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plant and animal toxicants
有毒动植物
1.
In forensic science practice,many cases about mistaking,suicide, poison spreading and medical dispute are caused by these plant and animal toxicants.
由于有毒动植物所含成分复杂多样、毒性大、含量低以及在人体内代谢迅速、且中毒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等问题,使复杂生物体系中有毒动植物成分的鉴定成为长期以来未能有效解决的技术难题,对有毒动植物中毒的法医学鉴定、临床诊治以及食品安全监测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和科学的评判依据。
3) poisonous mollusk
有毒软体动物
4) poison
[英]['pɔɪzn] [美]['pɔɪzṇ]
毒物,有毒的
5) organic toxicants
有机毒物
1.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drinking water,pollution control on organic toxica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aspects in pres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长江(江苏段)的有机毒物污染控制对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长江(江苏段)有机毒物污染和沿岸污染源现状的分析,提出并举例说明筛选优先控制有机毒物的方法,并对建设江苏沿江优先控制有机毒物污染的预警体系提出了建议。
6) poisonous plant
有毒植物
1.
Antifungal activity of different extracts from 20 poisonous plants on Curvularia lunata Boed.;
20种有毒植物的不同提取物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2.
A study on poisonous plants to aphides;
毒杀蚜虫的有毒植物的研究
3.
Study on the poisonous plant diversity of Taikuanhe Reserve in Shanxi;
山西太宽河自然保护区有毒植物多样性研究
补充资料:海洋有毒动物
含有毒素、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能致命或致病的海洋动物。海洋有毒动物现已知有10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海域。分别隶属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
海洋有毒无脊椎动物 约有 300余种,主要属于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在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门类中也有些有毒种属。
有毒腔肠动物 包括一些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的属种,已知有数十种之多。主要分布在北纬45°C与南纬35°C之间的各个海域。腔肠动物的毒素是刺细胞的分泌物。刺细胞主要由毒素囊、毒囊管等组成(图1)。当动物受到外界刺激时,发射出刺细胞,由其毒囊管排出毒液,使受害者中毒。中毒的症状依据有毒动物的种类、被刺部位和受害者的敏感性而各不相同。被水母刺伤后, 一般症状为皮肤发痒、 灼烧并引起疼痛,重者失去知觉。危险最大的是细斑指水母(Chironexfleckeri),刺伤后可使心脏中毒,幸存者很少。
有毒软体动物 主要是腹足纲和双壳纲的一些种类。其毒素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于软体动物摄食了有毒物质,通过海洋食物链来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是软体动物本身含有毒素。前一类型,如双壳纲的一些种类摄食了含石蛤毒素的腰鞭毛藻。人误食这些贝后便会中毒,开始脸部发痒,接着麻痹;重者平衡失调、视觉失明,甚至停止呼吸而死亡。
