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losed circuit system
闭式循环系统;闭路制
2) closed circuit system
闭路循环系统
1.
A kind of closed circuit system in disc mill was introduced.
介绍了一种盘辊式磨粉机闭路循环系统,对该系统中一些关键部位的压力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指出影响各点压力的主要因素。
4) closed-circuit oil system
闭路循环油系统
补充资料:循环系统疾病
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机构的疾病。以心脏病最多见。循环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尤其在内科疾病中所占比重甚大。心脏病常迁延不愈,影响生活和劳动,病死率亦高,随着传染病的控制,心血管病在人口死亡原因中所占地位更为突出。
病因和分类 循环系统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
先天性心血管病为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中发育异常所致。后天性心血管病,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感染性心脏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肌炎。心脏神经症,亦称神经血循环衰弱症或奋力综合征,心脏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心悸、气短、胸痛、疲倦并伴有神经衰弱的症状。血管病变包括动脉硬化、动脉炎、动脉瘤、动静脉瘘、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等。
病理解剖诊断 不同类型的循环系统病可分别或同时引起心内膜、心肌、心包或血管的有特征性的病理解剖变化。常见的有:①心内膜病变。如心内膜炎、瓣膜炎、心瓣膜狭窄、关闭不全、脱垂、粘液变性、纤维化、钙化或撕裂,内膜增殖。②心肌病变。如心肌炎、心肌坏死、心肌梗死,心肌破裂或损伤,心室壁膨胀瘤等。③心包病变。如心包炎、心包积液、积血或积水,心包缺损等。④大中型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中层囊样变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栓塞等。⑤先天性畸形。如心房间隔、心室间隔或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左心室或右心室流出道、主动脉或肺动脉瓣或主、肺动脉段狭窄,二尖瓣或三尖瓣狭窄、闭锁、瓣叶裂隙、移位或关闭不全,主动脉干、房室共道或左侧上腔静脉永存,大血管错位,肺静脉畸形引流,肺动静脉瘘或冠状动脉瘘等。⑥肿瘤。如心房粘液瘤、心肌肉瘤、心包间皮细胞瘤以及其他器官癌瘤的转移等。⑦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动、静脉炎症,血栓形成,肿瘤等。
病理生理诊断 不同类型的循环系统疾病可引起相同或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常见的有:①心力衰竭,心脏排血的能力减弱,不能将心腔内的血液排出,造成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心房和静脉系统淤血,严重的左心衰竭可导致急性肺水肿。②休克。周围循环血液灌注不良造成的内脏和外周组织缺血,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变化,可由急性心脏排血障碍、循环血容量不足或调节血管的神经障碍等引起。③冠状循环功能不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可引起各型心绞痛。④乳头肌功能不全,二尖瓣或三尖瓣乳头肌病变,不能正常调节瓣叶的开闭,引起瓣膜关闭不全。⑤心律失常,为心脏的自律,兴奋或传导功能障碍,引起心动过速,过缓和心律不规则等。⑥高动力循环状态,心排血量增多,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周围循环血液灌注增多,见于神经体液调节障碍,也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贫血性心脏病等。⑦血压异常,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超过正常水平者,称为高血压。高血压可为某些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称为症状性或继发性高血压。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动脉血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称为低血压。肺动脉血压高于正常则称为肺动脉高压,也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⑧血液分流:为血液从左侧心脏或大血管不经过正常循环途径直接流入右侧心腔或大血管,称左至右分流,若血液从右侧异常地流向左侧称右至左分流。主要见于先天性心血管病。外伤或其他侵蚀性病变引起的大循环动静脉瘘也可导致左至右分流。⑨心包填塞:为心包腔大量积液或短时间迅速积液、积血或积水,妨碍心脏充盈和排血,并引起静脉淤血。亦称心脏压塞。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①呼吸困难。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口血流障碍,由肺淤血引起,开始于劳累后发生或夜间阵发性发作,以后持续发生,卧位时加剧,坐位时减轻。