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argasso sea
藻海(北大西洋中央区域)
2) North Atlantic Winter Seasonal Area
北大西洋冬季区域
3) North Atlantic Ocean Station
北大西洋海洋站
4) AOR Atlantic Ocean Region
大西洋区域
5) northwestern Indian Ocean
印度洋西北海域
1.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ym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 in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Ocean;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理化特性的初步分析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hing ground distribution of Sym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 and zooplankton in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Ocean in autumn;
印度洋西北海域秋季鸢乌贼渔场分布与浮游动物的关系
3.
Fishing technology of 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 in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Ocean;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钓捕技术试验
6) Western Atlantic Area
大西洋西部海域
补充资料:印度洋
印度洋 Indian Ocean 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及南极洲之间,其西南部以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之东经20°经线与大西洋为界,东面以中南半岛西岸、苏门答腊岛西岸、爪哇和努沙登加拉群岛南岸、澳大利亚大陆以及通过塔斯马尼亚岛南端的东经146°51′经线与太平洋为界,南至南极大陆的北缘。面积7617.4万平方千米 ,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8%,平均深度3711米,最深处在爪哇海沟,深达7450米。
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曾率领庞大舰队,于1406年航行于印度洋上。他先后7次到过印度洋,进行通商贸易,最远曾到达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附近(见郑和下西洋)。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由大西洋向非洲南端好望角及厄加勒斯角绕过、向东航行寻找印度洋,把厄加勒斯角以东所航行过的海域称之为印度洋。19世纪后期开始进行科学考察活动。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在其环球航行中于1873~1874年 ,对印度洋南部进行了科学考察。20世纪前期,德国的流星号,丹麦的丹纳号、瑞典的信天翁号以及英国的发现号考察船,先后对印度洋进行了科学考察。这时期的主要贡献是,测绘了印度洋洋底地形图,发现了印度洋的中央海岭:卡尔斯伯格海岭(阿拉伯-印度洋海岭)。同时,对印度洋南部近极地海域的海洋生物(特别是鲸)做了初步调查。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及国际印度洋考察(1960~1965)后 ,人们对印度洋有了更多的了解。 板块学说认为,印度洋是在中生代末至第三纪,因冈瓦纳古陆解体,印度、澳大利亚、南极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逐渐漂移而形成的海洋。 印度洋水域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北部岸线曲折,边缘海、内陆海及海峡较多。东、西、南三面与澳、非和南极大陆接近部分,岸线平直。主要附属海湾有: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孟加拉湾、安达曼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和大澳大利亚湾等。印度洋的岛屿稀少,主要分布在西部,多为大陆性岛屿。流入印度洋的河流也比较少,著名的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河、伊洛瓦底江、赞比西河等。 