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rt book cover paper
美术书皮纸
2) cover paper
美术书面纸
3) art vellum
美术充皮纸
4) art parchment
仿羊皮美术纸
5) art cover (regetable)parchment
美术(植物)羊皮纸
补充资料:美术
美术 fine arts 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造型艺术的统称 。美术一词,在西方源于古罗马拉丁语art,原义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以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的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中国古代百工技艺的概念,范畴也大致相同。古代,东西方均只有工艺、手艺的概念,未有美术这样的专用术语。这是因为人类的审美意识萌芽于为满足生存需求的工艺品使然。“艺术”与“美术”两个概念,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在西方art一词既作艺术解,也作美术解。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采用美术一词。蔡元培早期运用此概念时,它的含义也包括诗歌和音乐。后来,文艺界和教育界将美术与艺术两个概念逐渐区别开来。 美术的形态和特性 美术品类按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大体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几大门类。绘画又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丙烯画以及多种塑料和化学颜料的画种。中国画又可按艺术技巧分为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两大系统;按题材样式又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草虫、翎毛(禽鸟走兽)、鳞介(鱼贝类)等画科。油画有有光术、无光术之分。版画又可分为木版、麻胶版、金属版 (铜或铅)、石版、网版等。木刻的印刷材料有油墨、油画颜料套色和水印套色之分。金属版有腐蚀、干刻之分。油画和版画在20世纪已成为世界性画种。雕塑的品种可分为石材雕塑 (大理石、花岗石等),金属雕塑 (包括铸铜、不锈钢、铅、镍、铝等),玻璃钢及塑料、白水泥等雕塑;按体裁、形制又可分为圆雕、浮雕 (有高、低之分)、纪念碑雕塑、人物雕塑、动物雕塑、装饰雕塑、民间彩塑等。工艺美术 (又称实用美术)的品种最为丰富多采,大的分类有金工、木工、漆工、陶瓷、彩塑、玉雕、牙雕、景泰蓝、珐琅、料器、染织、刺绣、编织等。 从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来说,造型性是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故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如绘画以描画彩绘,雕塑以塑造、刻镂,建筑艺术以间架营造,工艺美术以镂、蚀、切 、削为各自的造型手段。造型的含义很广,有立体造型,平面造型;有色彩造型,也有黑白造型。造型的观念在现代包括具象形式和抽象形式。而从中西方美术的发展线索看,西方美术以形体块面造型为主,线居附属地位;中国的美术则以线描造型为主,形体以线描来表现。 美术又称空间艺术。西方美术传统将长度、高度和深度称为三维空间。无论立体造型或平面造型,三维之美都是表现生命力、真实感的重要依据。空间艺术的特点长于具体描绘、塑造和刻画生活中或想象中的事物或情景,有明显的再现性和描摹性,但其局限性是情节性绘画和雕塑难于从纵向展开发展。在中国传统画论中,对空间观念有高远、深远、平远之分,并倡导时空的统一观,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意象;并相应地以散点透视法代替焦点透视法,即被称为所谓“心视”的视觉心理空间。这种观念19世纪末受到西方的重视。美术又被称为视觉艺术,因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感知媒体为视觉。这个界定的外延很广,一切通过视觉媒介完成欣赏的可视艺术均可包含在内。 美术还被分成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大系统。前者是指纯粹精神性、欣赏性的绘画、雕刻、音乐等,有时也包括诗歌,蔡元培曾把它称为文艺美术,以区别于工艺美术。 具象美术和抽象美术的概念是20世纪初产生的,但古已有之,现代则大大发展了抽象美术。所谓具象,指以具体可视的物象之现象和外在形式表现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古今中外的写实主义美术都是以具象观念为基础的。抽象则分两重含义,一种为艺术的抽象即以提炼、概括等手法加工生活中的形象而创造艺术形象,这个过程无不贯穿艺术家将客观事物本质抽象出来的思维活动,此时具象与抽象并不矛盾;另一种则认为抽象和具象是两个相反的意象,抽象是纯意识、纯形式的东西,但也不绝对排斥与具象相融合,形成形式夸张的、于抽象之中包含具象性或半抽象的美术。 世界上各种派别的抽象主义美术家,大多创作以点、线、面、体、色等符号表现自我感受,而不反映现实形象的作品。直觉、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被西方抽象主义流派较多表现。中国的书法与篆刻就是古老的抽象艺术,成为表达观念、表现情感的符号与形态。 美术的特性,在主客观关系上得到深刻而鲜明的表现 。中西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美术家都从自己的角度凭借艺术的内部规律创作,形成各自的个性特征。中西艺术均有或重写实、形似的,或重想象、抒写胸臆的。中国的传统绘画理论强调主观能动作用,以主、客观世界的契合,融自然于胸中的见解为主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为其塑造的目的和终结。历代均重视“画中有我”。春秋时庄周将艺术创作之动力归结为画家不可抑制的热情。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此所谓神指客体的神。南朝刘宋时,宗炳指出山水画创作“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同代的王微则就文艺创作提出“融灵而变动者,心也”。将神转向艺术家的主体精神上,并且将“我”的内涵加以充实。唐代的张璪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主体与客体相通相依的关系。它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宋代苏轼从文人画的角度强调诗画创作的主体作用,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文人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荷马、亚里士多德一脉相传,流行艺术模仿说。