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奇蹄类
1)  perissodactyla [英][pə,risəu'dæktlə]  [美][pə,rɪso'dæktḷə]
奇蹄类
2)  Perissodactyla [英][pə,risəu'dæktlə]  [美][pə,rɪso'dæktḷə]
奇蹄类动物
3)  Perissodactyla [英][pə,risəu'dæktlə]  [美][pə,rɪso'dæktḷə]
奇蹄目
4)  Cetartiodactyla
鲸偶蹄类
1.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Seven Cetartiodactyla Species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Genome;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探讨鲸偶蹄类七种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5)  ungulate [英]['ʌngjuleit]  [美]['ʌngjə,let]
有蹄类
1.
A review of studies on ungulates′ habitat selection in China;
中国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2.
The wild animals, especially the ungulates, in the Beita Mountain region of the Altay Mountain system in northeast Xinjiang were investigated and researched by combing the positioned observation, route survey and local visiting during the period from September to October 1998.
于 1998年 9月、10月对新疆东北部阿尔泰山系北塔山地区的野生动物 ,以有蹄类为重点 ,采用定点观测、路线考察和调查访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专题考察研究。
3.
Population dynamics of ungulates and comparison of their selected habitats in Foping Nature Reserve,China;
以该保护区2000~2006年监测数据为基础,探讨了该地有蹄类动物(除扭角羚外)的资源动态及在生境因子利用上的差异。
6)  ungulates
有蹄类
1.
Notes on mammals and the status of ungulates in the region of Chumaer river Qinghai Province;
青海曲麻莱楚玛尔河流域兽类和有蹄类动物现状调查研究
补充资料:奇蹄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哺乳纲的一目,因趾数多为单数而得名。具散漫状蜕膜胎盘和双角子宫;乳头鼠鼷位;睾丸降于阴囊或无阴囊;胃简单;盲肠大并呈囊状;体长200~400厘米,体重200~3000千克。脚的中轴通过中趾,第一趾(大指)和第五趾一般都已消失,这样,前后脚通常只有3个趾起作用,在进步的马类中甚至只有1个趾。多数动物趾端为蹄,但有一科指端为爪。在奇蹄类的踝部,距骨近端有一双重隆起的滑车形的面,以与胫骨相关节,远端与踝部其他骨头相连处则为一扁平的面。奇蹄类的股骨,在其骨干的外侧有一显著的突起,名第三转子。这类动物的门齿通常齐全,组成一剪割植物的有效器官,犬齿退化或消失;前臼齿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趋向高度臼齿化。
   现存奇蹄类只有马科、貘科和犀牛科3科7属17种。
   已知最古老的奇蹄动物是发现于北美和欧洲的大约5500万年前的始马,又被译名为始祖马,因为它是最早的马化石。亚洲也发现过此属动物,但时代稍晚。北美是马科进化发展的中心,早第三纪期间,由早始新世的始马几乎直线地发展出山马、后马、中马、细马。其他大陆这时虽也曾有马类的发展,如中国的黔马 ,但不是进化的主支。新第三纪期间,马类多次由北美迁往其他大陆 ,中国中新世的安琪马 ,中新-上新世的三趾马都是由北美迁入的 。第四纪的真马也源于北美。