洋底地形 印度洋洋底展布着“人”字形的中央海岭(大洋中脊),由4条海岭组成,自北向南是:卡尔斯伯格海岭(又称阿拉伯海-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以及南极-印度洋海岭 。中印度洋海岭是印度洋中央海岭的北部分支,大致从阿姆斯特丹岛向北西方向延伸,平均宽740~930千米左右,一般高出两侧海盆1300~2500米,个别脊峰露出海面而形成岛屿,例如罗德里格斯岛、阿姆斯特丹岛和圣保罗岛等。西印度洋海岭在罗德里格斯岛附近与中部印度洋海岭相接,向西南行,过爱德华王子群岛后称大西洋-印度洋海岭 ,在西经15°附近与南大西洋海岭相连。西印度洋海岭也被切割得很破碎,相对高度1500~3000米。印度洋中央海岭的东南分支叫南极-印度洋海岭 ,其中脊高度较小 ,脊部距海面一般3000米左右,中脊区宽500千米左右,裂谷不太明显,中脊外侧两翼多是以阶梯形状而缓慢下降向深海过渡。印度洋中央海岭被一些与之相垂直或斜交的断裂带切断错开 。欧文断裂带切断阿拉伯海-印度洋海岭,这条断裂带向东北延伸与伊朗高原东侧的兴都库什平移断裂带相连。此外,还有韦马断裂带(最深处6492米)、罗德里格斯、马达加斯加、爱德华王子、阿姆斯特丹等断裂带。 由于“人”字形中央海岭的形势,把印度洋分成为东、西 、南三大海域 。东部海域被东印度洋海岭(东经90°海岭)分隔为中印度洋海盆、西澳大利亚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覆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西北为阿拉伯海盆,几乎全部为印度河水下冲积锥所填积。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直接与爪哇海沟相接,有不少东北-西南向的海丘分布其间,东南部因被一些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显得错综复杂。 西部海域,由于马达加斯加岛的中间突起,把大洋海盆分成岛以北的索马里海盆,岛西南和东南的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海盆。在马达加斯加岛与马斯克林海台之间,有许多火山形成的海峰和在火山基座上发育成的珊瑚岛,这些海峰和珊瑚岛之间,为小片的深海平原和断层性的海沟所占据。 南部海域 ,被克罗泽群岛和凯尔盖朗海岭分隔为3个海盆:克罗泽海盆、大西洋-印度洋海盆以及南极-东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海盆一般深度为4500~5000米 。只有西澳和南澳海盆深度较大,平均约5500米 ,而中部印度洋海盆的北部和阿拉伯海盆因受恒河及印度河的泥沙填积 ,深度只有3000~4000米。
印度洋中的大陆架、面积约436万平方千米,只占全部印度洋面积的5.68%。印度洋周围大陆架的平均宽度比大西洋狭窄,除波斯湾和马六甲海峡外,以澳大利亚北部、马来半岛西侧、印度半岛西部边缘宽度较大,最宽处在孟买以北,达352千米。 大陆架外缘为大陆坡,其坡度较小,平均为2°55′,比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小,一般只有20~50千米。大陆边缘地貌突出的特点是大陆隆或海台较多而且分布广。大陆隆有的是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破屑物质堆积于深海平原边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分异沉降而成。露出海面的岛屿多属珊瑚岛或火山岛,如留尼汪岛就是火山岛,在第三纪初期还发生过喷发活动,现高出海面3069米,为印度洋中最高点。查戈斯、马尔代夫和拉克代夫3群岛大多是在海台上发育的珊瑚礁岛屿。另外,在印度洋东部有一大致沿东经90°走向的东印度洋海岭,南北长达5000千米左右,差不多从北纬10°直达南纬34°,是地球上最直的线状构造,它与大洋中脊不同,海岭中轴没有裂谷,也无转换断层和地震活动。据研究认为,它可能是大洋地壳发生隆起而形成的地垒构造,也可能是因为大洋地壳西盘上冲于东盘之上而形成。东印度洋海岭的深度约1800~3000米,在南纬27°20′的地方,海岭的最高峰顶距海面只有870米。 岛弧-海沟系、水下冲积锥在印度洋海底地貌中表现也很突出。在孟加拉湾有一巨大的恒河水下冲积锥,其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比恒河流域的面积还大。这一巨大的水下冲积锥,“取代”了这一区域的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部分。在此水下冲积锥上部直到河口,还形成宽达13~36千米的水下溺谷,溺谷在水下冲积锥上再分散成树状扇形谷,延伸上千千米。在阿拉伯海也有一与此类似的印度河水下冲积锥,但规模较小。 在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之西,向南经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小巽他群岛)之南,有一条与这些岛屿伴生的很长的海沟,其成因与太平洋中日本海沟类似,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这一岛弧-海沟系具有平行的双重岛弧,其中苏门答腊、爪哇、努沙登加拉群岛相当于火山内弧,安达曼群岛和明打威群岛一线相当于非火山外弧。