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ntrol mast
设有操纵部位的桅
2) position change-over
操纵部位的切换
3) post
[英][pəʊst] [美][post]
操纵部位
4) cable station
电缆敷设操纵部位
5) after conning position
尾操纵部位
6) quarter of a mast
桅的鼓出部位
补充资料:船舶操纵
控制船舶在水中运动的技术。船舶操纵者按照船舶的操纵性能和车、舵效应,结合风、流和水域等客观条件,运用船舶推进器、舵(见舵设备)及锚(见锚泊设备)、缆、拖船以保持或改变船舶运动状态。
最早,船舶操纵者是用楫、橹推进船舶和使船舶转向。帆船时代,船赖风力推进。用舵操纵有一定限制,不能后退和任意改向。19世纪初,蒸汽明轮问世,进入机械推进时代。从1845年第一艘螺旋桨船横渡大西洋起,推进效率和倒车能力逐步提高,舵的效能也随之增加。近代,随着船舶尺度、航速和通航密度的增大,以及船型的发展,对船舶操纵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这样相应地在造船技术上也为操纵者提供了更好的控制手段:在船体线型和舵叶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进;在一些海峡渡船和大型客船、滚装船首部装置了能帮助船身转动的侧推器;在推进和制动方面有了可变螺距车叶。70年代初又有了自身能原地掉头或横移的无舵港作拖船,协助操纵,大大提高了操纵的效率。
操纵手段 操纵船舶的主要手段是运用推进器和舵,以锚、缆、拖船的应用为辅助手段。运输船舶的推进器一般为螺旋桨,俗称车。多数船舶为?コ荡?;客船、内河船要求较高的速度和灵活性,配备双车,也有三车、四车船。单车船通常用右旋车,即从船尾向前看,进车时桨叶顺时针方向旋转。双车船多用外旋车,即进车时左、右车各向左、右旋转。单车船的舵安装在螺旋桨后面,航进时舵面受航进水流和螺旋桨排出流两者作用,舵效好。双车单舵船的舵安装在螺旋桨之间,不能直接受排出流作用,舵效不如单车船;但这一缺点可用双车一进一退来弥补。螺旋桨和舵在操纵中的效应互相影响又各有特点。下面以右旋单车船从操纵角度说明舵效应和车效应。
舵效应 舵受水流作用产生的舵力对船舶运动特别是回转的作用和效果,简称舵效。舵力是操纵船舶转向或稳向的重要作用力。航进中,正舵时不产生舵力;转舵使舵叶与水流有一冲角时,舵迎流面与背流面的压力差构成舵力。它对船舶重心产生的回转力矩,使船首向转舵方面偏转,偏转速度与舵浸水面积、舵处有效流速的平方和舵角成正比。舵角增大到临界值约35°时,舵力达到最大值。过此临界值,由于舵背流面涡流区的扩大,舵效反而降低。满舵就是定在舵效最好的舵角。船后退时,舵叶原来的迎流面变成背流面,舵力方向与航进时相反。船首向转舵反方向偏转。由于倒车的螺旋桨效率低、螺旋桨吸入流对舵作用力小、排出流又不作用于舵上,后退舵效不如航进舵效好。甚至有的船舶后退时用舵也无法保持直航。舵力的横向分力还使船舶发生侧移,航进时与转舵反向,后退时与转舵同向。此外,用舵使航行阻力增大,航速有所降低。
车效应 螺旋桨工作时,除产生推力使船前进、后退外,还产生螺旋桨横向力推船尾偏转的现象。又称螺旋桨效应。航进中正舵时,船首向左偏转,并随着前进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倒车中,船首向右偏转显著,在达到相当后退速度前,用右满舵也压不住。
右旋单车船的车舵综合效应的一般规律是:①进车时,服从舵效;②倒车时,只有达到一定后退速度,才有舵效;③倒车船首偏右的现象对右转掉头和左舷靠码头有利。
