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glass textile
玻璃纤维纺织品
5) fiberglass thread for textile use
纺织用玻璃纤维线
6) glass staple fibre woven fabric
定长玻璃纤维纺织布
补充资料:纺织
纺织 textile 将纺织纤维加工成各种纱、丝、线、绳、织物及其染整制品的过程。主要有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纺织、针织、纺织复制等。纺织技术是纺织工业的核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飞跃:①手工机械化。即手工纺织机器的全面形成和配套。②大工业化。即在纺织机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开始形成近代纺织工厂体系。第一次飞跃约在公元前500年始于中国,历经10来个世纪才逐渐普及到世界各地。第二次飞跃发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推广速度比第一次快,约历经一个世纪。20世纪下半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纺织工业日趋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纺织工业的兴起。
原始手工纺织 约在公元前5000年,世界文明发祥地就已经就地取材开始纺织生产。如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居民用亚麻纺织;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居民用葛、麻纺织;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居民用棉花纺织;小亚细亚地的居民用羊毛纺织。这个时期的原始纺纱工具纺专(由专盘和专杆组成)和原始织机在中国河北、浙江,南亚印度河流域和北非埃及等地区出现。纺专有竖式和卧式两种,原始织机有平铺式和悬挂式两种。在纺织过程中,各地区所采用的工艺技法不尽相同。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采用竖式纺专倚膝立地进行纺织;南美安第斯地区的居民则把卧式纺专放于腿上进行纺织。原始平铺式织机的两根轴用四根木桩固定于地面上,称地织机;其另一种形式是织工用双脚抵经轴,而把织轴缚于腰间,称原始腰机。原始悬挂式织机的经轴挂在上面,经纱靠自身重量或悬吊小锤自然下垂,依次织入纬纱。此外,还有一种狭幅的织带机用方形或多边形综板开口,称综板织机。原始织机最初是用手指将经线分开,后来改用棍子开口兼打纬。这种棍子逐渐演化成综竿(或综杆),它由一根发展到数根或十数根,以适应织花纹的需要。 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山顶洞人和欧洲克罗马农人已使用矿物颜料着色。公元前3000~前2000年中国、印度、埃及已使用植物染料,如茜草、靛蓝、菘蓝、红花等。秘鲁地区居民很早就掌握制取虫红染料的方法。 新石器时代的纺织品主要是各种短纤维织物,如亚麻织物、棉织物、棉与毛(或剑麻)的交织布、毛织物、丝织物等。在这些织物中有的用手绘花纹,有的用织纹构成简单图案,有的用刺绣。 手工机器纺织 在原始手工纺织生产的漫长历史演进中,各地区先后出现了由原动机件、传动机件和工作机件3部分组成的手工纺织机器,如手摇纺车、缫车、脚踏织机等。由于手工纺织机器的配套,各先进地区进入了手工机器纺织的历史时期。中国约在公元前500 年已基本实现手工纺织机器的配套。随着较完整的工作机件的产生,为转变到集中性动力机器大工业生产准备了技术条件。在织机方面,除中国、朝鲜、日本、波斯(今伊朗)、中亚等地外,进展较慢。公元9世纪挪威奥斯陆已出现配有52片木综板的综板织机,而在1200年前后两片综的脚踏织机才在其他地区逐渐广泛使用。
16世纪以后,欧洲手工纺织机器有了较大的改进。1533年德国J.于尔根制成装有翼锭和筒管的手工纺车,使加拈和卷绕连续进行,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率。1764年英国J.哈格 里夫斯制成竖式8锭珍妮纺车,把预先制成的纤维条用罗拉喂入,从此摆脱了手工喂入纤维的方式。不久,手工操作的翼锭式罗拉纺纱车和走锭纺纱车相继出现。17世纪欧洲仍沿用比较原始的织机。18世纪以后,织机在欧洲有了较大的改进。1733年英国J.凯发明手拉机件循筘坐投梭的装置(飞梭),其后又发明出升降梭箱。这是继脚踏提综之后的又一个划时代的发明。中国花本提花机(花楼机)经欧洲人逐步改进,到18世纪末法国J.M.贾卡制成人力发动的纹板提花机。1589年英国W.李制造出手工针织纬编机,1775年英国J.克雷恩制成针织经编机。 染整机械化进程延续了更长的时间,长期以来以手工方式为主。古印度人在4世纪前后掌握了扎结染色,古埃及人在9~10世纪学会了蜡防染色。