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放射性防护服
1)  radiation protective clothing
放射性防护服
2)  radiation protection work clothes
放射性防护工作服
3)  radioactive protection
放射性防护
4)  warning sign
(放射性)防护标志
5)  protection against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放射性沾染防护
6)  radiation protection
放射性物质防护
补充资料:放射性防护
      避免或减弱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伤害人体(或其他对象)的措施。一定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既具有生物化学毒性,又能以它的辐射作用造成人体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内照射;体外的电离辐射照射人体也会造成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外照射。辐射损伤是各种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的总称。这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如X或γ射线、β射线、α射线和中子束等)引起电离、激发等作用而把能量传递给机体,造成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放射性防护又可分成内照射防护和外照射防护。
  
  内照射防护  内照射与外照射的显著差别是,即使不再进行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已经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仍然在体内产生有害影响。造成内照射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吸入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空气,饮用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吃了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或者放射性物质从皮肤、伤口进入体内。由于核素的种类不同、毒性不同,带来的危险程度也不同。因此,根据放射性核素摄入体内产生危害作用的大小和在空气中的最大容许浓度,把它们分成极毒、高毒、中毒和低毒四组(见表)。操作不同毒性的核素时,对操作设备和建筑物的设置地点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地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采取的基本措施有:
  
  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  基本防护措施是:①空气净化,通过空气过滤、除尘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粉尘或放射性气溶胶的浓度;②换气稀释,利用通风装置不断排出被污染的空气,并换以清洁空气;③密闭操作,把可能成为污染源的放射性物质放在密闭的手套箱或其他密闭容器中进行操作,使它与工作场所的空气隔绝;④加强个人防护,操作人员应带高效过滤材料做成的口罩、医用橡皮手套,穿工作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场所,操作人员要带头盔或穿气衣作业。(见彩图)
  
  
  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口腔进入人体内  严禁工作人员用可能被污染的手接触食物、衣服或其他生活用具。防止放射性物质不经过处理而大量排入江河、湖泊或注入地质条件差的深井,造成地面水或地下水源的污染。
  
  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  应对工作环境和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源和有代表性的农牧产品进行常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防护措施。
  
  外照射防护  外照射的特点是只有当机体处于辐射场中时,才会引起辐射损伤,当机体离开辐射场后,就不再受照射。对人体而言,外照射引起的辐射损伤主要来自γ和X射线、中子,其次是β射线。由于α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短,能被一张纸或衣服挡住,一般说,α射线不会造成外照射辐射损伤。外照射防护通常可采用下列三种方式:尽量缩短受照射时间,尽量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在人和辐射源之间加屏蔽物。
  
  缩短受照射时间  受照射的累积剂量和受照射时间成正比。在一切接受电离辐射的操作中,应以尽量缩短受照射时间为原则。例如,在用 X射线进行胸部透视时,病人所受照射剂量随检查时间而增加,医生应当在查清病灶情况下,尽量缩短透视时间。
  
  为了能迅速和准确地操作放射性物质,在正式操作之前,应进行模拟操作练习(即不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相同步骤操作)。对于工作时间较长的强放射性操作,可以限制个人操作时间,更换操作人员,以减少每人所受的照射剂量。
  
  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  增大操作人员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可以降低受照射的剂量。对于点状放射源,人体受照剂量率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在实际操作中常使用远距离操作的工具,如长柄钳、机械手、远距离自动控制装置等以降低剂量率。
  
  屏蔽防护  根据辐射通过物质时被减弱的原理,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减弱材料),把外照射剂量减少到容许水平以下。当缩短受照时间和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仍不能达到安全操作时,就必须考虑采用屏蔽防护。合理的屏蔽防护必须注意:
  
  ①屏蔽方式 根据放射性防护要求和放射源的不同,屏蔽方式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的屏蔽物有防护墙、地板、天花板、防护门和观察窗等;移动式的有包装容器、各种结构的手套箱、防护屏和铅砖等。
  
  ②屏蔽材料 对不同的电离辐射,应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γ射线和 X射线的常用屏蔽材料有水、土壤、岩石、铁矿石、混凝土、铁、铅、铅玻璃、钨等。
  
  β射线能引起组织表层的辐射损伤,还能产生轫致辐射。所以对β射线防护应采用两层屏蔽:第一层用低原子序数的材料屏蔽β射线,并可减少轫致辐射,常用材料有烯基塑料、有机玻璃及铝等;第二层用高原子序数材料屏蔽轫致辐射,常用生铁、钢板和铅板等。
  
  由中子源发射出来的快中子,在屏蔽层中主要通过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损失能量,被物质吸收后一般放出γ射线。因此,对中子的屏蔽,除考虑快中子的减弱过程和吸收过程外,还应考虑γ射线的屏蔽。常用的中子屏蔽材料是各种含氢材料,如饱和硼酸水溶液、石蜡、含1%~2%硼的石蜡等。对具有强γ本底的中子源(如镭-铍中子源)则应考虑两层屏蔽,第一层用石蜡和吸收中子的物质等屏蔽中子;第二层用铅吸收γ射线。
  
  

参考书目
   李星洪等编:《辐射防护基础》,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