操纵性能 在操纵装置作用下,船舶保持或改变航向和航速的性能,是操纵船舶的依据。通常包括回转性、航向稳定性、应舵性和惯性冲程等。不同类型船舶的操纵性能是不同的。满载船舶和空载船舶的操纵性能也有差异。船舶设计总是力求使船舶既有较好的航向稳定性,又有较高的应舵灵敏性;使回转性和舵向稳定性这两种互相制约的性能得到统一;在紧急时能发挥足够的倒车功率,使船在较短距离内停住。
回转性 船舶在车舵作用下由直线航行进入曲线轨迹运动的能力。通常以回转圈衡量。回转圈是船舶以固定舵角和车速旋回360°的船舶重心的运动轨迹(图1)。回转圈要素包括:①回转初径:转舵开始到航向改变180°,船首尾延长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回转性的好坏通常以回转初径为船长的倍数来衡量。全速、满舵的回转初径,一般海船约为4~8倍,河船约为2~4倍,拖船更小。15°舵角的回转初径约为满舵的2倍。尾倾增加船长1%,这将使回转初径增大10%,在回转至90°和180°时,船速分别降低约30%和50%。②纵距:从转舵到船首向改变90°,船重心在原航向上的前进距离,一般约为0.5~1.2回转初径。纵距是转向和避让时转舵时机的依据。③横距:船首向改变90°时,船重心由原航向线向回转圈内侧横移的距离,约为纵距的1/2。④偏距:开始转舵阶段船重心由原航向线向转舵相反一舷横移的距离,又称反横距,约为半个船宽。⑤回转直径:船舶作稳定圆周运动时的直径。回转直径越小,船舶的回转性能越好。
航向稳定性 在指定航向上船舶保持直线航行的能力。多数船舶在正舵并消除外力干扰后,其偏转速度随着减弱,最后直航前进。这种偏转减弱愈快,说明航向稳定性愈好;如不减弱,就是航向不稳定,超大型油船的航向稳定性差。
应舵性 船舶由操舵到船首开始转动的快速程度。河船要求应舵时间短,而且小舵角的航效要好,操纵灵活。海船小舵角的应舵性不须太快,否则在风浪中容易发生偏航。
影响操纵的外界因素 常见的有风、 流、 浅水等。空载船受风的影响大,满载船受流的影响大。
风的影响 风对船舶水线以上部分产生的回转力矩大于舵力产生的回转力矩时,船就失去控制。这种现象往往发生于压载不足的船舶。当水线上下侧面积的比值接近3时,遇5级风操纵已感困难,遇6级风就有失控可能;如比值为2左右,则情况大有改善。为改善空载船舶的操纵性能,有关船舶防污的国际公约,对压载舱容量的分布、车叶浸水、吃水差等均有规定。
流的影响 水线以下船身上下部分受到不均匀水流作用时将影响船舶操纵。浅水航道,船身下部接近水底,流速较慢,产生的力矩使船首向下游一侧偏转,须用上游舵纠正。河港航道狭窄,流速分布复杂,主流流速大于两侧,上层流速大于下层的;弯道内深水急流偏在弯顶一侧,横向分布不匀,所有这些都会影响舵效,增加操纵困难。因此,通过弯道要掌握好起舵转向地点和保持船身略偏弯顶一侧,沿弯势回转这些要领。重载船不论顶流还是顺流,都要避免在流急时通过。
浅水的影响 水深与吃水比小于 1.3时称为浅水。船舶驶进浅水区,操纵性能受到显著影响:①船体下沉。由于船底过水断面变小,流速加大,压力下降,导致船体下沉。②推进效率骤减。船底流速加大和船体浸水体积因船体下沉而增大都使摩擦阻力增加。同时,浅水使船行波泄水受限制,兴波阻力变大;当航速与移动水波波速相当时,兴波阻力最大,可以看到有一巨大横浪随船前进。由于航行阻力大增,船速可降低30%。③舵效变差。船速下降和排出流不畅使舵力变小。④回转圈增大。船底过水断面小,回转阻尼力增大,使回转迟缓,回转直径可增大80%。所以过浅水区须对吃水和车速加以限制。
操纵技术 船舶操纵技术主要表现于操纵船舶锚泊、靠码头、离码头、系离浮筒和特殊情况下的船舶操纵。
