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ime base period
时基周期
2) Shang and Zhou Dynasty
商周时期
1.
Over 400 Shang and Zhou dynasty stones were found while some remains at the platform, including the Spring and Au- tumn period objects in the 7th layer, such as basin, pot, dou, fu, ding, li, yan et, and the middle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remains in the 4th-6th layer, such as house foundation, underground ditch, pillar hole, stone-board roa.
其中两个点发现遗迹遗物,一个点在江边沙地,T1312中出土400余件商周时期石器;另一点在台地上,第7层有少量春秋遗物,可辨器形有盆、罐、釜、豆、鼎、鬲、甗等,4~6层揭示了清代中后期龙王庙址的多种遗迹现象,有房基、暗沟、柱洞、石板路等。
3)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东周时期
1.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there are a kind of bronze weapons in the Wu and Yue areas, which have lozenge-shaped pattern on the surface.
东周时期,在吴越地区的少数青铜兵器表面上,有一种非机械镶嵌的菱形纹饰,极具装饰性,如在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上,即分布着这种规则的菱形纹。
4) time-revise cycle
校时周期
1.
The time-revise cycle and self-adjust process i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为了提高分布式系统的时间同步质量,提出了服务器校时与工作站自校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分布式时间同步算法,确定了校时周期,引入了自调整过程。
5) occasion cycle
时机周期
1.
We take the production recuperability as the point of penetration,and emphasize on analyzing the cost/value in production recuperability,the design specialty of configuration and the occasion cycle of recuperability design.
以产品的可回收性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产品的回收成本与回收价值、回收结构造型的设计特点以及回收设计的时机周期,为优化产品的结构造型设计,提升产品的回收价值提供支持。
6) cycle time
时钟周期
1.
A new method is presented that breaks the traditional premise that cycle time should be no less than the actual delay of the circuit.
在时序电路统一多项式描述和及其WGL运算的基础上,通过对有限状态机的简化比较,提出一种完全考虑周期的时序特性的时钟周期确定算法。
补充资料:商周兵器
