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寄生物病
1)  parasitic disease
寄生物病
2)  nosoparasite
病原寄生物
3)  nosoparasite
病时寄生物
4)  parasitemia [,pærəsai'ti:miə]
寄生物血病
5)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动物寄生虫病学
1.
The use of "Cyclic Teaching of Parasitology" in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instruction
“寄生虫学环式教学法”在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6)  parasitic diseases
寄生虫病
1.
A Citation Analysis of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被引分析研究
2.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trends of important parasitic diseases in human population;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ntrol measure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ing control strategies in Kaiping city.
目的分析开平市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评估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3.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vide basis for health education in common parasitic diseases prevention.
目的 评价对武警官兵开展常见寄生虫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补充资料:植物病害病原物
      能侵染寄生于植物体并导致侵染性病害发生的生物。多为异养型的非专性寄生物。病原物虽具有致病能力,但不是形成植物病害的决定因素,更不是唯一的因素。能否导致发病,还决定于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已知的植物病原物主要有:
  
  真菌  一类重要的真核微生物。一般为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有些在菌丝内有隔膜,把菌丝隔成多个细胞;不含叶绿体和叶绿素,多数具细胞壁。有些真菌为单细胞,无细胞壁。都为异养型,寄生(除少数外多为兼性寄生)或腐生。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孢囊孢子(有的具鞭毛,可游动,也称游动孢子)或分生孢子(从菌丝体上或菌丝体分化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产生的外生孢子),以后者较常见。有性生殖可产生各种有性孢子,其中有经过配子囊直接交配形成的卵孢子和接合孢子,有产生在子囊内的子囊孢子或在担子上形成的担孢子。真菌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阶段和有性繁殖阶段的世代交替过程。无性阶段产生的无性孢子可连续多次产生,是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原;有性阶段多发生在病原真菌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以后,有性孢子只产生一次,多为病害初侵染的来源。
  
  真菌可穿入植物的角质层和表皮而致病。真菌病是植物病害中最多的一类病害,每种作物都有几种真菌病害,多的达几十种。常见的有黑粉病、锈病、白粉病和霜霉病等。但有些真菌对其他病原物有拮抗作用;有些寄生在其他病原物或昆虫上,对自然界中病原物和害虫的消长有一定影响。
  
  细菌  一类较小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可分球菌、杆菌、螺旋菌等类型。有细胞壁,无叶绿素,异养,大多为腐生。一般都有着生部位不同和数目不等的鞭毛,有的还有芽孢和荚膜。观察和鉴别细菌多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细菌以裂殖方式迅速繁殖,从植物的气孔、皮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以及伤口侵入寄主。细菌病害主要见于高等被子植物,栽培植物上较多。无论大田作物或果树、蔬菜都有一种或几种细菌性病害,尤多见于禾本科、豆科和茄科作物。常见的病害有水稻的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马铃薯的环腐病、茄科和其他作物的青枯病、十字花科蔬菜的软腐病、棉花的角斑病和柑橘的溃疡病等。玉米的细菌性枯萎病和梨火疫病常造成世界性危害。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以"致病变种"表示一个种下属的致病性差异。"致病变种"这一名称是1978年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细菌分类委员会建议采用的。1981年在国际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原细菌国际会议上讨论和修改了命名致病变种的国际标准和名录(1980)。原来主要根据致病性划定的种,在生理生化等特征方面不易区分的,都合并为一个大种;而原来的种则大都成为这个大种的致病变种。如引起水稻白叶枯和条斑病的病原细菌都作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的两个致病变种,分别命名为X.campestris pv.oryzae和X.campestris pv.oryzicola。
  
  菌原体和类菌原体  菌原体是一类比细菌更简单的、能进行自主代谢的已知最小原核生物。无细胞壁,细胞外面只有单位膜结构的原生质膜。菌体呈不规则球状、丝状、螺旋状或不定形等多种形态。只有在成分复杂的特殊培养基内,多数还需供给外源胆固醇才能生长。类菌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对抗生素的反应与侵染人和动物的菌原体相同。其菌体至少在某一阶段呈螺旋形,大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已发现近百种植物可由类菌原体寄生在寄主植物韧皮部的筛管中而引起病害。柑橘僵化病菌和玉米矮化病菌等都是这类病原物。还有一些菌体不呈螺旋形,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尚无分类上的科学命名 ,而暂称为类菌原体。桑萎缩病、枣疯病、翠菊黄化病的病原物都属此类。
  