操纵船舶锚泊 利用锚和锚链的系留力使船舶停泊在水域的一定位置上。抛锚前,要先选妥落锚地点和前方及接近正横的目标,并掌握风流压。如果流急则应尽量采取顶流航向接近。根据停车淌航(船舶停车后,借惯性继续向前滑行的状态)距离资料适时停车,利用余速接近锚位。抵达锚位前,稍用倒车将船停住,抛出上风锚,松链1~2节(每节链长25~27.5米)刹住。待船首向调到迎风顶流后,再缓缓让船后退,同时松链直至所需的长度。锚链要有足够长度卧于水底,使拉力为水平方向。同时防止船身出现过大偏荡,导致锚爪跳出。链长与水深的比值大于 5时系留力接近最大值。大浪中锚泊,船身起伏,锚链时紧时松,影响锚的稳定,可再松长锚链,以增强悬链的弹性缓冲作用。急流中抛锚在落锚前必须对正流向,当横舷方向岸标的相对移动趋于静止时,表明船对地已无速度,但对水面来说仍在前进,此时可以落锚,让流带船缓缓后退,相应配合松链。至关重要的是出链切不可过快,平均速度以每秒不超过0.25米为限,并随时准备用前进车保持和调整这一后退速度,同时自始至终要正确操舵对正流向。当锚链将要松到所需长度之前应边松边刹,使得锚链逐渐受力,最终稳定在预定长度上。
锚泊的方式有多种。①在正常天气情况下使用单锚,根据底质和流速松出足够链长即可。②在大风天,为加强系留力用双锚。分别把左右锚依次抛下,相隔一定距离,待两链松到所需长度后成倒八字形,俗称八字锚。两链夹角取决于两锚距离和链长。为尽可能增强系留力,同时又防止船身摆荡,两链夹角宜保持在 30°~60°。 ③在旋回余地不足的河港内锚泊,可使用一字锚。沿流水方向,把左右锚抛为前后锚成一直线,两链长度相等,船首固定于两锚的中点,涨落流时分别为涨流锚或落流锚所系留。转流掉头时船的旋转范围只限于船本身的长度。
操纵船舶靠码头 操纵船舶停靠码关的作业过程。正常天气情况下,一般用顶流靠码头,船舶操纵程序是:①先顶流接近,船身与码头成10°~20°夹角,船首对泊位上端外面约 1.5 倍船宽的位置缓缓驶近,并利用背景物标作为临时导标,借以调正船首向,抵消风流影响。②根据停车淌航距离资料适时停车。③将平泊位时,如有必要抛下外舷锚,同时将船身摆正与码头平行稍用倒车停住,使里舷距码头一船宽。④递上前后系缆,边松锚链边绞系缆,保持船与码头平行,缓缓靠拢码头。⑤带妥首缆、尾缆、横缆和倒缆(图2)。 图中1为首缆,用于制止船舶向后移动;2为前横缆,使船首部分不离开码头;3为前倒缆,控制船舶不向前移动;4为尾缆,用于制止船舶向前移动;5为后横缆,使船尾部分不离开码头;6为后倒缆,控制船舶不向后移动。
大型油船靠码头因动量大,必须把接近码头的速度严格控制在容许限度内。为此,都由多艘拖船协助靠泊。船以微速驶到泊位对面约半海里处停住,然后由拖船拖带和顶推向泊位移拢,速度控制在每秒8~15厘米。待距泊位100米左右时,速度再次减到每秒6厘米左右。现代油码头设有声纳收发机和显示牌,连续显示距离和实时速度,保证靠泊安全。
根据风和流的情况,还有吹开风靠码头、吹拢风靠码头等。吹开风靠码头是船遇 5级以上从岸边向水面的吹开风时靠泊码头的方法。船舶接近泊位的操作法基本同前,但船首向须作较大角度的调正才能保持在导标的串视线上。外舷锚可提前抛下,一方面制动,一方面可用较大车速加强舵效,使船首昂向上风接近码头,尽快递上前部系缆,必要时可用拖船顶推靠拢。吹拢风靠码头是船遇 5级以上从水面向岸边吹拢风时靠泊码头的方法。船舶驶向泊位时,船位与岸间距离至少为3倍船宽。在进入泊位档一半时抛下外舷锚,缓缓松链向码头接近。根据需要用进车和里舷舵防止尾部摆向下风,尽力保持船舶与岸平行靠拢泊位。此时,可用拖船协助顶船首或拖尾,也可利用双锚操纵。外舷锚可稍提前抛下,拖着前进,待船首平四分之三泊位时抛下里舷锚。外锚起倒牵制动作用,里锚主要是防止船首吹拢。由于两锚制动力较大,可短时间用较大车速以增强里舷舵舵效,防止尾部向下风摆拢。此时,船稳骑两锚,可以操作自如地安全靠上码头。
操纵船舶离码头 操纵船舶离开码头启航的作业过程。一般用拖船协助的操纵程序是:①拖首时留首缆、前倒缆和尾缆,拖尾时留首缆、后倒缆和尾缆各一根。②用拖船拖船首或船尾,并同时根据情况松放所留各缆,使船身缓缓外移直至无障碍时,分别解去各缆。③如不需掉头即可解去拖船驶离。④有较大吹拢风时需用两艘或更多的拖船带首尾交替外移,直到预期的安全位置上。