商代、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商周兵器质料以青铜为主,不过在商和西周时仍有石、骨等质料的兵器。钢铁兵器出现于春秋晚期,但商代已利用陨铁作为青铜兵器上的锋刃。有的青铜兵器上铸刻族徽或铭文,并常饰有华美的图案纹饰,制工精湛,也是古代的青铜艺术品。商代到春秋时期盛行车战,因此青铜兵器的制作和使用多与车战联系紧密。春秋以后铁器兴起,车战衰落,步兵和骑兵野战日益重要,兵器的材质、形状和效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进攻性兵器 按用途可分为远射兵器、格斗兵器、卫体兵器3类。现知年代最早的青铜兵器,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早商遗物,有远射兵器中的箭镞和格斗兵器的戈等。后随实战需要,又产生出不同的进攻性兵器。商周的进攻性兵器主要有:①镞。远射兵器。商周时已使用了复合弓,并在矢上安装铜镞。商代的铜镞以扁平的凸脊双翼镞为基本形态,两翼侧刃前聚成锋,向后形成倒刺。西周时仍使用双翼镞,但镞锋夹角增大,倒刺更加尖锐。东周时开始出现锥体三棱形镞,三条侧刃前聚成锋,提高了穿透力。以后又把镞铤改为铁质,这种铁铤铜镞在战国晚期的遗址中常有出土。②戈。是商周时的主要格斗兵器,在有锋刃的"援"后接安柲(柄)的"内",垂直装柲,用于横击、钩杀和啄击。商代的戈有曲内、銎内、直内等式,以后前二式衰落,仅直内戈日渐发展,且在援与内之间设"阑",援的下刃延伸成"胡",以使戈与柲的结合更加牢固,另外还在胡上设"穿",以增加缚柲的牢度。从安阳殷墟西区墓葬中出土的铜戈可以看出,商代后期不但有短期一穿的铜戈,也有中胡二穿乃至长胡三穿或四穿的铜戈。西周铜戈仍用直内式,但戈与柲的交角由垂直逐渐加大成钝角。西周末到春秋时流行圭锋的中胡二穿戈,以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虢太子之徒戈"为代表。战国时戈均为长胡多穿,援较瘦长,援与柲的夹角更大。商周戈柲的长短,与使用的不同有关,一般说来,战车上用的戈柲较长,步战用的戈柲较短,例如湖南长沙浏城桥东周墓出土的铜戈,长柲的全长达314厘米,短柲的仅长140厘米。③矛。格斗用的长柄刺兵器。商代铜矛一般有中脊,向左右扩展成带侧刃的扁体矛叶,然后前聚成锋,矛柲直通中脊,有的叶下侧设穿,有的筩左右两侧设环,以缚扎固矜。西周以后,矛筩加长,矛叶变窄,通体呈叶状。到东周末年也与镞同样,出现锥体状的矛,由棱线上伸出的侧刃前聚成锋。④戟。戈、矛相结合而创制的格斗兵器。以戈为体、矛为刺,兼有横击钩啄和扎刺的性能。最早尝试将矛和戈用柲联装成一件兵器的例子,见于河北藁城台西的商墓中。西周时期出现了刺体合铸的戟,少数以銎纳銎,多数采用长胡多穿的形式缚柲。东周时期刺、体合铸的戟消失,普遍使用矛状戟刺和戈状戟体用柲联装的青铜戟。⑤殳。棒状格斗兵器。战国初年,出现前端带尖锋并加刺球的青铜殳,曾侯乙墓出土者并自铭为"殳"。⑥钺。用于劈砍的格斗兵器。为弧曲阔刃、两角上翘的斧形。商周时期多作为统帅权威的象征,如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两件铜钺,一件刃宽达37.3厘米,重达8.5公斤;另一件刃宽38.5厘米,重9公斤。器身均铸有"妇好"铭文,应是权威的象征,但也可用于刑杀。⑦剑。以前刺为主,也可用侧刃劈砍的卫体和格斗兵器。西周时的铜剑很短,不过20~30厘米,仅能充卫体兵器之用。东周时铜剑有较大发展,制作日精,长度超过50厘米,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两度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最著名的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55.7厘米,上有8个鸟篆体错金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是东周名剑中的精品(见彩图)。这时期的铜剑,已成为近战中的重要格斗兵器。⑧刀。单面侧刃的劈砍兵器。商周时使用不多,商代晚期的一种柄饰马头等的短刀,只能充卫体兵器之用。另有一种直体翘首的青铜大刀,但出土数量极少,当不是主要的格斗兵器。西周时有一种可装长柄的背上有銎孔的青铜刀,数量也很少。⑨弩。已发现的青铜弩机都是东周时期的,由望山、悬刀(扳机)和牛(钩心)构成。用铜枢(穿钉)结合在一起,无铜郭,直接安在木弩臂的槽中,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有保存大致完好的木弩臂,上安铜弩机。此外,还有其他青铜兵器,如带有星状凸刺的铜锤头、铜锤斧,以及缚在弓上保护弓干的弓柲(弓形器)等。