  类立克次体或类立克次体细菌  是寄生于植物导管或筛管内的一类病原物,有光滑或波纹状的细胞壁,无细胞核。形态和结构类似立克次体或某些棒杆菌属的细菌,但不能在培养细菌的一般培养基上生长。1978年以来有些寄生在导管内的类立克次体先后被分离培养成功,其中有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阳性细菌。但尚未培养成功的在分类上的地位还不能确定。
  
  病毒和类病毒  在活体细胞内寄生增殖的不具细胞结构的生命体。一个完整的病毒个体称为病毒粒体或病毒粒子。由 1种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有些病毒在粒体外还有包膜。病毒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它们的形状。侵染植物的病毒粒体主要有杆状、线条状和球状 3种类型。其遗传性状和致病力由核酸决定的,大多数病毒是核糖核酸(RNA)单链结构,少数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双链或单链结构。侵入寄主植物活细胞的是病毒核酸,其蛋白质外壳则被留在寄主细胞之外。病毒核酸在寄主细胞内可利用细胞的物质和能量复制成新核酸,并编码合成蛋白质外壳,然后装配成新的病毒粒体。有的植物病毒存在几个性状不同的粒体,当寄主不同时,其不同粒体可增殖为不同的株系或变株,各有不同的致病力、传毒介体和抗原特性,甚至有的粒体形状也各异。病毒很容易发生突变(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有的病毒含几个粒体,只有这几种粒体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该病毒的全部性状,如苜蓿花叶病毒就有大小不等的5种粒体。
  
  植物病毒是仅次于真菌的重要病原物。大田作物和果树、蔬菜都有几种或几十种病毒病,有的危害性很大。生产上突出的有禾谷类和马铃薯的病毒病、烟草的病毒病、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番茄和瓜类等的病毒病、柑橘和苹果的病毒病等。植物病毒的命名曾有不同的方案。一般是根据病毒的一定性状分归为不同的组群,因此习惯上所说的一种病毒只是一般用语,不是生物学上的物种之种。196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建议仍采用俗名法的普通名称,以便于指出它的主要寄主和主要症状,如烟草花叶病毒(TMV)。
  
  类病毒是一些只含有侵染性低分子量核糖核酸的致病因子,是自然界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病原物。已知的类病毒为共价闭锁的环状核糖核酸,可在植物体细胞内复制并引起病害。类病毒与所谓"卫星病毒"不同,类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复制不需要其他病毒的协助参与,而卫星病毒虽也没有蛋白质外壳,但必须与相应的植物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同时存在才能复制增殖。
  
  寄生性种子植物  由少数缺乏足够的叶绿体或某些器官退化的种子植物演化而成。其中,有的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只从寄主植物取得无机盐和水分,称为半寄生;有的完全失去光合能力,必须从寄主植物获取全部营养物质,称为全寄生。多寄生在植物的根部或茎干上。以寄生于大豆和亚麻等作物的菟丝子、寄生于瓜类的列当和寄生于树木的桑寄生和槲寄生等危害最大,其次是独脚金和野菰等(见寄生性种子植物)。
  
  线虫  数量多,分布广,寄生于植物的线虫有数百种,几乎每种作物都有。大都为害植物地下部分的根和贮藏器官,也有为害茎、叶和花的(见植物线虫病)。
  
  除上述7类外,还有一些次要的病原物。如放线菌类中的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放线菌,可引起植物块根、块茎病害,包括马铃薯块茎的疮痂病等。藻类中的红锈藻(Cephaleuros virecens)在茶树和许多其他常绿树的叶片上可引起藻斑病。少数具鞭毛的原生动物也可引起咖啡和椰子等热带作物病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