②心悸。为心脏搏动所产生的主观不适感觉,常由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动力循环状态,心脏神经症等引起。③水肿。有肺水肿和皮下水肿两大类。肺水肿多因急性左心衰竭引起肺毛细血管淤血,血浆外溢至肺间质或肺泡所致。皮下水肿由皮下组织间隙液体潴留过多所致。见于右心衰竭的晚期,心包填塞,限制型心肌病等。严重者可伴有胸、腹水。④紫绀。为缺氧的表现,当毛细血管血中的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g/dl时,即可出现紫绀。心力衰竭或休克时,周围循环血流缓慢,周围组织需要从血中吸取较多的氧,因而引起紫绀,这称为周围性紫绀;有右至左分流或肺组织有广泛性病变时,静脉血得不到充分氧合即进入周围动脉而引起紫绀,这称为中心性紫绀。⑤胸痛。由冠脉供血不全(心绞痛)或栓塞(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心包炎等引起。⑥咯血。支气管内膜微血管或肺泡内毛细血管破裂时痰中带血,肺水肿时有粉红色泡沫粘液痰。肺静脉和支气管静脉间侧支循环破裂或肺梗塞时有大量咯血。⑦晕厥和抽搐。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时(心脏排血受阻,血容量不足和严重心律失常)脑组织短暂缺血引起的一过性意识丧失,昏厥后可发生抽搐,这称为心源性晕厥或亚当斯-斯托克斯二氏综合征。高血压脑病亦可引起昏厥和抽搐。⑧局部供血不足。多见于外周血管疾病,可致肢体麻木、疼痛、肿胀、间歇性跛行等。⑨其他。头痛、头晕或脑晕见于血压过高或过低;上腹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少尿等见于心力衰竭;声音嘶哑见于左房扩大压迫左喉返神经。肢端对称性间歇发白、紫绀、潮红见于雷诺氏病(见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常见的体征有:①心脏增大。多由心室扩张引起,心肌肥厚时,心脏增大可不明显或呈向心脏增大。自幼心脏即增大者,心前区可隆起。应与心包积液时的心浊音界增大鉴别。②心脏杂音。瓣膜结构损害,大血管病变和先天性心脏畸形时,在有关的瓣膜听诊区或其他有关部位可听到特征性杂音。舒张期及连续性杂音多是心脏血管的器质性病变所致。收缩期杂音若部位局限,响度在3/6级以下,性质柔和,传布局限或不伴有收缩期震颤者,应考虑为生理性杂音。心包摩擦音是心包炎的诊断依据。③异常心音或附加音。第一、二心音的增强,减弱或分裂,有助于诊断瓣膜、心肌病变、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和心包积液等,如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严重心肌病变等;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见于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固定性分裂见于房间隔缺损等;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主要见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舒张期三音律(亦称奔马律),为异常响亮的第三或第四心音所引起,见于心力衰竭和严重心肌损伤;开瓣音见于二、三尖瓣狭窄;心包叩击音见于缩窄性心包炎;肿瘤扑落音见于心房粘液瘤;安置人工起搏器时可听到起搏音(见心音)。④脉搏变化。心律失常时脉律不整,如心房颤动时,脉率少于心搏率(即脉短绌);两上肢或上、下肢脉搏强度不等,见于多发性大动脉炎或其他阻塞性病变;奇脉见于心脏压塞;水冲脉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交替脉见于严重左心衰竭。⑤其他动脉体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在肱动脉及股脉处可听到一个清晰的声音(枪击音)和在该处用听诊器钟型胸侧稍加压,可闻两个杂音(迪罗济埃氏二重杂音),甲床和口唇粘膜可见毛细血管搏动。⑥静脉体症。右心衰竭,心脏压塞,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颈静脉充盈、肝肿大、紧压腹部30~60秒钟后,颈静脉充盈更明显,这称为肝颈静脉返流征。三尖瓣显著关闭不全时,可见颈静脉收缩期正性搏动,并可扪及肝脏搏动。⑦其他体征。风湿活动时可见环形红斑;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见皮肤或粘膜出血点,皮肤的奥斯勒氏结节,詹韦氏斑,肝脾肿大,杵状指趾等。右至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可有紫绀和杵状指(趾)。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除常规的血、尿检查外,多种生物化学,微生物和免疫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器械检查有动脉压,静脉压测定,X射线和心电图、心音图、心尖搏动图、脉搏图(用仪器将静脉或动脉的搏动转变为电能,放大后描记成曲线)、心冲击图检查(心脏推动血液运行时心脏及大血管的冲击和反弹使身体产生微弱震动,可用仪器将震动转变为电流,放大、记录为曲线)、收缩时间间期测定 (STI)。超声心动图对心血管的病理变化及定位诊断帮助很大,同时可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检查,电子计算机 X射线断层成像等颇有价值。以上检查无创伤性,但只得到比较间接的资料。有些侵入性检查如心导管检查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包括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电生理检查、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等,可得到较直接的诊断资料,价值较大,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诊断原则 通过对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结果的综合分析,可对大多数心血管病作出诊断。临床完整的诊断应列出关于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心脏功能四个方面的诊断资料。以风湿性心瓣膜病为例,完整的诊断应为:①风湿性心脏病(病因诊断)。②二尖瓣狭窄(病理解剖诊断)。③心脏增大(病理解剖诊断)。④心房颤动(病理生理诊断)。⑤心功能第二级(心脏功能分级)。