陨铁刃青铜兵器数量很少,是先将陨铁锻成器刃,然后嵌铸在青铜兵器上,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的铁刃铜钺(见彩图)。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也出土过陨铁刃铜钺。此外,传出河南浚县的两件西周铁刃铜兵器,刃部也是用陨铁锻打而成的。
钢铁兵器出现于东周时期,目前所知最早的标本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是由含碳量为0.5%左右的中碳钢反复锻打而成,长仅38.4厘米。战国晚期钢铁兵器始广泛装备部队,钢铁兵器都是用块炼铁渗碳制成,有的刃部经过淬火,主要器形有戟、矛、剑。铁戟与青铜戟不同, 前有尖刺,一侧垂直旁伸刺状戟枝, 形似"卜"字,柲端位于刺、枝相交处,并常套有青铜銎帽。铁矛与铜矛相比体扁而修长,后接较长的筩,銎孔不达于中脊。钢铁剑与铜剑相比,形体有较大改变,剑体窄长,两侧刃无弧曲度,平直前伸,前锋尖锐。以燕下都44号墓出土较完整的标本测量,最长的达100.4厘米,平均长度约为88厘米。
防护装具 主要有甲胄和盾。甲多为皮质髹漆,少数用青铜铸造。胄则多为青铜,也有皮胄。盾以皮、木等材料制造,常附加青铜质的盾饰。商周时代的青铜胄和皮甲,在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有发现。铜胄面上铸出虎纹、牛纹、葵纹及目纹等图案,胄顶竖有装缨的铜管。西周时期的墓葬中也发现过青铜胄,山东胶县西庵西周车马坑中发现过青铜质的大圆甲泡及可能是胸甲的青铜兽面。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等处也出土过青铜甲泡。但皮甲一直盛行到东周时期,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都有出土,以曾侯乙墓出土数量最多且制工最为精美。曾侯乙墓出土皮甲已复原出十几套,都用髹漆皮甲片以丝带编缀而成,整领皮甲由甲领、甲身、甲袖、甲裙等部分构成。皮胄也用髹漆皮甲片编成,全胄共用18片甲片,上有胄脊梁,下有垂缘护颈。此外,还有髹漆的皮马甲,但尚难复原其全貌。战国晚期尖利的钢铁兵器增多,刺激了防护装具的发展,铁铠甲和兜鍪开始出现,易县燕下都遗址发掘出数量较多的铁甲片,并发现一顶由89片铁甲片编成的兜鍪。盾的形体多呈长方形或梯形,有中脊,背后设握持的把手。殷墟发现的盾牌残迹呈上缘略短于下底的梯形,盾面绘虎纹等图案纹饰。已发现的西周时期的盾也是近于长方形的梯形,多为皮质,常嵌有青铜盾饰。青铜盾饰多呈狰狞的兽面状,也有作圆形人面或仅为大圆铜泡的,这种盾饰既能加强盾的防护效能又可逞威吓人。东周时期盾面有中脊,顶部作双重弧曲的花状,有的髹漆木盾表面绘有精美的图案花纹。这种盾一直沿用到秦汉时期。
商周兵器的组合 商代后期车战的兵器组合,一般是由远射兵器弓矢、格斗兵器铜戈、卫体兵器青铜短刀及磨砥锋刃的砺石构成,以安阳小屯20号车马坑出土的三组兵器为代表。步兵和骑手也装备有弓矢、戈、短刀和砺石。殷墟妇好墓出土兵器的组合也是弓矢、戈和短刀,但同时有表示身份的大铜钺,以及形体较小可用于实战的铜钺,没有矛。西周时期,兵器的组合基本以格斗兵器戈和矛、远射兵器弓矢及卫体兵器短剑为主,身份较高的人则种类更多些,如北京昌平白浮2号墓中,出土的兵器除戈、矛、镞、剑外,还有戟、钺、带銎刀和匕首。
东周时期车战仍盛,车战中使用的兵器组合一般是远射兵器弓矢,格斗兵器戈、矛、戟、殳,卫体兵器剑,防护装具皮甲胄和盾。与《考工记》等文献中所记的车战兵器相符。东周中晚期,步兵和骑兵日趋重要,兵器组合也有不同,据《荀子》,步兵的标准装备是远射兵器弩,格斗兵器戈和剑,防护装具甲胄。以钢铁兵器装备军队后,兵器的组合关系,可以从燕下都44号墓出土兵器中窥知一般,其组合为:远射兵器弩(弩机仍为铜质),格斗兵器戟、矛和剑,防护装置铁铠甲和兜鍪。