芋螺科 (Conidae)是属于本身含有毒素的海洋软体动物,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芋螺俗名鸡心螺,中国已鉴定的有30余种,其中以线纹芋螺、地纹芋螺和纹文芋螺毒性较大。中毒的症状为呕吐、剧痛,重者呼吸困难、运动失调,曾有致死记录。(图2)
有毒棘皮动物 主要为海星纲、海胆纲和海参纲中的一些种类。海星的毒素侵入人体后,引起剧痛;海星的皮肤腺分泌的一种粘液状毒素,可麻痹甲壳类及贝类等动物,以便摄食。少数海胆的卵巢有毒,在春、夏季人误食后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绝大多数海胆的棘刺有毒,如人被毒棘海胆科(Toxopneustidae)的叉棘刺伤后,发生剧痛、昏迷现象,有过死亡的记录。海参有分泌毒素的表皮腺。如梅花参 (Thelenota)所含的海参毒素集中在内脏的居维叶器内,如人误食含毒的内脏就会中毒。
海洋有毒脊椎动物 有毒鱼类 可分为毒素鱼类和刺毒鱼类。
① 毒素鱼类。世界海洋有600余种,中国有170余种。一般在肌肉、内脏、皮肤或血液中含有毒素,毒性稳定,不易被加热和胃液破坏。包括两类:(i)肉毒鱼类。种类繁多,主要有海鳝科(Muraenidae)、笛鲷科(Lutjanidae)、 裸颊鲷科(Lethrinidae)、刺尾鱼科(Acanthuridae)、蛇鲭科(Gempylidae)等,共300余 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各海域。中国约有30种,产于东海南部和南海。肉毒鱼类的含毒机制甚为复杂,有些鱼类在某些地区是无毒的,但在另一地区却有毒;有的平时并不含毒,而在生殖季节则有毒;有的幼鱼无毒,成体有毒。一般认为该类毒素的形成与摄食习性有关,如植食性肉毒鱼类摄食有毒的藻类,将毒素积存于体内,当它们被肉食性凶猛鱼类捕吃后,毒素便转移到肉食性鱼体内。人们误食后就引起中毒。肉毒鱼类的毒素称为"雪卡毒素"。(ii)鲀毒鱼类。分布于温带和热带的海域,少数种类可进入河口,或在生殖时栖于淡水中。以鲀科(Tetraodontidae)内的东方鲀属(Fugu)(即河鲀属)为典型代表,其内脏含?芯缍荆诵笪笫尘苤滤馈6谨兊暮玖恳虿课缓图窘诙欤殉病⒏卧嗪偷矣芯缍荆鲈唷⑵し艉脱海ㄓ行┲值奈薅荆┐沃埠腿庖话闳醵净蛭薅荆恚C磕甏杭荆哑诙拘宰钋俊J秤檬北匦胙细癯ツ谠唷?
② 刺毒鱼类。全世界共500余种,中国有100余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65%。鱼体内具有毒棘和毒腺,可危及人的生命,但其毒液一般不稳定,能被加热和胃液所破坏。这些鱼类大多数营底栖生活,潜伏于岩缝、珊瑚礁、藻丛或海滩泥沙中,体色常与周围环境相似。中国海洋刺毒鱼类有两个类群:软骨鱼类有、虎鲨、角鲨和银鲛等类,30余种。类为主要代表,它们具有含毒腺组织的尾刺,其毒素可影响人的中枢神经、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硬骨鱼类有毒鲉、蓝子鱼和刺尾鱼等类。以毒鲉类为典型代表,其背鳍、臀鳍和腹鳍的鳍棘,大部分含有毒腺组织,分泌的毒素能麻痹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产生剧痛。(见彩图) 有毒爬行类 海蛇科(Hydrophiidae)是海洋中唯一的有毒爬行类,有50余种。它们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在中国主要产于南海。
海蛇的毒素,主要有 4种:①神经毒素,会引起麻痹,导致死亡。②卵磷脂酶,起破坏红血球作用。③抗凝固酶,能阻止血浆凝固。④透明脂酸酶,起扩散毒素作用。海蛇毒素的致死量依种类而不同,一般为3~10毫克。通常每条海蛇所含的毒素量高达10~50毫克(干重)。所以被咬伤后死亡率很高,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但注射抗毒蛇血清,能很快治愈。
海洋有毒无脊椎动物 约有 300余种,主要属于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在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门类中也有些有毒种属。
有毒腔肠动物 包括一些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的属种,已知有数十种之多。主要分布在北纬45°C与南纬35°C之间的各个海域。腔肠动物的毒素是刺细胞的分泌物。刺细胞主要由毒素囊、毒囊管等组成(图1)。当动物受到外界刺激时,发射出刺细胞,由其毒囊管排出毒液,使受害者中毒。中毒的症状依据有毒动物的种类、被刺部位和受害者的敏感性而各不相同。被水母刺伤后, 一般症状为皮肤发痒、 灼烧并引起疼痛,重者失去知觉。危险最大的是细斑指水母(Chironexfleckeri),刺伤后可使心脏中毒,幸存者很少。