但亚里士多德指出诗之想象力使实际的事物更理想 ,并提出“想象不同于感觉和判断”。罗马时代亦有“想象比模仿是更为巧妙的一位艺术家”的论断。到文艺复兴时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客观真实性为学术界普遍承认。加之希腊艺术精神的影响,使得美术形态多为务实、再现性的表现。此后两个多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主义的美术以写实为传统,到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才提出表现艺术家个性和意图的主张,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也有其个性,但因其尽力表现自然,色彩之解放仍取决于科学的发展,故在这个意义上它仍属再现型艺术。表现主义是与再现性艺术根本不同的思潮,多强调艺术中“自我”的表现,其倾向为力图排除一切客观因素,万物皆备于我的自我扩张。它与中国美术中融艺术家与客观世界为一体的“我”根本相异。 东西方艺术,均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科学反映论的原则 ,文艺创造与科学发明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以主体内在尺度为依据,后者则按照客观物种尺度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着重用主体内在尺度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将表象凝聚成艺术形态,以创造主体的主观想象和虚构去补充客观中缺乏的形象因素,成为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原型的第二自然。 艺术的目的不像科学实验那样有明确针对性,故艺术品的虚和空灵有着特殊的作用与意义。但其具体性、形象性和切实技巧又都是实的。尤其中国画的虚实和空灵学说,是形成艺术美的辩证法。 与综合性艺术相比,美术创作的个体性尤强。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主题性绘画,从选材、定主题、构图、刻画均由个人完成。故美术作品因创作程序和个人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多种风格与流派。 审美理想之高下、艺术素质之厚薄,均受人的世界观及文化素质的影响,最终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现实主义审美观中,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与境界的追求;浪漫主义也有现实主义成分,但偏重感性和想象;表现主义则以感情冲动为主要趋向。现代各种流派则大多依靠直观、下意识、潜意识等心理机制。 作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美术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人类把握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一种手段。 美术的起源与发展 考证美术的起源较之其他艺术门类更具优越性,这是因为遗存的实物根据充足。最原始的艺术品是工艺美术。大约5万年前早期智人加工过的石斧,就是最原始审美意识的工艺美术品,因为生产工具的功用和合乎实用要求的形式美感同时具备。大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即出现了造型、图案均令人惊叹的彩陶,从中可以看到制作者的审美力及制作技术、实用功能已大为增强。审美力和美的构思能力与人脑的发展是同步的。人类的祖先把与自然界的斗争,以及原始宗教信仰等,用岩洞壁画、粘土雕塑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狩猎、劳动题材的壁画,欧洲旧石器时代奥瑞纳文化女裸体塑像,中国辽宁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陶塑雕像等,均表现了东西方原始人率真的人性。 奴隶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的分工使精神创造的美术品渐趋完善。工艺美术、建筑、绘画、雕刻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中均有不同侧重的发展。非常突出的如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水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在雕刻方面也均有高度的发展,而古希腊的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形象则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些人类社会的幼年和童年时代的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现实和人类本质,其存在价值可以超乎时代,其审美价值和认识作用可永存不衰。 大量的艺术遗产表明,现实主义审美观贯穿于美术各门类,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并随人类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而使审美能力逐渐增长,审美对象、美术品类和题材内容也日趋扩展。 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技术往往影响着美术的发展。如冶铜术的成就促进了中国古代铜器在工艺上的进步。 在建筑艺术中,中外历史上均在宫室、陵墓、庙堂、宗祠上倾注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其设计宏伟壮观,动人心魄。如古埃及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均成为亘古长存的建筑艺术杰作。西方建筑多石材结构,古希腊的神殿、古罗马的教堂和新石器时代最后阶段的“巨石建筑”一脉相承。欧洲的石材建筑,敦厚庄重,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各具特色。中国建筑则以木结构为主。秦代阿房宫、咸阳宫,气魄远胜前代。后世又有亭、台、楼、榭综合的布局,与花木园艺一起形成别致的园林艺术。另外,各地民居也各有个性。 建筑艺术的发展,促使雕塑、壁画艺术随之发展起来。 另外,进入封建社会,精神生产的分化使美术得到飞速发展。职业画家、雕刻家、工艺师等出现了。在西方,宫廷画家居于上层,宗教画师则居中层。中国则宫廷画家兼作宗教画,也有非上层但具权威性的画工、塑工创造了大量优秀美术品。 中国最早独幅绘画是楚国的《人物龙凤》、《人物御龙》帛画。