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褐色荒漠草原土
1)  brown desert steppe soil
褐色荒漠草原土
2)  grey desert steppe soil
灰色荒漠草原土
3)  brown desert steppe soil
棕色荒漠草原土;棕钙土
4)  Desert-steppe
荒漠草原
1.
Analysis on Landscape Pattern of Desert-steppe:a Case Study on Suniteyou District;
荒漠草原景观格局分析——以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为例
2.
The Evaluation of Desert-steppe Eco-environment Quality in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3.
Study on Desert-steppe Eco-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of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5)  Desert steppe
荒漠草原
1.
Study on community growth of Stipa bungeana population under different grazing intensities in desert steppe;
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长芒草种群补偿性生长的研究
2.
Influence of different grazing intensities in desert steppe on some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several pastures;
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几种牧草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3.
Suitability comparison of two methods f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measure in desert steppe;
2种方法在荒漠草原植物种群分布格局中的适用性比较
6)  desert grassland
荒漠草原
1.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aphon amount and distributing type of vegetation and soil in desert grassland;
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及植被分布类型的关系
2.
Research progress on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desert grassland plants to drought conditions;
荒漠草原植物抗旱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3.
Effects of different grazing intensity for vegetation and growth performance of Tan sheep in desert grassland;
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和滩羊生产性能影响研究
补充资料:大鸨——荒漠草原中的大型鸟类(图)

  大鸨,俗称地?L,是一种大型的陆栖鸟类。雄鸟和雌鸟的体形相差十分悬殊,是现生鸟类中体重差别最大的种类。雄鸟体长75~105厘米,两翼展开达2米,体重10~15千克。体形粗壮,颈长而粗,腿粗而强,脚上有3个粗大的趾,很适于奔走。头和颈都是灰色,后颈的基部至胸前两侧有宽的棕栗色横带,形成半圆的领圈。上体为淡棕色,并具有细的黑色横斑,形成斑驳的保护色,在沙漠中不易被天敌发现。下体为灰白色,两翅的覆羽均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形白斑,同黑色的飞羽形成鲜明对比,飞翔时极为醒目。雄鸟下颏的两侧还生有细长而突出的白色羽簇,状如胡须,所以被当地牧民称为羊须鸨。雌鸟体形较小,体长不足50厘米,体重不到4千克,喉侧也无胡须状物,常被称为石鸨。

  大鸨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摩洛哥北部、中东、阿富汗北部、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往东一直到俄罗斯东部,偶尔也见于印度和日本。

  大鸨共分化为2个亚种,在我国均有分布。普通亚种繁殖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吉林的通榆、镇赉,辽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越冬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北等省,偶尔也见于福建,此外也有少数种群终年留居在繁殖地。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和东部。

  大鸨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干旱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区,也出现于河流、湖泊沿岸和邻近的干湿草地,特别是在冬季和迁徙季节。

  大鸨的食物很杂,主要吃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蠓、蛙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象鼻虫、油菜金花虫、蝗虫等农田害虫,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

  大鸨每年3月中旬迁至繁殖地,繁殖期为5~7月。大鸨营巢于草原地面上的天然凹坑内,或是由雌鸟刨挖出一个浅窝。巢内没有任何内垫物,或仅垫有少许草茎。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青灰色、土黄色或橄榄绿色,上面被有褐色的斑点。孵化期25~28天,雏鸟为早成性。10中旬它们开始集群迁徙,11月底到达越冬地点,一直停留到翌年的2月底再返回繁殖地。雌鸟3~4年达到性成熟,雄鸟则要等到5~6岁。

  大鸨虽然分布很广,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都普遍处于下降趋势,现存的总数估计在29700只左右。在欧洲和非洲北部的瑞士、苏格兰、瑞典、丹麦、荷兰、法国、希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国都已经消失了,分布在东欧各国的也几近绝灭。大鸨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近年来数量已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目前总数仅有300~400只。

  大鸨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有草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它们丧失了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的雌鸟、卵和幼雏;人类各项生产活动的干扰间接影响大鸨的繁殖;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的电力线以及偷猎等等。努力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使这一珍稀濒危鸟类得以恢复和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