参考书目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0。
进攻性兵器 按用途可分为远射兵器、格斗兵器、卫体兵器3类。现知年代最早的青铜兵器,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早商遗物,有远射兵器中的箭镞和格斗兵器的戈等。后随实战需要,又产生出不同的进攻性兵器。商周的进攻性兵器主要有:①镞。远射兵器。商周时已使用了复合弓,并在矢上安装铜镞。商代的铜镞以扁平的凸脊双翼镞为基本形态,两翼侧刃前聚成锋,向后形成倒刺。西周时仍使用双翼镞,但镞锋夹角增大,倒刺更加尖锐。东周时开始出现锥体三棱形镞,三条侧刃前聚成锋,提高了穿透力。以后又把镞铤改为铁质,这种铁铤铜镞在战国晚期的遗址中常有出土。②戈。是商周时的主要格斗兵器,在有锋刃的"援"后接安柲(柄)的"内",垂直装柲,用于横击、钩杀和啄击。商代的戈有曲内、銎内、直内等式,以后前二式衰落,仅直内戈日渐发展,且在援与内之间设"阑",援的下刃延伸成"胡",以使戈与柲的结合更加牢固,另外还在胡上设"穿",以增加缚柲的牢度。从安阳殷墟西区墓葬中出土的铜戈可以看出,商代后期不但有短期一穿的铜戈,也有中胡二穿乃至长胡三穿或四穿的铜戈。西周铜戈仍用直内式,但戈与柲的交角由垂直逐渐加大成钝角。西周末到春秋时流行圭锋的中胡二穿戈,以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虢太子之徒戈"为代表。战国时戈均为长胡多穿,援较瘦长,援与柲的夹角更大。商周戈柲的长短,与使用的不同有关,一般说来,战车上用的戈柲较长,步战用的戈柲较短,例如湖南长沙浏城桥东周墓出土的铜戈,长柲的全长达314厘米,短柲的仅长140厘米。③矛。格斗用的长柄刺兵器。商代铜矛一般有中脊,向左右扩展成带侧刃的扁体矛叶,然后前聚成锋,矛柲直通中脊,有的叶下侧设穿,有的筩左右两侧设环,以缚扎固矜。西周以后,矛筩加长,矛叶变窄,通体呈叶状。到东周末年也与镞同样,出现锥体状的矛,由棱线上伸出的侧刃前聚成锋。④戟。戈、矛相结合而创制的格斗兵器。以戈为体、矛为刺,兼有横击钩啄和扎刺的性能。最早尝试将矛和戈用柲联装成一件兵器的例子,见于河北藁城台西的商墓中。西周时期出现了刺体合铸的戟,少数以銎纳銎,多数采用长胡多穿的形式缚柲。东周时期刺、体合铸的戟消失,普遍使用矛状戟刺和戈状戟体用柲联装的青铜戟。⑤殳。棒状格斗兵器。战国初年,出现前端带尖锋并加刺球的青铜殳,曾侯乙墓出土者并自铭为"殳"。⑥钺。用于劈砍的格斗兵器。为弧曲阔刃、两角上翘的斧形。商周时期多作为统帅权威的象征,如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两件铜钺,一件刃宽达37.3厘米,重达8.5公斤;另一件刃宽38.5厘米,重9公斤。器身均铸有"妇好"铭文,应是权威的象征,但也可用于刑杀。⑦剑。以前刺为主,也可用侧刃劈砍的卫体和格斗兵器。西周时的铜剑很短,不过20~30厘米,仅能充卫体兵器之用。东周时铜剑有较大发展,制作日精,长度超过50厘米,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两度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最著名的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55.7厘米,上有8个鸟篆体错金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是东周名剑中的精品(见彩图)。这时期的铜剑,已成为近战中的重要格斗兵器。⑧刀。单面侧刃的劈砍兵器。商周时使用不多,商代晚期的一种柄饰马头等的短刀,只能充卫体兵器之用。另有一种直体翘首的青铜大刀,但出土数量极少,当不是主要的格斗兵器。西周时有一种可装长柄的背上有銎孔的青铜刀,数量也很少。⑨弩。已发现的青铜弩机都是东周时期的,由望山、悬刀(扳机)和牛(钩心)构成。用铜枢(穿钉)结合在一起,无铜郭,直接安在木弩臂的槽中,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有保存大致完好的木弩臂,上安铜弩机。此外,还有其他青铜兵器,如带有星状凸刺的铜锤头、铜锤斧,以及缚在弓上保护弓干的弓柲(弓形器)等。