操纵船舶系离浮筒 船舶系泊于专用浮筒有单浮系泊和双浮系泊两种。当船驶近浮筒一定距离时,抛单锚、倒车,把船稳住后使小艇将系缆带上浮筒。先带上首缆,将缆绞紧使船首贴近浮筒,最后带上尾缆。双浮系泊时,待首缆带上浮筒并绞紧后,即可带尾缆于船尾浮筒。当绞收尾缆时,要注意把首缆调整到预定长度,使船位于两浮筒当中或少许偏后。离浮筒时,双浮系泊应先收尾缆后收首缆。
特殊情况下的船舶操纵 包括狭水道中操纵、大风浪中操纵、流冰区中操纵和海上拖带失去动力的船舶等,不同情况下的船舶操纵应采取相应的特殊措施和方法。
①狭水道中操纵:在疏浚航道、运河等狭水道中,应操纵船舶保持在中心线航行。偏于一侧时,由于船首高压区和船尾低压区与岸壁作用,船首出现岸推、船尾出现岸吸,形成力偶,须用向岸舵控制。如过分靠近,岸吸作用超过舵力,则船舶有冲向对岸的可能。对遇它船,不要让得太早,也要防止过近避让而失误。应减速接近以减弱岸吸和船吸作用。追越它船时,与它船至少应保持一倍船长的横距。如两船横距过小,将因中间水面产生低压区而相互吸引,同时双方的船行波又比在深水中要陡,加大了吸引作用,以至舵力不能控制而发生碰撞。
②大风浪中操纵:船在大风浪中航行,由于剧烈摇摆、甲板上浪和严重失速等不利情况,不但驾驶困难,甚至危及安全。因此确切掌握船的耐波性能,保证主机、副机和舵系统的正常运转和足够的储备浮力与稳性,是安渡风暴的必备条件。当出现严重纵摇或横摇,船首遭浪砰击,船身剧烈振动,甲板上大量上浪等情况时,应操纵船舶改向或降速以改变遭遇周期,取得缓和效果。逆风浪行驶时,随着风浪阻力的增加,船速相应自动下降,即失速。当船长与波长的比等于1时,失速最大,同一主机转数失速可达21%。顺浪航行时,由于波的传递速度大于一般运输船的速度,波与顺浪船的相对速度只是两者速度的差额,故顺浪比逆浪航行时颠簸程度要缓和得多。只要尾部不大量上浪,以低于波速的速度顺风浪航行也是可行的。不论迎浪还是顺浪航行,当船身处于波的坡面时,因地球重力以及波峰与波谷水分子运动方向相反等关系,迫使船首转向波谷,形成与浪平行的不利局面。所以要十分注意操舵,必要时须加车,甚至全速以增强舵效防止横舷受浪。大风浪中掉头,首先应掌握波群中出现海面相对缓和的间歇时机。开始先以慢速进行,不论向下风还是向上风掉头,要做到掉头到一半时,即当船身横伏于波谷处境最险时,恰好开始海面相对缓和,立即加车满舵尽快完成后一半掉头过程,以迎接随后即到的大浪。
③流冰区中操纵:铁壳海船通常在冰量为5/10以下、冰厚在30厘米以内时可以航行(图3)。冰量、冰厚超过此限,就需有破冰船开路。船舶进入浮冰区前要加强了望,如冰区边缘在望,应绕航避开;否则亦应从有松散冰块的下风缘慢车进入,逐步加速至安全程度为止。此后一定不要失去前进势头,否则冰块围拢尾部将损及车舵。寻找冰区中的冰缝或水沟循之前进。当行动困难时可用左右舵摆动船身裂冰而进。如冰块太厚,往往需要后退再前进以加强破冰能力。后退时要注意尾后冰块,必要时改开进车将之排开再继续后退。当船前部被坚冰掐住时必须及早摆脱,可先全速前进,用左右满舵来回摆动,再全速倒车。
④海上拖带失去动力的船舶:用船上配备的拖缆接于失去动力的被拖船的适当长度的锚链上,总长度不少于400米。操作过程:船从被拖船尾后接近,以约30~40米的距离从被拖船的下风舷驶过,适时用抛绳枪送引缆。当船尾离被拖船首约20~30米时停住,双方配合连接好拖缆和锚链,并固定妥当。然后开始用最低档车速起拖,舵角也不宜过大,待拖缆吃力后逐步加车,每隔几分钟加几转直到拖航所需转数。航行中改变航向宜逐次进行,每次不超过10度,并等被拖船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次。被拖船出现摆荡时,应用舵驾驶尾随在拖船的航迹中。如摆荡严重,可降低航速,或在可能情况下放长拖缆予以缓和。
参考书目
Crenshaw, R.S.ed., Naval Shiphandling, 4th ed., Naval Institute,Annapolis,U.S.A.,1975.
