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tensioning the blade
增加刀片之张力
3) tonicize
增强张力
4) tension stiffening
张力增强
5) pre-tension
预加张力
1.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re-tension on performance of polyester/cotton/silk Sirofil composite yarn;
预加张力对涤/棉/丝Sirofil复合纱性能的影响研究
2.
Effect of filament pre-tension on performance of wool/polyester embedded composite yarn
长线预加张力对毛涤嵌入式复合纺成纱性能的影响
3.
The paper studied how pre-tension affect single-strand breaking strength,through a series of comparision experiment of different pre-tension.
文章通过一组不同的预加张力的比对试验,探讨预加张力对单纱断裂强力的影响。
6) twisting tension
加捻张力
补充资料:拜耳氏张力学说
分子式:
CAS号:
性质:1885年德国化学家拜耳(A. von Baeyer)提出用来解释碳环化合物稳定性的学说。拜耳假定碳环在同一平面上,这样碳的键角势必与正常键角(109.5°)产生偏差,若有偏差就存在着张力,偏差越大,张力越大,碳环就越不稳定。该学说对环丙烷结构的假设已被X射线衍射实验所证实。然而环丁烷、环戊烷、环己烷的碳环却被证明并不在同一平面上,除存在角张力外,还存在非键原子间的张力,所以拜耳张力学说并不完善。直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化学家巴顿(D. H. R. Barton)提出了构象理论,才解决了环烷烃的结构及反应性问题。
CAS号:
性质:1885年德国化学家拜耳(A. von Baeyer)提出用来解释碳环化合物稳定性的学说。拜耳假定碳环在同一平面上,这样碳的键角势必与正常键角(109.5°)产生偏差,若有偏差就存在着张力,偏差越大,张力越大,碳环就越不稳定。该学说对环丙烷结构的假设已被X射线衍射实验所证实。然而环丁烷、环戊烷、环己烷的碳环却被证明并不在同一平面上,除存在角张力外,还存在非键原子间的张力,所以拜耳张力学说并不完善。直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化学家巴顿(D. H. R. Barton)提出了构象理论,才解决了环烷烃的结构及反应性问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