陨铁刃青铜兵器数量很少,是先将陨铁锻成器刃,然后嵌铸在青铜兵器上,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的铁刃铜钺(见彩图)。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也出土过陨铁刃铜钺。此外,传出河南浚县的两件西周铁刃铜兵器,刃部也是用陨铁锻打而成的。
钢铁兵器出现于东周时期,目前所知最早的标本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是由含碳量为0.5%左右的中碳钢反复锻打而成,长仅38.4厘米。战国晚期钢铁兵器始广泛装备部队,钢铁兵器都是用块炼铁渗碳制成,有的刃部经过淬火,主要器形有戟、矛、剑。铁戟与青铜戟不同, 前有尖刺,一侧垂直旁伸刺状戟枝, 形似"卜"字,柲端位于刺、枝相交处,并常套有青铜銎帽。铁矛与铜矛相比体扁而修长,后接较长的筩,銎孔不达于中脊。钢铁剑与铜剑相比,形体有较大改变,剑体窄长,两侧刃无弧曲度,平直前伸,前锋尖锐。以燕下都44号墓出土较完整的标本测量,最长的达100.4厘米,平均长度约为88厘米。
防护装具 主要有甲胄和盾。甲多为皮质髹漆,少数用青铜铸造。胄则多为青铜,也有皮胄。盾以皮、木等材料制造,常附加青铜质的盾饰。商周时代的青铜胄和皮甲,在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有发现。铜胄面上铸出虎纹、牛纹、葵纹及目纹等图案,胄顶竖有装缨的铜管。西周时期的墓葬中也发现过青铜胄,山东胶县西庵西周车马坑中发现过青铜质的大圆甲泡及可能是胸甲的青铜兽面。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等处也出土过青铜甲泡。但皮甲一直盛行到东周时期,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都有出土,以曾侯乙墓出土数量最多且制工最为精美。曾侯乙墓出土皮甲已复原出十几套,都用髹漆皮甲片以丝带编缀而成,整领皮甲由甲领、甲身、甲袖、甲裙等部分构成。皮胄也用髹漆皮甲片编成,全胄共用18片甲片,上有胄脊梁,下有垂缘护颈。此外,还有髹漆的皮马甲,但尚难复原其全貌。战国晚期尖利的钢铁兵器增多,刺激了防护装具的发展,铁铠甲和兜鍪开始出现,易县燕下都遗址发掘出数量较多的铁甲片,并发现一顶由89片铁甲片编成的兜鍪。盾的形体多呈长方形或梯形,有中脊,背后设握持的把手。殷墟发现的盾牌残迹呈上缘略短于下底的梯形,盾面绘虎纹等图案纹饰。已发现的西周时期的盾也是近于长方形的梯形,多为皮质,常嵌有青铜盾饰。青铜盾饰多呈狰狞的兽面状,也有作圆形人面或仅为大圆铜泡的,这种盾饰既能加强盾的防护效能又可逞威吓人。东周时期盾面有中脊,顶部作双重弧曲的花状,有的髹漆木盾表面绘有精美的图案花纹。这种盾一直沿用到秦汉时期。
商周兵器的组合 商代后期车战的兵器组合,一般是由远射兵器弓矢、格斗兵器铜戈、卫体兵器青铜短刀及磨砥锋刃的砺石构成,以安阳小屯20号车马坑出土的三组兵器为代表。步兵和骑手也装备有弓矢、戈、短刀和砺石。殷墟妇好墓出土兵器的组合也是弓矢、戈和短刀,但同时有表示身份的大铜钺,以及形体较小可用于实战的铜钺,没有矛。西周时期,兵器的组合基本以格斗兵器戈和矛、远射兵器弓矢及卫体兵器短剑为主,身份较高的人则种类更多些,如北京昌平白浮2号墓中,出土的兵器除戈、矛、镞、剑外,还有戟、钺、带銎刀和匕首。
东周时期车战仍盛,车战中使用的兵器组合一般是远射兵器弓矢,格斗兵器戈、矛、戟、殳,卫体兵器剑,防护装具皮甲胄和盾。与《考工记》等文献中所记的车战兵器相符。东周中晚期,步兵和骑兵日趋重要,兵器组合也有不同,据《荀子》,步兵的标准装备是远射兵器弩,格斗兵器戈和剑,防护装具甲胄。以钢铁兵器装备军队后,兵器的组合关系,可以从燕下都44号墓出土兵器中窥知一般,其组合为:远射兵器弩(弩机仍为铜质),格斗兵器戟、矛和剑,防护装置铁铠甲和兜鍪。
参考书目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