两列岛弧之间为水深3000~4000米的较浅的海沟,外弧外侧才是爪哇海沟。爪哇海沟宽50~100千米,长4500千米以上,海沟最深点7450米。 气候 印度洋大致位于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其主体位于热带,为热带海洋性气候。印度洋南、北部气候差异显著,北部位于热带,三面环陆,形成印度洋北部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洋面广阔,行星风系十分典型。依据大气环流的特性,印度洋可划分为4个纬向气候带: 季风带 南纬10°以北,特别是赤道以北为热带季风气候,每年5~10月,大气环流主要受南亚气旋的控制,盛行西南季风,风速最大可达12米/秒,气温25~28℃。南纬10°以南则为西北风,风力一般不超过5.5~7.9米/秒。北半球冬半年(11月~次年4月),受亚欧大陆高压的影响。赤道以北盛行东北风,以南则为西北风。风力一般不超过5.5~7.9米/秒。气温,北部为22℃;赤道及其以南的季风区,气温几乎保持不变、赤道区域多云,降水充沛,以孟加拉湾东部,阿拉伯海东部和苏门答腊岛附近为最多。这一带夏季多阴雨,平均云量为60%~70%;冬季天气多晴朗,平均云量不到4成。阿拉伯半岛沿岸终年干旱少雨。 信风带 南纬10°~30°之间。终年盛行东南信风。印度洋北部,冬季(南半球)平均气温25℃,夏季略高;冬夏相差不大。印度洋南部、夏季为20~22℃,冬季为16~17℃。由于常年处于海上较稳定的高气压带下,年降水量较少,北部为200毫米,南部为100毫米。 副热带和温带(西风带) 位于南纬30°~45°之间。主要受南纬35°附近南印度洋反气旋的影响,北部风力微弱多变,南部处于西风带边缘,盛行西风。南北气温差十分显著,平均气温由北而南 ,2月从24℃降至10℃,7月从20℃降至6℃。年降水量分布均匀,约为1000毫米左右。这一地带的海洋面积辽阔,3大洋息息相通,西风劲吹,南纬40°左右,海上风急浪高,有“咆哮四十度”之说。好望角到澳大利亚间的辽阔海域 ,高达6米的巨浪占全年波浪的1/5 。 副极地气候 南纬45°以南,夏半年(12月~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在北部也只有6~7℃,至南极海域则仍在0℃左右。年降水量自北部至南部由1000毫米递减到500毫米。在南印度洋上,由于陆地少,海域辽阔,气温相应低于北部印度洋。 印度洋上的表层水温差异不大 ,北部为26~27℃ ,南部自南纬10°至南纬40°为17~25℃ 。阿拉伯海西部 ,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不断将表层海水吹走,底层冷水上升,水温可降至22~23℃ ,水温最高处是红海和波斯湾 ,分别达到32℃和35.6℃ 。北印度洋的赤道区域 ,终年水温较高 ,但面积不大;而广阔的南印度洋,水温却较低,因此,印度洋的年平均水温只有17℃,比太平洋低2℃,比大西洋仅高出0.1℃。 印度洋的盐度 ,表层大都34‰以上 。阿拉伯海可达36.5‰,而红海、波斯湾由于降水少,蒸发强,盐度可达40‰以上。另外,印度洋的海水大部分是蓝色,在热带海域透明度可达50米。夜晚许多海区浮游生物发出亮光,常常形成“海里开花”的现象。 洋流 洋流直接受大气环流的制约。印度洋的洋流,以北部的季风洋流最为特殊。这里冬季风主要为东北风,使得印度洋冬季洋流形成反时针环流 ,尤以12月和1月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期间的赤道逆流与北部环流合二为一,大大增加了向东流的强度,这时赤道逆流一直可以南移到南纬7°~8°附近。夏季相反,由于强劲的西南季风,驱使印度洋北部表层海水形成顺时针环流,以7~8两月最为典型。 在印度洋的南半部,洋流的流向基本上是稳定的。南赤道洋流从东到西横过印度洋,直抵马达加斯加岛附近分成二支:一支由北绕过该岛,穿过莫桑比克海峡南流,称为莫桑比克暖流,另一支受阻后直接沿马达加斯加岛南流,称为马达加斯加暖流。两股暖流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汇合后,继续沿着非洲海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这股洋流称为厄加勒斯暖流。这股暖流到南纬40°附近,被卷入南印度洋的西风漂流,从非洲南端附近常以汹涌澎湃之势到达澳大利亚大陆西南。然后,大部分仍继续东流,小部分则沿澳大利亚大陆西侧北上,称西澳大利亚寒流,在南纬15°附近与南赤道暖流首尾相接,构成印度洋赤道以南的完整的反气旋型洋流系统。显然,这一环流与南印度洋高压辐散风系紧密相关。 印度洋的洋流除西澳大利亚寒流和西风漂流属寒流外,其余皆属暖流性质。印度洋东侧气温低于西侧,南纬50°往南水温和气温都急剧降低,这都反映寒、暖流对所经海域的影响。