心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不但在不同的病因诊断间进行,还需在不同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诊断间进行。
预后 器质性心血管病较严重,常影响劳动力,预后也较差,并有猝死可能,但据不同病种而异。其中以先天性心血管病预后较好。因其病理解剖变化多可用手术纠治,亦较少发生致命的病理生理变化。对风湿性心瓣膜病多数可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从而改变预后。使用有效的降压药物及维护靶器官的功能,可推迟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通过严密监护、随访和抢救措施,心肌梗死的病亡率明显下降。但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预后仍差,这可能与该病发生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晚期有关。
防治原则 预防主要应针对病因。如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后,慢性肺心病可望减少;及时控制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和积极治疗风湿热,风湿性心瓣膜病明显减少。对病因和发病机理未明的心血管病,也应针对可能的致病与易患因素进行预防,对高血压及冠心病的普查与预防已见成效。
心血管病的治疗需针对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几方面进行。随着心脏和血管外科手术的发展,大多数先天性心血管病和某些心瓣膜病,可以治愈。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亦已逐步开展应用于临床。并发于心肌梗死的心室壁膨胀瘤、心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等,亦可手术治疗。心脏移植亦已成功。无法或难于根治的心血管病,主要是纠正病理生理变化以控制其病程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应注意康复治疗,根据病变程度、年龄、体力等情况,结合监测心功能的方法,在恢复期尽早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对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身体康复有良好作用。同时,要注意心理康复。已恢复工作或学习的病人需注意劳逸结合和生活规律化。
病因和分类 循环系统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
先天性心血管病为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中发育异常所致。后天性心血管病,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感染性心脏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肌炎。心脏神经症,亦称神经血循环衰弱症或奋力综合征,心脏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心悸、气短、胸痛、疲倦并伴有神经衰弱的症状。血管病变包括动脉硬化、动脉炎、动脉瘤、动静脉瘘、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等。
病理解剖诊断 不同类型的循环系统病可分别或同时引起心内膜、心肌、心包或血管的有特征性的病理解剖变化。常见的有:①心内膜病变。如心内膜炎、瓣膜炎、心瓣膜狭窄、关闭不全、脱垂、粘液变性、纤维化、钙化或撕裂,内膜增殖。②心肌病变。如心肌炎、心肌坏死、心肌梗死,心肌破裂或损伤,心室壁膨胀瘤等。③心包病变。如心包炎、心包积液、积血或积水,心包缺损等。④大中型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中层囊样变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栓塞等。⑤先天性畸形。如心房间隔、心室间隔或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左心室或右心室流出道、主动脉或肺动脉瓣或主、肺动脉段狭窄,二尖瓣或三尖瓣狭窄、闭锁、瓣叶裂隙、移位或关闭不全,主动脉干、房室共道或左侧上腔静脉永存,大血管错位,肺静脉畸形引流,肺动静脉瘘或冠状动脉瘘等。⑥肿瘤。如心房粘液瘤、心肌肉瘤、心包间皮细胞瘤以及其他器官癌瘤的转移等。⑦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动、静脉炎症,血栓形成,肿瘤等。