秦汉时,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汉霍去病墓石刻则趋抽象。其时漆器、织物水平亦惊人。造纸术发明后,中国绘画开始脱离布帛进入革新阶段。至晋唐山水、花鸟、书法大盛,无论表现性能、题材内容均更开阔。东晋人物画杰作顾恺之《女史箴图》 (现存摹本),宣扬女性德行修养 ,线条紧动连绵 ,格调俊逸。唐张萱《捣练图》(今存北宋摹本)是描写贵妇的风俗画;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汉藏两族通婚的历史事件;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贵族的生活场景;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长卷风俗画,表现了汴京城市商业活动的高度发达。这些人物画在绘画史上有重要价值。 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成为独立的画科。隋唐时的展子虔、李思训、吴道子、张开始推前一步,但作品流传不多。自五代以后留存下来的作品极丰,如荆浩《匡庐图》、关仝《关山行旅图》、董源《潇湘图》,宋巨然《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范宽《雪景寒林图》、《谿山行旅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美学观。 花鸟画家有五代黄筌、徐熙,宋崔白、赵昌、赵佶等 。动物画家有唐曹霸、韩澣,宋李公麟等。 自汉魏发展起来的石窟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最盛,题材属宗教内容,但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时代思想和现实。 元代以后,文人画几乎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主流,它强调以诗、书、画、印融合一体为治学最高准则。元、明、清画家辈出,如元赵孟、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王冕等,明沈周、文徵明、唐寅、徐渭、董其昌等,清朱耷、石涛、郑板桥等,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书法艺术自晋大盛,并伴随文人画共同发展。另外,民间美术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生命力亦是长盛不衰。 中国美术发展到近代,至五四运动前后才有明显的变革。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影响下,从西方引进了油画、素描 (造型基本功(、水彩画等各画科以及版画、雕塑、建筑等,并发展到相当程度。热心美术教育的李叔同、陈师曾、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主义时代美术则有条件遵循毛泽东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民族美术的精华,吸收外国艺术优秀成分,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欧洲中世纪约持续千年,这时期的美术基本上从属于基督教。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打破封建和神学的枷锁,形成现实主义的高潮,这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当推达·芬奇,他在美术 、科学上都有极深造诣 ,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米开朗琪罗则为雕塑巨匠。德国A.丢勒在美术上亦为通才。17世纪欧洲又出现了伦勃朗、D.委拉斯贵支、P.P.鲁本斯等油画大师。法国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与社会风尚息息相通。法国大革命前夕,出现了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是J.L.大卫。浪漫主义随新古典主义的衰落而兴起,代表人物为E.德拉克洛瓦、T.热里科,前者代表作有《但丁与维吉尔》、《希俄斯的屠杀》、《自由领导着人民》;后者则以《梅杜萨之筏》震惊整个欧洲画坛。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写实主义兴起,代表人物是法国的G.库尔贝;另外法国的J.F.米莱、H.杜米埃,德国女版画家K.珂勒惠支均为知名画家。俄罗斯的I.E.列宾、V.I.苏里科夫等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反对学院主义教条的自然主义风景画派兴起,它的代表是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其影响也遍及整个欧洲。随后兴起的印象主义则从根本上发挥了油画技术优势,改变了油画色彩的观念,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美术形成了流派纷呈的局面。现代主义美术产生了新的观念,主张打破美术与工业设计之间的界线,如德国的包豪斯即提倡建筑、绘画、雕刻和工艺美术相结合,同时否定独幅画和雕塑以清晰的形象语言给人以思想教育和道德感化的功能。这种思潮导致美术走向抽象。西方现代主义与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的作用有关。其突出的观念是艺术的分析性,这与传统艺术观念的综合完美性正好相反。印象主义将造型因素分解开来,V.凡高夸张感情色彩的表现,P.塞尚追求形体构成,P.毕加索从立体主义以后的种种探索,都属艺术的分析性手段。 西方现代主义潮流,既强调艺术活动是一种哲学探讨,又认为艺术批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 美术的功能 美术的社会功能与所有文艺一样,被分为3个方面,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这3种功能可以在逻辑上如此分列,但实际中任何美术品只有一方面的偏重,并以审美实现其效用。因为美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不是仅仅诉诸理性,而主要是依赖情感的导引。因此,一般而言,没有美感作用的美术品,很少能够起到超越于理性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而灌输审美情操、怡情养性的美术品在一定意义上也起着认识、教育作用。好的艺术品,总是能启发观赏者的审美意象,提高审美理想和美感能力,并诱导人们在欣赏中进行各不相同的再创造,从而获得欣赏的极大满足。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培养审美情操是普及国民教育的重要课题。美术在这个领域里可以发挥出很大的能量。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