最早,船舶操纵者是用楫、橹推进船舶和使船舶转向。帆船时代,船赖风力推进。用舵操纵有一定限制,不能后退和任意改向。19世纪初,蒸汽明轮问世,进入机械推进时代。从1845年第一艘螺旋桨船横渡大西洋起,推进效率和倒车能力逐步提高,舵的效能也随之增加。近代,随着船舶尺度、航速和通航密度的增大,以及船型的发展,对船舶操纵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这样相应地在造船技术上也为操纵者提供了更好的控制手段:在船体线型和舵叶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进;在一些海峡渡船和大型客船、滚装船首部装置了能帮助船身转动的侧推器;在推进和制动方面有了可变螺距车叶。70年代初又有了自身能原地掉头或横移的无舵港作拖船,协助操纵,大大提高了操纵的效率。
操纵手段 操纵船舶的主要手段是运用推进器和舵,以锚、缆、拖船的应用为辅助手段。运输船舶的推进器一般为螺旋桨,俗称车。多数船舶为?コ荡?;客船、内河船要求较高的速度和灵活性,配备双车,也有三车、四车船。单车船通常用右旋车,即从船尾向前看,进车时桨叶顺时针方向旋转。双车船多用外旋车,即进车时左、右车各向左、右旋转。单车船的舵安装在螺旋桨后面,航进时舵面受航进水流和螺旋桨排出流两者作用,舵效好。双车单舵船的舵安装在螺旋桨之间,不能直接受排出流作用,舵效不如单车船;但这一缺点可用双车一进一退来弥补。螺旋桨和舵在操纵中的效应互相影响又各有特点。下面以右旋单车船从操纵角度说明舵效应和车效应。
舵效应 舵受水流作用产生的舵力对船舶运动特别是回转的作用和效果,简称舵效。舵力是操纵船舶转向或稳向的重要作用力。航进中,正舵时不产生舵力;转舵使舵叶与水流有一冲角时,舵迎流面与背流面的压力差构成舵力。它对船舶重心产生的回转力矩,使船首向转舵方面偏转,偏转速度与舵浸水面积、舵处有效流速的平方和舵角成正比。舵角增大到临界值约35°时,舵力达到最大值。过此临界值,由于舵背流面涡流区的扩大,舵效反而降低。满舵就是定在舵效最好的舵角。船后退时,舵叶原来的迎流面变成背流面,舵力方向与航进时相反。船首向转舵反方向偏转。由于倒车的螺旋桨效率低、螺旋桨吸入流对舵作用力小、排出流又不作用于舵上,后退舵效不如航进舵效好。甚至有的船舶后退时用舵也无法保持直航。舵力的横向分力还使船舶发生侧移,航进时与转舵反向,后退时与转舵同向。此外,用舵使航行阻力增大,航速有所降低。
车效应 螺旋桨工作时,除产生推力使船前进、后退外,还产生螺旋桨横向力推船尾偏转的现象。又称螺旋桨效应。航进中正舵时,船首向左偏转,并随着前进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倒车中,船首向右偏转显著,在达到相当后退速度前,用右满舵也压不住。
右旋单车船的车舵综合效应的一般规律是:①进车时,服从舵效;②倒车时,只有达到一定后退速度,才有舵效;③倒车船首偏右的现象对右转掉头和左舷靠码头有利。
操纵性能 在操纵装置作用下,船舶保持或改变航向和航速的性能,是操纵船舶的依据。通常包括回转性、航向稳定性、应舵性和惯性冲程等。不同类型船舶的操纵性能是不同的。满载船舶和空载船舶的操纵性能也有差异。船舶设计总是力求使船舶既有较好的航向稳定性,又有较高的应舵灵敏性;使回转性和舵向稳定性这两种互相制约的性能得到统一;在紧急时能发挥足够的倒车功率,使船在较短距离内停住。
