面嬗变)。
②体内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高时,可将靶核深处的核子打出来。这种反应称敲出反应。
③削裂反应 当入射粒子在靶核边缘掠过时,入射粒子的一个或几个核子被靶核所俘获,其余部分继续前进,如(d,p)反应和(d,n)反应。
④拾取反应 入射粒子掠过靶核时,从它里面拾取一个或很少几个核子而结合成较重的粒子并向外飞出,如(p,d)反应和(n,d)反应。
⑤非弹性散射 入射粒子把部分能量直接传给靶核而使后者激发,其本身则继续飞行。这种非弹性散射同复合核发射与入射粒子相同的出射粒子不同,属于直接反应。
⑥电荷交换反应 入射粒子与靶核不交换粒子,只交换电荷,如(p,n)反应和(3He,t)反应。
参考书目
M.Lefort,Nuclear Chemistry,Van Nostrand,London,196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