有毒软体动物 主要是腹足纲和双壳纲的一些种类。其毒素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于软体动物摄食了有毒物质,通过海洋食物链来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是软体动物本身含有毒素。前一类型,如双壳纲的一些种类摄食了含石蛤毒素的腰鞭毛藻。人误食这些贝后便会中毒,开始脸部发痒,接着麻痹;重者平衡失调、视觉失明,甚至停止呼吸而死亡。
芋螺科 (Conidae)是属于本身含有毒素的海洋软体动物,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芋螺俗名鸡心螺,中国已鉴定的有30余种,其中以线纹芋螺、地纹芋螺和纹文芋螺毒性较大。中毒的症状为呕吐、剧痛,重者呼吸困难、运动失调,曾有致死记录。(图2)
有毒棘皮动物 主要为海星纲、海胆纲和海参纲中的一些种类。海星的毒素侵入人体后,引起剧痛;海星的皮肤腺分泌的一种粘液状毒素,可麻痹甲壳类及贝类等动物,以便摄食。少数海胆的卵巢有毒,在春、夏季人误食后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绝大多数海胆的棘刺有毒,如人被毒棘海胆科(Toxopneustidae)的叉棘刺伤后,发生剧痛、昏迷现象,有过死亡的记录。海参有分泌毒素的表皮腺。如梅花参 (Thelenota)所含的海参毒素集中在内脏的居维叶器内,如人误食含毒的内脏就会中毒。
海洋有毒脊椎动物 有毒鱼类 可分为毒素鱼类和刺毒鱼类。
① 毒素鱼类。世界海洋有600余种,中国有170余种。一般在肌肉、内脏、皮肤或血液中含有毒素,毒性稳定,不易被加热和胃液破坏。包括两类:(i)肉毒鱼类。种类繁多,主要有海鳝科(Muraenidae)、笛鲷科(Lutjanidae)、 裸颊鲷科(Lethrinidae)、刺尾鱼科(Acanthuridae)、蛇鲭科(Gempylidae)等,共300余 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各海域。中国约有30种,产于东海南部和南海。肉毒鱼类的含毒机制甚为复杂,有些鱼类在某些地区是无毒的,但在另一地区却有毒;有的平时并不含毒,而在生殖季节则有毒;有的幼鱼无毒,成体有毒。一般认为该类毒素的形成与摄食习性有关,如植食性肉毒鱼类摄食有毒的藻类,将毒素积存于体内,当它们被肉食性凶猛鱼类捕吃后,毒素便转移到肉食性鱼体内。人们误食后就引起中毒。肉毒鱼类的毒素称为"雪卡毒素"。(ii)鲀毒鱼类。分布于温带和热带的海域,少数种类可进入河口,或在生殖时栖于淡水中。以鲀科(Tetraodontidae)内的东方鲀属(Fugu)(即河鲀属)为典型代表,其内脏含?芯缍荆诵笪笫尘苤滤馈6谨兊暮玖恳虿课缓图窘诙欤殉病⒏卧嗪偷矣芯缍荆鲈唷⑵し艉脱海ㄓ行┲值奈薅荆┐沃埠腿庖话闳醵净蛭薅荆恚C磕甏杭荆哑诙拘宰钋俊J秤檬北匦胙细癯ツ谠唷?
② 刺毒鱼类。全世界共500余种,中国有100余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65%。鱼体内具有毒棘和毒腺,可危及人的生命,但其毒液一般不稳定,能被加热和胃液所破坏。这些鱼类大多数营底栖生活,潜伏于岩缝、珊瑚礁、藻丛或海滩泥沙中,体色常与周围环境相似。中国海洋刺毒鱼类有两个类群:软骨鱼类有、虎鲨、角鲨和银鲛等类,30余种。类为主要代表,它们具有含毒腺组织的尾刺,其毒素可影响人的中枢神经、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硬骨鱼类有毒鲉、蓝子鱼和刺尾鱼等类。以毒鲉类为典型代表,其背鳍、臀鳍和腹鳍的鳍棘,大部分含有毒腺组织,分泌的毒素能麻痹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产生剧痛。(见彩图) 有毒爬行类 海蛇科(Hydrophiidae)是海洋中唯一的有毒爬行类,有50余种。它们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在中国主要产于南海。
海蛇的毒素,主要有 4种:①神经毒素,会引起麻痹,导致死亡。②卵磷脂酶,起破坏红血球作用。③抗凝固酶,能阻止血浆凝固。④透明脂酸酶,起扩散毒素作用。海蛇毒素的致死量依种类而不同,一般为3~10毫克。通常每条海蛇所含的毒素量高达10~50毫克(干重)。所以被咬伤后死亡率很高,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但注射抗毒蛇血清,能很快治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