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sectivorous leaf
食虫叶
2) defoliators
食叶害虫
1.
Control of forest defoliators with mixture of 25% chlorbenzuron Ⅲ flowable formulation and abamectin emulsible concentrate;
灭幼脲Ⅲ号与阿维菌素混剂防治林木食叶害虫试验
2.
Control efficiency of poplar defoliators can be reached by spraying 3% high permeability fenoxycarb over tall poplar trees along the express highway with high-range sprayer, and method is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practice.
利用高射程喷雾机喷施药物防治高速公路杨树食叶害虫,能够取得因杨树树体高大等原因用常规喷药方式难以达到的防治效果。
3) defoliating insects
食叶害虫
1.
Trapping popular defoliating insects with Jiaduo Frequency Trembler Grid Lamps;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杨树食叶害虫初报
4) leaf eating insect
食叶害虫
1.
Relationship of crop yield to feeding injury by indirect insect and mite pests. Ⅰ. Leaf eating insect pests.;
间接性害虫为害与作物产量损失的关系Ⅰ.食叶害虫
2.
Three kinds of leaf eating insects of Sinophasma are S.
为防治近年来经常爆发危害的食叶害虫斑腿华枝虫(SinophasmamaculicruralisChen)、广华枝虫(S。
5) defoliator
[英][di:'fəulieitə] [美][di'folɪ,etɚ]
食叶害虫
1.
Species and occurring conditions of main defoliators of eucalyptus were introduced,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ctropis oblique,Buzura suppressatia and Anua indiscriminate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介绍了我国桉树主要食叶害虫的种类和发生情况,描述了茶尺蛾、油桐尺蛾及同安钮夜蛾三种桉树主要食叶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并从营林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林间施药技术等方面对桉树主要食叶害虫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2.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rm circumstances of main defoliator and mulberry longicoru on poplars1.
主要结果如下: 1 杨树主要食叶害虫及桑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情况 1。
3.
5 mL respectively into the holes for control of the defoliator of poplar.
5 mL钻孔注药防治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效果分别可达83。
6) insect herbivory
叶虫食
补充资料:榆树常见食物叶害虫的综合防治
榆树耐干旱瘠薄,寿命可达百年,抗风保土能力强,叶片单位面积吸滞粉尘能力居乔木之首,是城市绿化特别是水泥厂、热电厂等粉尘污染较重地段绿化的首选树种,下面就榆树上常见的食叶害虫榆毒蛾、绿尾大蚕蛾、榆凤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简述介绍。
榆毒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毫米左右,翅展25毫米左右。体和翅白色,足的胫节和跗节橙黄色。卵:椭圆形,灰黄色,表面覆盖着灰黑色分泌物,成串排列。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毫米左右,体淡黄色。各节背面有白色毛瘤,瘤的基部周围为黑色,腹部第1至2节有黑色较大的毛丛。蛹:长15毫米左右,淡绿色,头顶有黑褐色毛束。
生活习性华北地区1年2代,以初龄幼虫在树皮缝隙间、孔洞中结白色簿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活动为害。6月中旬幼虫老熟,在树上或建筑物缝处化蛹,蛹期15至20天。7月初成虫羽化,有趋光性。雌蛾多产卵于枝条上或叶背,成串排列。初龄幼虫只食叶肉,残留表皮及叶脉,以后则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7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为害,8月下旬化蛹,9月初成虫羽化,9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孵化,以幼虫越冬。
绿尾大蚕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至40毫米,翅展122毫米左右。体表具深厚白色绒毛,翅粉绿色,前翅前缘经前胸紫褐色,翅中央有一眼状斑纹,后翅尾状突起,长40毫米。卵:球形稍扁,长2毫米,灰褐色。幼虫:体长80毫米左右,黄绿色,气门上线为红色、黄色2条。体节有瘤状突起,以中、后胸4个及第8腹节背上1个特大,瘤突上有褐色、白色长毛,无毒。蛹:体长45至50毫米,赤褐色。额区有1块浅色斑。茧:长卵圆形,灰黄或灰褐色。
生活习性华北地区1年发生2代,在树上作茧化蛹越冬。越冬蛹4月中旬至5月上旬羽化并产卵。卵期10至15天。第1代幼虫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共5龄,历期36至44天。老熟幼虫6月上旬开始化蛹,中旬达盛期。蛹历期15至20天。第—代成虫6月下旬至7月初羽化产卵,幼虫7月上旬孵化,至9月底老熟幼虫结茧化蛹。越冬蛹期6个月。
