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elt loom
制毡织机
2) woven felt
机织毛毡
3) woven wet felt
机织湿毛毡
4) needle felt loom
针刺毡织机
5) Needle felt looms
针刺制毡机
6) felt-making machine
毛毡制作机
补充资料:机织
机织 weaving 以纱线作经、纬按各种织物结构形成机织物的工艺过程。是纺织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所用原料种类可分为棉织、毛织、丝织和麻织,其产品统称为机织物。机织物的品种和用途极其广泛,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纱线原料和相宜的织物组织。 发展历史 机织技术的发展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织布、普通织机、自动织机、无梭织机等阶段。原始的织布法是把一根根纱线依次结在同一根木辊上,把纱线的另一端依次结在另一根木辊上。把这两根木辊绷紧固定后 ,用手指挑动单数或双数的经纱引入纬纱。后经改进,用一根分纱小木辊按单、双数将经纱分开放在经纱中。当经纱的分层情况与分纱小木辊一致时,便可把这根纬纱直接沿分纱小木辊引入,并使纬纱紧密起来。在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小木辊,可能就是这种很原始的织机的组件。以后出现了扁平形的打纬木刀或骨刀,代替了分纱小木辊。人们还发现,用不连续的一根根纬纱织成的织物,两侧的经纱容易脱散,于是便将一根根纬纱连结起来,绕成圈状后引入经纱层。随着织物的加宽,人们又将连续的纬纱绕在芦苇秆或木杆上,并利用手柄把它引过已为打纬刀撑开的经纱层。由于打纬刀容易通过经纱层,遂在打纬刀上刻一条槽,将绕着纬纱的小杆嵌入,既可引纬又可打纬,使织布速度进一步提高。此后,又发明了线综提经工具和挑花工具。 水平式原始织机和竖织机都不适用于织造丝绸类织物 ,于是经过改革,出现了适合织制丝绸类织物的斜织机。斜织机应用杠杆原理,操作者有可能手脚并用,织布速度大为提高。初期的筘(古时叫筬)由劈细的竹签齿构成,齿隙稀密均匀地固扎在木条中。后来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布幅发明了边撑。筘出现后可以代替打纬刀打纬。于是打纬刀演变为中空、两端削尖、表面光滑的工具。在剜空处纳入纬纱管,这便是中国汉代画像石上的杼。用杼织布可以两手一抛一接,加快了织造速度。 斜织机所形成的梭口比较小,操作不便,同时也无法用来织造大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出现了有机架的水平式织机 。开口装置由简单变得复杂,综框从十几页增加到上百页。木机架容纳不下便采用线综来提升单根经线。花纹越复杂,用线综的根数就越多。后来把升降运动相同的线综合在一起成为束综。采用束综便为织造复杂花纹提供了条件。组织结构愈加复杂,束综数甚至多达上千束综。公元前73~公元前49年中国河北巨鹿陈宝光妻将其简化为120综120蹑的提花机 。公元220~280年中国马钧成功地把提花机改为12综12蹑,今中国四川丁桥织机可能源出于此。 随着养蚕、煮茧、缫丝的发展,络丝也发展起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利用简单的丝框络丝,隋唐时期用手摇缫丝车络丝,宋代出现了有往复运动的络绞装置。络成的小卷装可用来整经。整纱小木辊、线综和竹筘出现以后,整经时采用整纱小木辊,并把经纱头穿过线综和竹筘。南亚出现的另一种用于棉纱线的络纱整经方式是将由纺车绕成小容量的管纱络成大容量的框纱,再从框纱抽出经纱,经过织女手中的导辊曲折地绕在插在地上的整经桩上,然后穿过分纱筘卷在木辊上。为了减少经纱断头,棉纱整经后必须上浆,这可能是南亚居民的创造。 英国人E.卡特赖特,在公元1785年试验把开口、投梭、打纬和卷布的手工动作机械化,展示了机械化织布的可能性。具有实用意义的织机,是19世纪初叶由 R.罗伯茨所设计的,这种织机是现代有梭织机的基础。19世纪初,法国人J.贾卡发明了不需挽花童的提花机,后称贾卡提花机。根据贾卡提花机的作用原理,人们设计了结构比较简单的开口机构,以适应织造小花纹精梳毛织物的需要,这便是在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多臂机。1869年出现了回转多梭箱装置,用来织造不同颜色、不同号数、不同拈度和不同原料的纬纱织物。