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imum distance path,shortest path
最短距离路径
2) Route Minimum distance
航路最短距离法
3) shortest distance
最短距离
1.
Based on 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the cylinder cutter axis and surrounding surface, the maximum gouging was obtained by comparing with the radius of cutter.
提出的柱刀干涉检测是基于最短距离的求取算法,获得刀轴与加工面间的最短距离,进而与刀具半径比较得到最大干涉量。
2.
The paper construct the specimen of multi-dimensional space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clustering,calculate the generator control sensitive to load and the Eulerian distance,partition the power system by the shortest distance method of clustering analysis.
根据聚类的定义构造了多维空间的样本集,计算发电机节点对负荷节点的控制灵敏度和各负荷节点间的欧氏距离,利用聚类分析中的最短距离法对电力系统进行分区。
3.
By improving Dijkstra s algorithm,the Dijkstra s matrix algorithm,which is to calculate 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two arbitrary vertexes in a weighted graph is proposed.
介绍了Dijkstra算法,对Dijkstra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计算加权图中任意两点之间最短距离的算法——Dijkstra矩阵算法,给出了Dijkstra矩阵算法在Matlab语言中的实现,对一个具体例子,应用Dijkstra矩阵算法进行了验算。
4) minimum distance
最短距离
1.
A new selection of the typical da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inimum distance cluster and interconnect degree theory;
一种基于最短距离聚类与关联度分析的典型日选取新方法
2.
An algorithm for quickly calculating the minimum distance between a space point and a surface;
一种快速求取空间点到曲面最短距离的算法
3.
Solving minimum distance of two curves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基于遗传算法求解两曲线间最短距离
5) the shortest distance
最短距离
1.
With this method users could characterize the shape of silhouette as the scope for branching, then the whole tree can be automatically built in the way of the shortest distance and fractal method,while imitating phototropism.
基于全局到局部的树木计算机建模方法,由用户设定树冠形状来确定枝条的生成范围,遵循植物的"向光性",采用最短距离和分形方法控制枝条的生成。
2.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stance analysis based on the 3D raster,and proposes an algorithm about the shortest distance.
对基于三维栅格的距离分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三维栅格的最短距离算法,并把该算法应用于非均质的三维缓冲体的生成。
3.
This solved the difficulties above greatly and made two more complicated problems: the shortest path problem and the shortest distance pro.
本文在此算法的基础上采用矩阵运算的方法,从而实现了完全应用程序求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所遇到的难点,使求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这两个较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容易求解。
6) the shortest distance
距离最短
补充资料:短距离跑
短距离指400米以下的距离。它的比赛项目包括60、100、200、400米跑,有些国家还举行100、220、440码跑的比赛。
快速短跑时,人体生理负荷很大,供能属于无氧代谢。练习短跑对内脏、神经和肌肉系统都有很大锻炼作用,对发展速度、力量、灵巧等素质有明显效果。短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项目,它在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发展概况 短跑历史悠久,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已有短跑比赛。19世纪,当近代田径运动逐渐形成的初期,短跑已是基本项目。1887年开始采用"蹲踞式"起跑,随后为使起跑的后蹬有得力的支点,有人在起跑线后挖起跑穴。1927年出现了使用方便的起跑器。1936年以后这种起跑器逐渐推广流行。"蹲踞式"起跑缩短了运动员达到最高跑速的时间,也丰富了短跑技术的内容。为了增大跑进时蹬地脚和地面的摩擦力,19世纪末开始有人使用钉鞋,以提高短跑成绩。