病理生理诊断 不同类型的循环系统疾病可引起相同或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常见的有:①心力衰竭,心脏排血的能力减弱,不能将心腔内的血液排出,造成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心房和静脉系统淤血,严重的左心衰竭可导致急性肺水肿。②休克。周围循环血液灌注不良造成的内脏和外周组织缺血,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变化,可由急性心脏排血障碍、循环血容量不足或调节血管的神经障碍等引起。③冠状循环功能不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可引起各型心绞痛。④乳头肌功能不全,二尖瓣或三尖瓣乳头肌病变,不能正常调节瓣叶的开闭,引起瓣膜关闭不全。⑤心律失常,为心脏的自律,兴奋或传导功能障碍,引起心动过速,过缓和心律不规则等。⑥高动力循环状态,心排血量增多,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周围循环血液灌注增多,见于神经体液调节障碍,也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贫血性心脏病等。⑦血压异常,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超过正常水平者,称为高血压。高血压可为某些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称为症状性或继发性高血压。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动脉血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称为低血压。肺动脉血压高于正常则称为肺动脉高压,也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⑧血液分流:为血液从左侧心脏或大血管不经过正常循环途径直接流入右侧心腔或大血管,称左至右分流,若血液从右侧异常地流向左侧称右至左分流。主要见于先天性心血管病。外伤或其他侵蚀性病变引起的大循环动静脉瘘也可导致左至右分流。⑨心包填塞:为心包腔大量积液或短时间迅速积液、积血或积水,妨碍心脏充盈和排血,并引起静脉淤血。亦称心脏压塞。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①呼吸困难。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口血流障碍,由肺淤血引起,开始于劳累后发生或夜间阵发性发作,以后持续发生,卧位时加剧,坐位时减轻。②心悸。为心脏搏动所产生的主观不适感觉,常由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动力循环状态,心脏神经症等引起。③水肿。有肺水肿和皮下水肿两大类。肺水肿多因急性左心衰竭引起肺毛细血管淤血,血浆外溢至肺间质或肺泡所致。皮下水肿由皮下组织间隙液体潴留过多所致。见于右心衰竭的晚期,心包填塞,限制型心肌病等。严重者可伴有胸、腹水。④紫绀。为缺氧的表现,当毛细血管血中的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g/dl时,即可出现紫绀。心力衰竭或休克时,周围循环血流缓慢,周围组织需要从血中吸取较多的氧,因而引起紫绀,这称为周围性紫绀;有右至左分流或肺组织有广泛性病变时,静脉血得不到充分氧合即进入周围动脉而引起紫绀,这称为中心性紫绀。⑤胸痛。由冠脉供血不全(心绞痛)或栓塞(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心包炎等引起。⑥咯血。支气管内膜微血管或肺泡内毛细血管破裂时痰中带血,肺水肿时有粉红色泡沫粘液痰。肺静脉和支气管静脉间侧支循环破裂或肺梗塞时有大量咯血。⑦晕厥和抽搐。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时(心脏排血受阻,血容量不足和严重心律失常)脑组织短暂缺血引起的一过性意识丧失,昏厥后可发生抽搐,这称为心源性晕厥或亚当斯-斯托克斯二氏综合征。高血压脑病亦可引起昏厥和抽搐。⑧局部供血不足。多见于外周血管疾病,可致肢体麻木、疼痛、肿胀、间歇性跛行等。⑨其他。头痛、头晕或脑晕见于血压过高或过低;上腹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少尿等见于心力衰竭;声音嘶哑见于左房扩大压迫左喉返神经。肢端对称性间歇发白、紫绀、潮红见于雷诺氏病(见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常见的体征有:①心脏增大。多由心室扩张引起,心肌肥厚时,心脏增大可不明显或呈向心脏增大。自幼心脏即增大者,心前区可隆起。应与心包积液时的心浊音界增大鉴别。②心脏杂音。瓣膜结构损害,大血管病变和先天性心脏畸形时,在有关的瓣膜听诊区或其他有关部位可听到特征性杂音。舒张期及连续性杂音多是心脏血管的器质性病变所致。收缩期杂音若部位局限,响度在3/6级以下,性质柔和,传布局限或不伴有收缩期震颤者,应考虑为生理性杂音。心包摩擦音是心包炎的诊断依据。③异常心音或附加音。第一、二心音的增强,减弱或分裂,有助于诊断瓣膜、心肌病变、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和心包积液等,如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严重心肌病变等;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见于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固定性分裂见于房间隔缺损等;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主要见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舒张期三音律(亦称奔马律),为异常响亮的第三或第四心音所引起,见于心力衰竭和严重心肌损伤;开瓣音见于二、三尖瓣狭窄;心包叩击音见于缩窄性心包炎;肿瘤扑落音见于心房粘液瘤;安置人工起搏器时可听到起搏音(见心音)。④脉搏变化。