回转性 船舶在车舵作用下由直线航行进入曲线轨迹运动的能力。通常以回转圈衡量。回转圈是船舶以固定舵角和车速旋回360°的船舶重心的运动轨迹(图1)。回转圈要素包括:①回转初径:转舵开始到航向改变180°,船首尾延长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回转性的好坏通常以回转初径为船长的倍数来衡量。全速、满舵的回转初径,一般海船约为4~8倍,河船约为2~4倍,拖船更小。15°舵角的回转初径约为满舵的2倍。尾倾增加船长1%,这将使回转初径增大10%,在回转至90°和180°时,船速分别降低约30%和50%。②纵距:从转舵到船首向改变90°,船重心在原航向上的前进距离,一般约为0.5~1.2回转初径。纵距是转向和避让时转舵时机的依据。③横距:船首向改变90°时,船重心由原航向线向回转圈内侧横移的距离,约为纵距的1/2。④偏距:开始转舵阶段船重心由原航向线向转舵相反一舷横移的距离,又称反横距,约为半个船宽。⑤回转直径:船舶作稳定圆周运动时的直径。回转直径越小,船舶的回转性能越好。
航向稳定性 在指定航向上船舶保持直线航行的能力。多数船舶在正舵并消除外力干扰后,其偏转速度随着减弱,最后直航前进。这种偏转减弱愈快,说明航向稳定性愈好;如不减弱,就是航向不稳定,超大型油船的航向稳定性差。
应舵性 船舶由操舵到船首开始转动的快速程度。河船要求应舵时间短,而且小舵角的航效要好,操纵灵活。海船小舵角的应舵性不须太快,否则在风浪中容易发生偏航。
影响操纵的外界因素 常见的有风、 流、 浅水等。空载船受风的影响大,满载船受流的影响大。
风的影响 风对船舶水线以上部分产生的回转力矩大于舵力产生的回转力矩时,船就失去控制。这种现象往往发生于压载不足的船舶。当水线上下侧面积的比值接近3时,遇5级风操纵已感困难,遇6级风就有失控可能;如比值为2左右,则情况大有改善。为改善空载船舶的操纵性能,有关船舶防污的国际公约,对压载舱容量的分布、车叶浸水、吃水差等均有规定。
流的影响 水线以下船身上下部分受到不均匀水流作用时将影响船舶操纵。浅水航道,船身下部接近水底,流速较慢,产生的力矩使船首向下游一侧偏转,须用上游舵纠正。河港航道狭窄,流速分布复杂,主流流速大于两侧,上层流速大于下层的;弯道内深水急流偏在弯顶一侧,横向分布不匀,所有这些都会影响舵效,增加操纵困难。因此,通过弯道要掌握好起舵转向地点和保持船身略偏弯顶一侧,沿弯势回转这些要领。重载船不论顶流还是顺流,都要避免在流急时通过。
浅水的影响 水深与吃水比小于 1.3时称为浅水。船舶驶进浅水区,操纵性能受到显著影响:①船体下沉。由于船底过水断面变小,流速加大,压力下降,导致船体下沉。②推进效率骤减。船底流速加大和船体浸水体积因船体下沉而增大都使摩擦阻力增加。同时,浅水使船行波泄水受限制,兴波阻力变大;当航速与移动水波波速相当时,兴波阻力最大,可以看到有一巨大横浪随船前进。由于航行阻力大增,船速可降低30%。③舵效变差。船速下降和排出流不畅使舵力变小。④回转圈增大。船底过水断面小,回转阻尼力增大,使回转迟缓,回转直径可增大80%。所以过浅水区须对吃水和车速加以限制。
操纵技术 船舶操纵技术主要表现于操纵船舶锚泊、靠码头、离码头、系离浮筒和特殊情况下的船舶操纵。
操纵船舶锚泊 利用锚和锚链的系留力使船舶停泊在水域的一定位置上。抛锚前,要先选妥落锚地点和前方及接近正横的目标,并掌握风流压。如果流急则应尽量采取顶流航向接近。根据停车淌航(船舶停车后,借惯性继续向前滑行的状态)距离资料适时停车,利用余速接近锚位。抵达锚位前,稍用倒车将船停住,抛出上风锚,松链1~2节(每节链长25~27.5米)刹住。待船首向调到迎风顶流后,再缓缓让船后退,同时松链直至所需的长度。锚链要有足够长度卧于水底,使拉力为水平方向。同时防止船身出现过大偏荡,导致锚爪跳出。链长与水深的比值大于 5时系留力接近最大值。大浪中锚泊,船身起伏,锚链时紧时松,影响锚的稳定,可再松长锚链,以增强悬链的弹性缓冲作用。急流中抛锚在落锚前必须对正流向,当横舷方向岸标的相对移动趋于静止时,表明船对地已无速度,但对水面来说仍在前进,此时可以落锚,让流带船缓缓后退,相应配合松链。至关重要的是出链切不可过快,平均速度以每秒不超过0.25米为限,并随时准备用前进车保持和调整这一后退速度,同时自始至终要正确操舵对正流向。当锚链将要松到所需长度之前应边松边刹,使得锚链逐渐受力,最终稳定在预定长度上。