海洋周围的大陆也对海洋的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印度洋北部封闭,就没有大西洋那样的暖流输往北冰洋和寒流输向大西洋的情况;又由于澳大利亚大陆西南角只达南纬35°,拦阻寒流的西风漂流的作用不大,所以,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强度和作用远比南美西侧的秘鲁寒流小。 由于印度洋海域南北不对称,在大气环流影响下,也就形成了南部与北部悬殊的洋流系统,即北部的季风洋流和南部巨大而完整的反时针洋流系统。 海洋资源 波斯湾盆地是印度洋边缘的主要含油气区,也是世界最大的油气开采区之一。这一海湾盆地系阿拉伯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保留下来的沉积盆地,地史上为大陆架的稳定沉降地带,它的现代构造以南-北向为主,并被卡塔尔隆起所分隔,北称波斯湾北部凹陷,南为波斯湾南部凹陷 ,在海上及两侧的沿岸,目前大约有180多个大小油气田,大油田可采储油量为526.46亿吨 ,占整个中东可采储油量的91.8%。其中,沙特阿拉伯的萨法尼亚油田为世界最大的海底油田之一。其他大油田有:马尼法(沙特阿拉伯)、阿布-萨法(沙特阿拉伯)、卡提夫(沙特阿拉伯)、乌姆沙伊夫(阿联酋)、扎库姆(阿联酋)等。印度洋沿岸的海底油田,还有红海北部的苏伊士盆地油田、西澳大利亚大陆架油田等。 印度洋海底广泛分布着锰结核,包含锰、铁、镍、钴、铜等多种金属矿物。红海深处有重金属软泥层,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经济价值很大的热液沉积矿床。莫桑比克海峡内还有金刚砂、钛矿,印度海滩有独居石,澳大利亚西部的金红石、锆石,苏门答腊东北海岸区的锡砂矿,斯里兰卡近岸的浅海重晶石砂矿等。另外,在阿拉伯半岛南端,印度半岛西南岸,非洲东南厄加勒斯海台,都分布有含磷的海底沉积矿床——磷钙石。 印度洋的生物资源不甚丰富,捕捞量不大,如渔获量每年仅250万吨左右,尚不及全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5%。在印度洋,目前以印度半岛沿海渔获量居第一位,在这里主要捕鲭鱼、沙丁鱼、鲨鱼和比目鱼。非洲南岸居第二位,除捕捞上述鱼类外,还捕捞黑点石首鱼、金枪鱼、飞鱼、小平头鱼以及海龟、沙噀等。1982年整个印度洋年渔获量只有374.4万吨,仅占世界大洋总渔获量的5.5%,说明印度洋的渔产资源尚未能被充分利用。在印度洋南部亚寒带和寒带水域有丰富的浮游生物,夏季招来大批鲸,一些国家在这里捕获大量的鳁鲸、青鲸和丰瓦洛鲸。近年来,磷虾也是捕捞对象。在印度洋南部接近南极大陆海域,海豹、企鹅也很多,此外,在印度洋整个热带地区的近海,尤其在斯里兰卡、巴林群岛以及澳大利亚西北沿海,几百年来一直是采集贵重珍珠和贝母的地方。 交通运输 印度洋是联系亚洲、非洲、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往西经过红海、苏伊士运河,经过地中海而进入大西洋;向东经过马六甲海峡或巽他、龙目海峡可进入太平洋;向西南绕过非洲南端可达大西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过印度洋的世界海上运输量有15%;战后,印度洋的海运有所增长。目前,印度洋约拥有世界海港总数的1/10,货运周转量的1/10和货物吞吐量的1/6。 石油是印度洋的主 要运输物资 。1980年经海运的原油和油制品有9.4亿吨,占印度洋各港口货物运输量的2/3和世界海上石油运输量的56.5%,其中95%的原油及油制品由波斯湾沿岸各港输出。主要的石油运输线有3 条: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线;波斯湾—马六甲海峡 (或龙目、望加锡海峡)—日本线;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线。主要石油出口港有:沙特阿拉伯的拉斯坦努拉、朱阿马,伊朗的哈尔克岛,科威特的艾哈迈迪,伊拉克的豪尔艾迈耶,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沙特阿拉伯在红海沿岸新建成的延布港。 此外,大宗运输物资还有:澳大利亚及印度的铁矿石,澳大利亚的谷物,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非洲沿岸国家的热带农林产品等。除上述石油出口港之外,主要的海港还有:仰光、吉大港、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科伦坡、孟买、卡拉奇、阿巴丹、巴士拉、亚丁、苏伊士、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马普托、德班、弗里曼特尔等。 航空线有亚、欧航线和南亚、东南亚、东非、大洋洲之间的航线。孟买、卡拉奇、科伦坡、达卡为重要的国际航空港。 海底电缆多分布在北部印度洋 。重要的有 :亚丁 —孟买—马德拉斯—新加坡线;亚丁— 科伦坡线;东非沿岸线。马埃岛(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岛及科科斯群岛,科科斯群岛是主要的海底电缆枢纽站。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