榆凤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翅黑色,体长22毫米,翅展55至91毫米,触角栉齿状,前翅褐色稍带黄褐色。反翅后角有尾状突起,外缘有2列不规则红斑。翅基片黑色各有1个红色斑点。腹部背面黑色,体节间红色(雌性)或橙黄色(雄性)。卵:圆球形,黄色,有光泽。幼虫:头黑色,全体被较厚白色蜡粉。只有在温水或酒精中浸泡去除蜡粉后,才可见虫体特征。老熟幼虫体长44至58毫米,淡绿色,全身刚毛淡黄色,各节末端有1个黑色圆点。背浅黄色,亚背线及气门上线出褐色斑组成。气门黄色,围气门片黑色。各节间黄色,腹足外侧有1块近三角形黑色斑。蛹:黑褐色,外被椭圆形土茧。
生活习性华北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冠落叶间、表土层越冬。次年5月初至6
月羽化,5月中旬至6月中旬孵化为害,6月中下旬为害最烈;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下树作茧化蛹。第1代成虫于7月底至8月中旬羽化,4至8天后产卵为害,幼虫期30至38天,共历5至6龄。成虫产卵聚生平铺,产叶反面,每块30至108粒,每个雌成虫一生产卵80至302粒。幼虫初孵化时群聚叶背不动,2龄起取食,长大后亦有群集性,老熟幼虫沿枝干向地面爬行,在落叶下表上层及土石块间吐丝作茧化蛹。
综合防治方法1.灯光诱杀:成虫羽化期利用黑光灯诱杀。2.人工防治:结合养护管理摘除卵块及初孵群集幼虫集中消灭,消灭越冬幼虫及越冬虫茧。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土蜂、马蜂、麻雀等天敌。于绿尾大蚕蛾卵期释放赤眼蜂,寄生率达60%至70%。于低龄幼虫期喷洒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防治,于高龄幼虫期喷洒每毫升含孢子100亿以上苏云金杆菌(Bt)乳剂400至600倍液防治。4.化学防治:于幼虫盛发期喷洒20%灭扫利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来源:中国花卉报2003.10.23)
榆毒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毫米左右,翅展25毫米左右。体和翅白色,足的胫节和跗节橙黄色。卵:椭圆形,灰黄色,表面覆盖着灰黑色分泌物,成串排列。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毫米左右,体淡黄色。各节背面有白色毛瘤,瘤的基部周围为黑色,腹部第1至2节有黑色较大的毛丛。蛹:长15毫米左右,淡绿色,头顶有黑褐色毛束。
生活习性华北地区1年2代,以初龄幼虫在树皮缝隙间、孔洞中结白色簿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活动为害。6月中旬幼虫老熟,在树上或建筑物缝处化蛹,蛹期15至20天。7月初成虫羽化,有趋光性。雌蛾多产卵于枝条上或叶背,成串排列。初龄幼虫只食叶肉,残留表皮及叶脉,以后则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7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为害,8月下旬化蛹,9月初成虫羽化,9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孵化,以幼虫越冬。
绿尾大蚕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至40毫米,翅展122毫米左右。体表具深厚白色绒毛,翅粉绿色,前翅前缘经前胸紫褐色,翅中央有一眼状斑纹,后翅尾状突起,长40毫米。卵:球形稍扁,长2毫米,灰褐色。幼虫:体长80毫米左右,黄绿色,气门上线为红色、黄色2条。体节有瘤状突起,以中、后胸4个及第8腹节背上1个特大,瘤突上有褐色、白色长毛,无毒。蛹:体长45至50毫米,赤褐色。额区有1块浅色斑。茧:长卵圆形,灰黄或灰褐色。
生活习性华北地区1年发生2代,在树上作茧化蛹越冬。越冬蛹4月中旬至5月上旬羽化并产卵。卵期10至15天。第1代幼虫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共5龄,历期36至44天。老熟幼虫6月上旬开始化蛹,中旬达盛期。蛹历期15至20天。第—代成虫6月下旬至7月初羽化产卵,幼虫7月上旬孵化,至9月底老熟幼虫结茧化蛹。越冬蛹期6个月。
榆凤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翅黑色,体长22毫米,翅展55至91毫米,触角栉齿状,前翅褐色稍带黄褐色。反翅后角有尾状突起,外缘有2列不规则红斑。翅基片黑色各有1个红色斑点。腹部背面黑色,体节间红色(雌性)或橙黄色(雄性)。卵:圆球形,黄色,有光泽。幼虫:头黑色,全体被较厚白色蜡粉。只有在温水或酒精中浸泡去除蜡粉后,才可见虫体特征。老熟幼虫体长44至58毫米,淡绿色,全身刚毛淡黄色,各节末端有1个黑色圆点。背浅黄色,亚背线及气门上线出褐色斑组成。气门黄色,围气门片黑色。各节间黄色,腹足外侧有1块近三角形黑色斑。蛹:黑褐色,外被椭圆形土茧。
生活习性华北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冠落叶间、表土层越冬。次年5月初至6
月羽化,5月中旬至6月中旬孵化为害,6月中下旬为害最烈;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下树作茧化蛹。第1代成虫于7月底至8月中旬羽化,4至8天后产卵为害,幼虫期30至38天,共历5至6龄。成虫产卵聚生平铺,产叶反面,每块30至108粒,每个雌成虫一生产卵80至302粒。幼虫初孵化时群聚叶背不动,2龄起取食,长大后亦有群集性,老熟幼虫沿枝干向地面爬行,在落叶下表上层及土石块间吐丝作茧化蛹。
综合防治方法1.灯光诱杀:成虫羽化期利用黑光灯诱杀。2.人工防治:结合养护管理摘除卵块及初孵群集幼虫集中消灭,消灭越冬幼虫及越冬虫茧。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土蜂、马蜂、麻雀等天敌。于绿尾大蚕蛾卵期释放赤眼蜂,寄生率达60%至70%。于低龄幼虫期喷洒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防治,于高龄幼虫期喷洒每毫升含孢子100亿以上苏云金杆菌(Bt)乳剂400至600倍液防治。4.化学防治:于幼虫盛发期喷洒20%灭扫利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来源:中国花卉报2003.10.2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