19世纪后半叶,为了把工人从装纡换梭的工序中解脱出来,使普通织机变成自动织机,人们开始研究设计自动换梭装置。与此同时,更多的革新家们走了自动换纡这条使织机自动化的最合理的道路,其中以美国J.诺斯勒普在1895年发明的自动换纡装置最为成功。 在织机的发展过程中,织前准备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 ,除络纱、整经、浆纱等技术方面有了提高外,还发明了移动式和固定式结经机,从手工穿经一跃而为机器自动接经,提高劳动生产率8~10倍。 近代机织技术在织造方面除改进自动织机,改善操作看管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外,还努力探索新的引纬方法。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出现了各种实用的无梭织机,其中主要发明有瑞士苏尔泽的片梭织机、捷克斯洛伐克的喷气织机和喷水织机、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的剑杆织机。 在织前准备的技术方面,从50年代半自动络纱机问世起,到70年代便发明了自动络纱机。在这个阶段创制出色织生产中的新设备、高速大卷装的整经机、高效能浆纱设备、适应长丝生产的整浆联合机以及代替手工穿经的穿经机,同时采用了各种电子自控装置。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连续引纬的多梭口织机的样机。 工艺过程 通常包括把经纱做成织轴、把纬纱做成纡子(或筒子)的织前准备、织造和织坯整理3个部分。 织前准备 以棉型纤维和中长纤维为例,机织工艺的织前准备一般包括络纱、整经、浆纱、穿经或接经、卷纬和定拈。 ①络纱。把纺厂来的管纱或绞纱绕成容量较大、卷装形式符合需要的筒子纱,便于后道工序顺利进行;同时除去纱线上的杂质和疵点,提高纱线质量。络纱时为了使筒子表面,尤其是筒子两端点的纱线处于稳定状态,避免纱线张力松弛,卷装松散,甚至引起乱纱损失,络纱机卷绕成形机构的螺旋线升角必须满足一定要求。 ②整经。将络成的许多筒子纱,按一定根数和规定长度平行地卷绕在规定幅度的经轴上,使各根经纱张力一致,密度均匀分布。为了减少经轴上因各根经纱长度差异而造成的浪费,整经机的断头自停和制动机构应该十分灵敏。 ③浆纱。使一部分浆液浸透到纱线内部,粘合纤维,以增加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一部分浆液被覆在纱线表面,经烘燥后形成一层粒状薄膜,把纱线表面的茸毛粘附在纱线干体上,从而增加纱线的光滑程度,提高耐磨牢度,以便抵抗织造时综筘的拉伸和摩擦作用,减少经纱断头率。 ④穿经。把织轴上的经纱,按照一定次序逐根穿过经停片、综丝眼孔和钢筘的齿隙;接经是用接续的方法把上机新织轴上的经纱头与了机时的经纱尾逐根打结连接起来。 ⑤卷纬。把各种卷装形式的纬纱重新卷绕成适用的纡子,并除去纱线上的部分杂质,提高纱线质量。为了降低纱线加拈后的内应力,防止纬纱或经过并纱、拈线工艺后的纱线在松弛状态下出现扭结,纬纱尤其是并纱拈线后的纱线还要经过热湿定拈。 织造 织造是将经、纬纱线在织机上相互交织成织物的工艺过程。在织造时,经纱应具有适当均匀的张力,并按照预定规律与纬纱交织,构成有一定组织、幅度和密度的织物。
在花色织物的织前准备过程中,经、纬纱线首先经过染色,加工成色纱线,经纱经过绞纱上浆、络纱、带式整经和穿接经后制成织轴,纬纱卷绕成纡子便可在织机上进行交织,构成符合需要的织物,这就是织造过程。为了获得不同的组织花纹,常采用凸轮(踏盘)开口机构、多臂开口机构或提花开口机构。在凸轮开口机构和多臂开口机构的织机上,可以织制平纹、斜纹和缎纹组织,以及由这些组织加以变化或联合的组织,或者由若干系统的经纱和若干系统的纬纱织成有特殊外观效应和性能的织物。在提花开口机构的织机上可以织制花纹较大、组织复杂的提花组织织物。织制多种纬纱的格子织物,可运用多梭箱机构。 织坯整理 织坯整理过程通常包括检验、清刷、烘布、折叠、分等和成包等。织坯从织机上落下后,在验布机上逐匹检验疵点,测定下机产量并标出疵点记号,以便整修。清刷是通过刷布机的砂轮和毛刷的磨刷作用,除去织坯上残留的白星和籽屑杂物,使织物表面光洁。烘布是把织物的回潮率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以防止贮存中霉变。折叠是以一定幅度把织物在长度方向折叠起来,并测量连匹长度。折叠起来的织坯经过整修和复验,最后按疵点情况给予评分,并根据评分多少加以分等。经过分等的织物便可成包入库。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