心律失常时脉律不整,如心房颤动时,脉率少于心搏率(即脉短绌);两上肢或上、下肢脉搏强度不等,见于多发性大动脉炎或其他阻塞性病变;奇脉见于心脏压塞;水冲脉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交替脉见于严重左心衰竭。⑤其他动脉体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在肱动脉及股脉处可听到一个清晰的声音(枪击音)和在该处用听诊器钟型胸侧稍加压,可闻两个杂音(迪罗济埃氏二重杂音),甲床和口唇粘膜可见毛细血管搏动。⑥静脉体症。右心衰竭,心脏压塞,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颈静脉充盈、肝肿大、紧压腹部30~60秒钟后,颈静脉充盈更明显,这称为肝颈静脉返流征。三尖瓣显著关闭不全时,可见颈静脉收缩期正性搏动,并可扪及肝脏搏动。⑦其他体征。风湿活动时可见环形红斑;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见皮肤或粘膜出血点,皮肤的奥斯勒氏结节,詹韦氏斑,肝脾肿大,杵状指趾等。右至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可有紫绀和杵状指(趾)。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除常规的血、尿检查外,多种生物化学,微生物和免疫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器械检查有动脉压,静脉压测定,X射线和心电图、心音图、心尖搏动图、脉搏图(用仪器将静脉或动脉的搏动转变为电能,放大后描记成曲线)、心冲击图检查(心脏推动血液运行时心脏及大血管的冲击和反弹使身体产生微弱震动,可用仪器将震动转变为电流,放大、记录为曲线)、收缩时间间期测定 (STI)。超声心动图对心血管的病理变化及定位诊断帮助很大,同时可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检查,电子计算机 X射线断层成像等颇有价值。以上检查无创伤性,但只得到比较间接的资料。有些侵入性检查如心导管检查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包括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电生理检查、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等,可得到较直接的诊断资料,价值较大,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诊断原则 通过对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结果的综合分析,可对大多数心血管病作出诊断。临床完整的诊断应列出关于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心脏功能四个方面的诊断资料。以风湿性心瓣膜病为例,完整的诊断应为:①风湿性心脏病(病因诊断)。②二尖瓣狭窄(病理解剖诊断)。③心脏增大(病理解剖诊断)。④心房颤动(病理生理诊断)。⑤心功能第二级(心脏功能分级)。
心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不但在不同的病因诊断间进行,还需在不同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诊断间进行。
预后 器质性心血管病较严重,常影响劳动力,预后也较差,并有猝死可能,但据不同病种而异。其中以先天性心血管病预后较好。因其病理解剖变化多可用手术纠治,亦较少发生致命的病理生理变化。对风湿性心瓣膜病多数可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从而改变预后。使用有效的降压药物及维护靶器官的功能,可推迟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通过严密监护、随访和抢救措施,心肌梗死的病亡率明显下降。但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预后仍差,这可能与该病发生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晚期有关。
防治原则 预防主要应针对病因。如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后,慢性肺心病可望减少;及时控制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和积极治疗风湿热,风湿性心瓣膜病明显减少。对病因和发病机理未明的心血管病,也应针对可能的致病与易患因素进行预防,对高血压及冠心病的普查与预防已见成效。
心血管病的治疗需针对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几方面进行。随着心脏和血管外科手术的发展,大多数先天性心血管病和某些心瓣膜病,可以治愈。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亦已逐步开展应用于临床。并发于心肌梗死的心室壁膨胀瘤、心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等,亦可手术治疗。心脏移植亦已成功。无法或难于根治的心血管病,主要是纠正病理生理变化以控制其病程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应注意康复治疗,根据病变程度、年龄、体力等情况,结合监测心功能的方法,在恢复期尽早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对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身体康复有良好作用。同时,要注意心理康复。已恢复工作或学习的病人需注意劳逸结合和生活规律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