这两个地区很早就使用模版印花。12世纪以前欧洲很少地区使用印花技术,直至17世纪末才出现滚筒印花。1785年英格兰的T.贝尔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滚筒印花机,使印花生产实现连续化。 在纺织产品方面,中国古代彩色提花的织锦技术对日本、波斯、罗马等地产生极大的影响。公元前300年,印度生产的精美印花棉织物麦斯林薄纱对欧洲也颇有影响。波斯织品在公元前4世纪已享有盛名。萨珊王朝时期以丝、毛为原料的斜纹重纬多彩提花织物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公元3~12世纪埃及的以亚麻和毛为原料的提花挂毯,7~10世纪秘鲁的棉经、驼羊毛纬的蒂华纳科织物,10~12世纪拜占廷的织物,巴格达、叙利亚、埃及和西班牙的伊斯兰教主题纹样的织物等都曾广泛流传。12世纪以后,波斯和意大利开始生产天鹅绒。13~14世纪,受中国纹样影响的意大利卢卡丝织物、法国毛织挂毯、英国刺绣丝织品等,成为欧洲最出名的品种。16~17世纪,波斯天鹅绒和栽绒地毯,意大利和佛兰德亚麻单色提花织物,法国里昂丝织物、丝织挂毯、针织花边等相继盛行。印度的印花棉布也流行于欧洲。同一时期日本产品在中国和印度的产品影响下,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如友禅染等。
大工业化纺织 18世纪下半叶,产业革命始于西欧的纺织业。机器的普及和大量使用,把更多的人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为集中性大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条件。 纺织生产机械化 18世纪70~80年代,欧洲许多国家利用水力驱动棉纺机器,到1788年英国就有143个水力棉纺厂。18世纪末,蒸汽机运用于纺织业,从此家庭分散型手工业生产逐步被集中型大规模工厂生产所替代。纺织生产的大工业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纺织机器的革新与创造。1825年英国R.罗伯茨制成动力走锭纺纱机,并在改进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使用。1828年更先进的环锭纺纱机问世,到20世纪60年代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取代了走锭纺纱机。20世纪中叶,各种新型纺纱方法相继出现,如自由端加拈的转杯纺纱、静电纺纱、涡流纺纱,包缠加拈的喷气纺纱,假拈并股的自拈纺纱等。 织造方面从1785年动力织机出现后,1895年制成自动换纡装置,1926年制成自动换梭装置,使织机进一步走向自动化。利用梭子引纬造成了能源极大的浪费。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现不带纡管的片梭织机,用细长杆插入纬纱的剑杆织机,用喷水、喷气方法入纬的喷射织机等,从而使消灭梭子成为可能实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取消卷纬工序,大大提高了织机速度,降低了噪声。但是仍无法避免打纬,因此织机仍为往复式,还不能突破噪声和速度的限制。循环运动的圆型织机尚在研究之中。 染整技术的进展 纺织化学工艺从18世纪起也有很大的进展。欧洲的化学家们对染料性能及染色原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19世纪以后,人工合成染料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苯胺紫染料、偶氮染料、茜素染料、靛蓝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醋酸纤维染料、活性染料等。合成染料的制成使染料生产彻底摆脱了对天气的依赖,使印染生产进入崭新的时期。浸染、轧染的连续化,溢流染色等新工艺的产生,各种染色助剂和载体,以及相应的染色设备问世,使染色逐步实现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印花也逐步实现了自动化,滚筒印花、圆网印花等机器先后投入生产。19世纪以后,纺织品整理技术发展也很快,新型整理方法不断出现。轧光、拉幅、防缩、防皱、拒水、阻燃等整理工艺都在不断完善,适应化纤制品的各种染整新工艺也已配套。 化学纤维的产生与发展 自17世纪开始人们的一些尝试在化工技术和高分子化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取得进展。19世纪末,硝酸人造丝和粘胶人造丝开始进入工业生产。20世纪上半叶,锦纶、腈纶、涤纶等合成纤维相继投入工业生产。由于人们致力于研究使化学纤维具备近似天然纤维的舒适性能,或者具备天然纤维所不及的特殊性能,改性纤维和特种纤维的开发工作不断取得重大进步。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