   与马科系统关系最为接近的是古兽科。这一科动物的历史很短,只见于始新世和渐新世,渐新世以后便绝迹了 。欧洲是这类动物的发展中心。除欧洲外 ,仅中国有少量化石发现。这类动物的牙齿似马,身材似小犀,鼻子似貘,前后足都只有3趾。雷兽科的历史也很短暂。早始新世出现最早的雷兽——兰布达兽,只有犬那样大,至中渐新世肩高可达2米,中渐新世以后突然消失。从开始出现到最后绝灭,雷兽的前足都有4趾,外趾不退化,后足有3趾。这类动物头骨很原始,牙齿齿冠不高,下臼齿内侧有两个丘形齿尖,外侧的齿尖发展成W形脊 。下臼齿由两个前后相连V形脊组成。早-中始新世的雷兽主要发展于北美,亚洲也有少数化石发现。晚始新世和早渐新世,亚洲的雷兽很繁盛,属种非常多,其中有些向西扩展到东欧。
   爪兽科动物的牙齿与雷兽相似,但身体远不如雷兽笨重,如欧洲大陆的巨爪兽只有马那么大,头骨及体形轮廓亦像马。不同之处在于它腿长,脚甚短,每脚有3趾,趾端有爪,而不是蹄,它们成小群地生活在河边,以其爪挖掘植物根为食。爪兽科延续的历史甚长,从始新世开始有其化石,一直到人类出现后才绝灭 。但始终没有非常繁盛过 。早第三纪期间,进化速度快,属种相对也较多,自中新世以后,形态上变化不大。中国早第三纪和新第三纪地层中都有其化石发现。
   今犀只有非洲的两个种和亚洲的3个种。但在第三纪,犀繁盛而多样, 有善于长跑的,有适应于水边生活的,有食嫩叶的,也有食干草的。按照谱系关系,犀科分为跑犀亚科、两栖犀亚科和真犀亚科3个亚科。
   跑犀亚科出现于始新世中期,渐新世达到其全盛时期,以后渐趋消失。在北美和亚洲发现的渐新世的跑犀,身材小巧,细长的四肢适于迅速奔跑。前足4趾,后足3趾;上臼齿齿冠成П形齿脊,下臼齿齿冠为两个新月脊。这些脊形齿显示出草食食性。
   两栖犀亚科兴起于始新世晚期,从一开始它便是大而笨重的动物,有强壮的四肢和短而宽的脚 。它还有类似貘的鼻骨结构,所以推测它是非常喜爱水的动物。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的中国北方,河川湖泊星罗棋布,这类动物的化石非常丰富。渐新世结束不久 ,两栖犀便绝迹了。尽管历史短暂,这类动物一度很成功,分布遍及亚洲、欧洲和北美。
    包括现生几个种在内的所有晚期犀都归于真犀亚科。真犀亚科发展中又分化为好多个不同的进化支。晚始新世至晚渐新世,有一支向超巨型方向发展,名为巨犀。中渐新世的巨犀——雷神兽,站立时肩高5米以上,活着体重有好 几吨,是从古到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巨犀无角,腿长、颈 长,以树叶为生 。中新世的并角犀 ,其鼻部左右并列着一对角。中新世和上新世的远角犀则在鼻部有独角。狭义的南亚的真犀,出现于晚中新世,一直延续至今。其角前后排列的各种双角犀出现于新生代晚期,其中之一残存下来,为现代的苏门答腊犀。冰期寒冷气候下生存的披毛犀也是双角犀。晚新生代期间在欧亚大陆上还生活过一类大型犀,其代表属即为板齿犀。它们的额上长着一支大角;牙齿齿冠非常高,为现代犀的3~4倍,齿骨内填满了白垩,非常耐磨,估计它是食硬草的动物。中国已发现多种犀化石,其中如巨犀,很可能起源于中国或东南亚某地。
   貘是现生奇蹄类中最原始的,除具能伸缩能卷的软鼻以外,其他方面跟其中新世的祖先——中新貘差别不大。中新貘的鼻骨后缩,说明它也已有了软鼻。自中新貘以后,貘类变化不大,属种很少,其中巨貘化石仅发现于中国,但除个体大外,与现生貘无大差别。早第三纪期间,情形完全另一个样,貘类非常繁多,中国每一个晚始新世和早渐新世化石点几乎都有貘类发现。最早的貘译名为始祖貘,形态上和始祖马差别甚微。
   奇蹄目的现生马类栖居草原和荒漠,活动于多山地带或高原的开阔地区,有的耐干热,有的耐干寒;貘类多栖息在热带丛林及水源充足的沼泽地区;现代犀类多栖息于闷热而潮湿的森林、丛林或芦苇丛中。
   现存马类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在亚洲可达北纬50多度,计有2属8种。貘类见于亚洲南部和美洲,现生者仅1属4种。犀类现在仅分布在亚洲和非洲,计4属5种。
   奇蹄类除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外,在动物园展出中亦占重要地位,其中犀牛类又是珍贵的药用资源动物。某些野生马类还可与同类的家畜杂交,供改良育种的科学实验用。各国已采取措施保护这类珍稀动物。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