锚泊的方式有多种。①在正常天气情况下使用单锚,根据底质和流速松出足够链长即可。②在大风天,为加强系留力用双锚。分别把左右锚依次抛下,相隔一定距离,待两链松到所需长度后成倒八字形,俗称八字锚。两链夹角取决于两锚距离和链长。为尽可能增强系留力,同时又防止船身摆荡,两链夹角宜保持在 30°~60°。 ③在旋回余地不足的河港内锚泊,可使用一字锚。沿流水方向,把左右锚抛为前后锚成一直线,两链长度相等,船首固定于两锚的中点,涨落流时分别为涨流锚或落流锚所系留。转流掉头时船的旋转范围只限于船本身的长度。
操纵船舶靠码头 操纵船舶停靠码关的作业过程。正常天气情况下,一般用顶流靠码头,船舶操纵程序是:①先顶流接近,船身与码头成10°~20°夹角,船首对泊位上端外面约 1.5 倍船宽的位置缓缓驶近,并利用背景物标作为临时导标,借以调正船首向,抵消风流影响。②根据停车淌航距离资料适时停车。③将平泊位时,如有必要抛下外舷锚,同时将船身摆正与码头平行稍用倒车停住,使里舷距码头一船宽。④递上前后系缆,边松锚链边绞系缆,保持船与码头平行,缓缓靠拢码头。⑤带妥首缆、尾缆、横缆和倒缆(图2)。 图中1为首缆,用于制止船舶向后移动;2为前横缆,使船首部分不离开码头;3为前倒缆,控制船舶不向前移动;4为尾缆,用于制止船舶向前移动;5为后横缆,使船尾部分不离开码头;6为后倒缆,控制船舶不向后移动。
大型油船靠码头因动量大,必须把接近码头的速度严格控制在容许限度内。为此,都由多艘拖船协助靠泊。船以微速驶到泊位对面约半海里处停住,然后由拖船拖带和顶推向泊位移拢,速度控制在每秒8~15厘米。待距泊位100米左右时,速度再次减到每秒6厘米左右。现代油码头设有声纳收发机和显示牌,连续显示距离和实时速度,保证靠泊安全。
根据风和流的情况,还有吹开风靠码头、吹拢风靠码头等。吹开风靠码头是船遇 5级以上从岸边向水面的吹开风时靠泊码头的方法。船舶接近泊位的操作法基本同前,但船首向须作较大角度的调正才能保持在导标的串视线上。外舷锚可提前抛下,一方面制动,一方面可用较大车速加强舵效,使船首昂向上风接近码头,尽快递上前部系缆,必要时可用拖船顶推靠拢。吹拢风靠码头是船遇 5级以上从水面向岸边吹拢风时靠泊码头的方法。船舶驶向泊位时,船位与岸间距离至少为3倍船宽。在进入泊位档一半时抛下外舷锚,缓缓松链向码头接近。根据需要用进车和里舷舵防止尾部摆向下风,尽力保持船舶与岸平行靠拢泊位。此时,可用拖船协助顶船首或拖尾,也可利用双锚操纵。外舷锚可稍提前抛下,拖着前进,待船首平四分之三泊位时抛下里舷锚。外锚起倒牵制动作用,里锚主要是防止船首吹拢。由于两锚制动力较大,可短时间用较大车速以增强里舷舵舵效,防止尾部向下风摆拢。此时,船稳骑两锚,可以操作自如地安全靠上码头。
操纵船舶离码头 操纵船舶离开码头启航的作业过程。一般用拖船协助的操纵程序是:①拖首时留首缆、前倒缆和尾缆,拖尾时留首缆、后倒缆和尾缆各一根。②用拖船拖船首或船尾,并同时根据情况松放所留各缆,使船身缓缓外移直至无障碍时,分别解去各缆。③如不需掉头即可解去拖船驶离。④有较大吹拢风时需用两艘或更多的拖船带首尾交替外移,直到预期的安全位置上。
操纵船舶系离浮筒 船舶系泊于专用浮筒有单浮系泊和双浮系泊两种。当船驶近浮筒一定距离时,抛单锚、倒车,把船稳住后使小艇将系缆带上浮筒。先带上首缆,将缆绞紧使船首贴近浮筒,最后带上尾缆。双浮系泊时,待首缆带上浮筒并绞紧后,即可带尾缆于船尾浮筒。当绞收尾缆时,要注意把首缆调整到预定长度,使船位于两浮筒当中或少许偏后。离浮筒时,双浮系泊应先收尾缆后收首缆。
