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urbulent friction
湍流摩擦
2) lanetary boundary frictional effect
边界层湍流摩擦
3) turbulent skin-friction coefficient
湍流表面摩擦系数
5) current-carrying friction
载流摩擦
1.
The stability of friction and its effect to current-carrying friction and wear have also been investigated.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Ti_3SiC_2系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摩擦学特性,探讨了Ti_3SiC_2系材料的摩擦稳定性及其对载流摩擦磨损的影响,并对Ti_3AlC_2陶瓷块体在低速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在载流条件下,Ti_3SiC_2和Ti_3AlC_2陶瓷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比非载流条件下增大,且电流强度越大,增幅越显著。
6) frictional flow
摩擦流动
补充资料:边界摩擦
边界摩擦
boundary friction
(含氯量33%~40%)、硫化棉子油、硫化矿物油及硫化油酸等。这些硫、氯等添加剂在常温下不发生作用,只是当温度升高时与金属反应生成表面膜(硫的成膜温度为175一200℃)。由于硫和氯的腐蚀性和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一般不再使用,而多以石墨、二硫化钥等固体润滑剂来代替极压剂。 对于有的塑性加工方式,如拉拔过程中润滑剂很难进入变形区,无法形成各种表面膜,因此,必须预先对金属表面进行物理、化学或机械方法处理,以形成润滑底层(见润滑载体),然后配合使用固体润滑剂,在表面再形成一种固体润滑膜。根据不同金属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形成润滑底层。如不锈钢及合金钢通常用碳加食盐,石灰加牛油以及草酸盐等处理方法。在碳钢的冷加工中,广泛采用磷酸盐膜及草酸盐膜。 边界摩擦时润滑膜的作用机理塑性加工中,在摩擦界面形成一层极薄的边界润滑膜后,金属变形的摩擦阻力及变形抗力被降低了,金属的变形能力及制品的质量提高了。对于边界润滑膜降低摩擦的机理,有两种看法:(1)边界摩擦时的润滑膜内极性分子的定向排列使膜与金属表面吸附强度以及膜内分子之间的结合强度(内聚力)大大加强,从而使边界润滑膜具有较大的抗破裂能力,可以阻止金属间的粘着,使摩擦减小;(2)含有极性添加剂的润滑油,在近表面的油膜内,其粘度值要比整个油膜的粘度值大,形成明显的所谓长程粘度增加层,使剪切流动易在边界膜内部进行。这时润滑油的高压粘度是决定摩擦阻力的主要参数。由于边界润滑膜的作用本质是只有几个分子厚的薄膜起着屏蔽表面分子(原子)力场,阻止表面间的粘着作用,而边界膜的形成又涉及到化学过程,因此,把这种润滑作用机理的观点称为力学一化学观点。 影响边界摩擦润滑膜润滑性能的因素(l)温度的影响。各种边界膜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超过该温度范围,边界膜将发生失向、散乱、解吸或熔化,从而失去润滑效果。这个温度通常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摩擦系数不随温度而变;超过临界温度,摩擦系数急剧上升。(2)滑动速度的影响。变形方式不同,工模具表面与变形金属表面之间的相对滑动速度也不同,它对边界膜润滑性能的影响主要在于改变边界膜剪切阻力、摩擦温度对边界膜形成与作用的影响以及润滑过程中引起流体动压效应的大小。因此,对于不同的边界膜,速度的影响规律也不同。(3)面压的影响。界面上压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润滑剂的性质以及使边界膜破裂的程度不同。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