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nsition superplasticity
转变超塑性
2)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
超塑性变形
1.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during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 of Ti-6Al-4V alloy;
Ti-6Al-4V合金超塑性变形中的组织演变及变形机制
2.
Fatigue property and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 of bulk amorphous in supercooled liquid region are summarized.
综述了块体非晶态合金的疲劳性能以及过冷液相区的超塑性变形行为及其研究进展,最后简要论述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3.
Superplasticity of a cold-rolled SiC particulate (d, = 10um ) reinforced Ly 12 (SiCp/LY12) composite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 mechanisms.
49,延伸率达240%;;(2)超塑性变形后的晶粒尺寸约为10um;;(3)该复合材料超塑性变形的主要机制是晶界液相和基体中动态回复调节的但却受界面液相和界面扩散流释放界面应力集中速率控制的基体晶粒的晶界滑动;;(4)晶界和界面上的液相对超塑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superplasticity
[英][,sju:pəplæs'tisiti] [美][,supɚplæs'tɪsətɪ]
超塑性变形
1.
Research on Superplasticity and Fracture of Fine-grained TC21 Alloy;
TC21细晶钛合金超塑性变形行为与断裂特征
4) superplastic flow
超塑性流变
1.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on the condition of welding tem perature of 900℃ and prepressure of 56~80MPa, the welded rate of joint of TC4/ TC4 & TC4/TA2 & TA2/TA2 can be up to over 88%, among them, during the EPCD, comp aratively obvious superplastic flow can take p.
结果表明,在焊接温度为900℃、预压应力为56~80MPa、加热时间为600s的条件下,TC4/TC4、TC4/TA2和TA2/TA2的接头焊合率可达到88%以上,其中TC4由于在等效压缩变形过程中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超塑性流变而更易实现基于等效压缩变形的固态焊接。
5) transformation superplasticity
相变超塑性
1.
4MPa, which conforms to the prediction of Greenwood-Johnson model and belongs to the transformation superplasticity.
4MPa时,铸态Zn-5%Al合金一次热循环过程中的应变增量εt与应力σ0成线性关系,符合Greenwood-Johnson的相变超塑性模型。
2.
The transformation superplasticity in welding CGHAZ(Coarse Grain Heat Affected Zone)of EH36MOD steel and its effect on fatigue life have been studied with thermal simulating method.
采用热模拟方法,对EH36MOD钢焊接热影响区粗晶区(CGHAZ)的相变超塑性及其对疲劳寿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3.
With a Gleeble-1500 simulator,a study on butt welding of mild steel,cast iron and dissimilar welding of mild steel-stainless steel was conducted by means of transformation superplasticity.
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利用相变超塑性现象,进行了低碳钢、铸铁的对接焊及低碳钢与不锈钢之间的对接焊研究。
6) brittle ductility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脆-塑性转变
1.
High temperature microscope with loading equipment has been used and the brittle ductility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of Al Si coating has been measured.
利用高温金相显微镜改进加载装置,在动态下测定了Al-Si高温涂层的脆-塑性转变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补充资料:金属塑性变形
固体金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非断裂的永久变形的现象,又称金属范性形变。金属塑性变形理论因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不同,分为两类:①根据宏观测定的力学参数,从均质连续体的假定出发,研究塑性变形体内的应力和应变,以解决材料的强度设计和塑性加工的变量的问题。这类理论常称为塑性力学或塑性理论(见塑性变形的力学原理)。②研究金属晶体的塑性变形与晶体结构的关系,以及塑性变形的机理。这类理论常称为晶体范性学。
人类很早就利用塑性变形进行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但只是在一百多年以前才开始建立塑性变形理论。1864~1868年,法国人特雷斯卡(H.Tresca)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产生塑性变形的最大切应力条件。1911年德国卡门(T.von Karman)在三向流体静压力的条件下,对大理石和砂石进行了轴向抗压试验;1914年德国人伯克尔(R.Bker)对铸锌作了同样的试验。他们的试验结果表明: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即塑性指标)不仅取决于它的内部条件(如成分、组织),而且同外部条件(如应力状态条件)有关。1913年德国冯·米泽斯(R.von Kises)提出产生塑性变形的形变能条件;1926年德国人洛德(W.Lode)、1931年英国人泰勒(G.I.Taylor)和奎尼(H.Quinney) 分别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证实了上述结论。
金属晶体塑性的研究开始于金属单晶的制造和 X射线衍射的运用。早期的研究成果包括在英国伊拉姆(C.F.Elam)(1935年)、德国施密特(E.Schmidt)(1935年)、美国巴雷特(C.S.Barrett)(1943年)等人的著作中。主要研究了金属晶体内塑性变形的主要形式──滑移以及孪晶变形。以后的工作是运用晶体缺陷理论和高放大倍数的观测方法研究塑性变形的机理。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应用于两个领域:①解决金属的强度问题,包括基础性的研究和使用设计等;②探讨塑性加工,解决施加的力和变形条件间的关系,以及塑性变形后材料的性质变化等(见形变和断裂)。
参考书目
G.E. Dieter, Mechanical Metallurgy, 2nd ed.,McGraw-Hill,New York,1976.
A.Nadai,Theory of Flow and Fracture of Solids,McGraw-Hill,New York,1950.
人类很早就利用塑性变形进行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但只是在一百多年以前才开始建立塑性变形理论。1864~1868年,法国人特雷斯卡(H.Tresca)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产生塑性变形的最大切应力条件。1911年德国卡门(T.von Karman)在三向流体静压力的条件下,对大理石和砂石进行了轴向抗压试验;1914年德国人伯克尔(R.Bker)对铸锌作了同样的试验。他们的试验结果表明: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即塑性指标)不仅取决于它的内部条件(如成分、组织),而且同外部条件(如应力状态条件)有关。1913年德国冯·米泽斯(R.von Kises)提出产生塑性变形的形变能条件;1926年德国人洛德(W.Lode)、1931年英国人泰勒(G.I.Taylor)和奎尼(H.Quinney) 分别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证实了上述结论。
金属晶体塑性的研究开始于金属单晶的制造和 X射线衍射的运用。早期的研究成果包括在英国伊拉姆(C.F.Elam)(1935年)、德国施密特(E.Schmidt)(1935年)、美国巴雷特(C.S.Barrett)(1943年)等人的著作中。主要研究了金属晶体内塑性变形的主要形式──滑移以及孪晶变形。以后的工作是运用晶体缺陷理论和高放大倍数的观测方法研究塑性变形的机理。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应用于两个领域:①解决金属的强度问题,包括基础性的研究和使用设计等;②探讨塑性加工,解决施加的力和变形条件间的关系,以及塑性变形后材料的性质变化等(见形变和断裂)。
参考书目
G.E. Dieter, Mechanical Metallurgy, 2nd ed.,McGraw-Hill,New York,1976.
A.Nadai,Theory of Flow and Fracture of Solids,McGraw-Hill,New York,195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