特殊情况下的船舶操纵 包括狭水道中操纵、大风浪中操纵、流冰区中操纵和海上拖带失去动力的船舶等,不同情况下的船舶操纵应采取相应的特殊措施和方法。
①狭水道中操纵:在疏浚航道、运河等狭水道中,应操纵船舶保持在中心线航行。偏于一侧时,由于船首高压区和船尾低压区与岸壁作用,船首出现岸推、船尾出现岸吸,形成力偶,须用向岸舵控制。如过分靠近,岸吸作用超过舵力,则船舶有冲向对岸的可能。对遇它船,不要让得太早,也要防止过近避让而失误。应减速接近以减弱岸吸和船吸作用。追越它船时,与它船至少应保持一倍船长的横距。如两船横距过小,将因中间水面产生低压区而相互吸引,同时双方的船行波又比在深水中要陡,加大了吸引作用,以至舵力不能控制而发生碰撞。
②大风浪中操纵:船在大风浪中航行,由于剧烈摇摆、甲板上浪和严重失速等不利情况,不但驾驶困难,甚至危及安全。因此确切掌握船的耐波性能,保证主机、副机和舵系统的正常运转和足够的储备浮力与稳性,是安渡风暴的必备条件。当出现严重纵摇或横摇,船首遭浪砰击,船身剧烈振动,甲板上大量上浪等情况时,应操纵船舶改向或降速以改变遭遇周期,取得缓和效果。逆风浪行驶时,随着风浪阻力的增加,船速相应自动下降,即失速。当船长与波长的比等于1时,失速最大,同一主机转数失速可达21%。顺浪航行时,由于波的传递速度大于一般运输船的速度,波与顺浪船的相对速度只是两者速度的差额,故顺浪比逆浪航行时颠簸程度要缓和得多。只要尾部不大量上浪,以低于波速的速度顺风浪航行也是可行的。不论迎浪还是顺浪航行,当船身处于波的坡面时,因地球重力以及波峰与波谷水分子运动方向相反等关系,迫使船首转向波谷,形成与浪平行的不利局面。所以要十分注意操舵,必要时须加车,甚至全速以增强舵效防止横舷受浪。大风浪中掉头,首先应掌握波群中出现海面相对缓和的间歇时机。开始先以慢速进行,不论向下风还是向上风掉头,要做到掉头到一半时,即当船身横伏于波谷处境最险时,恰好开始海面相对缓和,立即加车满舵尽快完成后一半掉头过程,以迎接随后即到的大浪。
③流冰区中操纵:铁壳海船通常在冰量为5/10以下、冰厚在30厘米以内时可以航行(图3)。冰量、冰厚超过此限,就需有破冰船开路。船舶进入浮冰区前要加强了望,如冰区边缘在望,应绕航避开;否则亦应从有松散冰块的下风缘慢车进入,逐步加速至安全程度为止。此后一定不要失去前进势头,否则冰块围拢尾部将损及车舵。寻找冰区中的冰缝或水沟循之前进。当行动困难时可用左右舵摆动船身裂冰而进。如冰块太厚,往往需要后退再前进以加强破冰能力。后退时要注意尾后冰块,必要时改开进车将之排开再继续后退。当船前部被坚冰掐住时必须及早摆脱,可先全速前进,用左右满舵来回摆动,再全速倒车。
④海上拖带失去动力的船舶:用船上配备的拖缆接于失去动力的被拖船的适当长度的锚链上,总长度不少于400米。操作过程:船从被拖船尾后接近,以约30~40米的距离从被拖船的下风舷驶过,适时用抛绳枪送引缆。当船尾离被拖船首约20~30米时停住,双方配合连接好拖缆和锚链,并固定妥当。然后开始用最低档车速起拖,舵角也不宜过大,待拖缆吃力后逐步加车,每隔几分钟加几转直到拖航所需转数。航行中改变航向宜逐次进行,每次不超过10度,并等被拖船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次。被拖船出现摆荡时,应用舵驾驶尾随在拖船的航迹中。如摆荡严重,可降低航速,或在可能情况下放长拖缆予以缓和。
参考书目
Crenshaw, R.S.ed., Naval Shiphandling, 4th ed., Naval Institute,Annapolis,U.S.A.,197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