男子100米第1个正式世界纪录10″6,是美国运动员D.利平科特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预赛中创造的。历时50余年,至1968年提高到 9″9(电计时 9″95)。这个纪录是由美国运动员J.海因斯创造的。200米和400米的世界纪录分别为19″72和43″86,是意大利的P.门内阿(见彩图)和美国的L.埃文斯创造的。女子短跑国际比赛始于1928年第9届奥运会。当时100米成绩为12″2,目前世界纪录是1977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运动员M.格尔创造的10″88。
短跑是历届奥运会上竞争激烈的项目之一。半个世纪以来,除上述纪录保持者外,世界短跑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优秀短跑运动员,男子包括美国的J.欧文斯、B.莫罗、T.史密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A.哈里,古巴的S.莱昂纳德, 牙买加的 D.夸里以及苏联的В .巴尔佐夫。世界优秀女短跑运动员有美国的W.泰厄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R.施特歇尔、M.科赫和M.格尔等,她们在打破世界纪录和夺取奥运会冠军中都获得突出的成绩。
随着70年代世界田径水平全面提高,短跑成绩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尽管男子100米世界纪录自60年代末以来一直未能突破,但 100米接近10″的运动员逐年增多。短跑在历史上美国运动员实力最强,虽然最近3届奥运会的100米金牌被其他国家选手夺得,但美国短跑运动员在近几年世界男子100米前50名中仍占了最多的名次。女子优秀选手较多地集中在欧洲,尤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更为突出。
中国从1910年第 1届全运会起就有了短跑比赛,当时采用的是码制,1924年起改为米制,1930年以后,女子短跑才被列为全运会比赛项目。1933年刘长春创男子100米10″7的纪录,是30年代中国田径纪录中水平较高的一项,它经过25年之后才被打破。60年代中国短跑水平提高得较快,1965年陈家全创造了10″的男子 100米纪录,贺祖芬也创造了11″5的女子100米全国纪录。
技术和训练 短跑成绩的提高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就技术而言,短跑全程跑的时间取决于运动员途中跑的速度、起跑效果以及速度耐力。听枪声起跑反应快能使总成绩提高0.05″~0.10″。跑速的发挥靠加大步幅与提高频率两个因素,但它们要有相适应的关系。优秀短跑运动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必须掌握合理的专项技术。现代短跑技术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大,频率高,有力而又放松,蹬地猛,摆腿高,能充分利用摆臂力量,协调上下肢的用力。
短跑技术包括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
短跑的起跑采用蹲踞式,并使用起跑器。起跑器的安装取决于运动员的身高、肢体长度、速度力量等个人特点。起跑器支撑面的倾斜角度,前起跑器约为40°~50°,后起跑器为60°~75°,两起跑器中轴线之间宽距为15~18厘米。根据起跑器与起跑线以及两起跑器间距离的不同,有多种起跑方案。比较常用的是前起跑器距起跑线以及前、后起跑器之间距离均为 1.5个脚掌的长度。
听到"各就位"口令后,运动员做2~3次深呼吸,然后在起跑器前下蹲并用两手在起跑线后撑地,把有力脚蹬在前起跑器支撑面上,另一脚蹬后起跑器,后膝跪地,撑地的两手间隔稍宽于肩,肘伸直,肩微前探,头和背要放松(图1)。
听到 "预备" 口令后将臀部平稳地抬起稍高于肩,前腿膝角达90°左右,后腿膝角约为110°~130°,两臂自然伸直,身体重心稍前移,此时注意力集中听枪声。鸣枪后,两手迅速离地,同时两腿猛蹬起跑器。起跑是由瞬间伸展髋、膝、踝关节来完成的,快速有力地屈肘摆臂有助于加速起跑。后腿蹬离起跑器用力前摆大腿时,脚要贴近地面,可以加快第1步着地。前腿在完成第1步蹬地时几乎伸直,同侧髋伸展,与前倾的上体也几乎成一直线(见彩图)。在起跑后的加速跑中,积极加快两腿两臂动作的频率,上体逐渐抬起,步长逐渐有节奏地加大。短跑运动员在起跑13~15步(约20米)后达到自己最高跑速的92~95%时,步长趋于稳定,身体姿势不再改变,此时可认为起跑后加速跑已告结束(图2)。
途中跑的步伐是不断重复的周期性动作。在跑的一个周期中,后蹬是重要阶段。后蹬腿以强有力的动作伸直髋、膝和踝关节。摆动腿的大腿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能加强后蹬效果。蹬地腿离开地面后,小腿依惯性向大腿折叠,缩短摆动半径,加快前摆速度。当大腿摆至最高点时,另一腿即将蹬离地面转入腾空。接着摆动腿积极下压,用前脚掌做扒地动作。脚着地点在身体重心投影点前30厘米以上的地方。脚着地要有弹性,着地后膝踝关节弯屈缓冲,以减小此时支撑反作用力的制动阻力。途中跑时躯干保持微前倾,两眼平视,头正直,两臂屈肘配合步子节奏沿侧平面摆动。手不要紧张,手指屈握。摆臂屈肘的角度在摆至垂线时加大。摆臂动作直接影响整个身体的跑动技术,有力摆臂能加快两腿交换的速度,但要保持动作协调自然。途中跑的速度决定于步频和步长。只有使不积极参与工作的肌肉得到充分放松,才能发挥最高步频,获得大的步长。另外,保持跑的直线性和避免身体重心上下波动过大,对提高速度很重要。
在终点冲刺阶段,力求保持正常的动作。最后一步以胸领先向前急剧前倾上体,或者前倾加转体侧向终点带撞线。这个动作虽不能加快整个身体向前的运动,但可使躯干早越过终点线。终点冲刺时需要加强两臂摆动,不要仰头举臂,撞线后也不可立即停止跑动。(见彩图)
200米和400米跑,有半程以上是跑过弯道的。起跑器装在跑道靠外线处,这样可以跑几步直线再转入弯道(图3)。弯道跑的特点是根据跑速向左前方倾体。左脚着地时有些外转,而右脚内扣。右臂后摆时偏外,前摆时稍向内侧,摆动幅度稍大些。在200米跑时,全程都应保持高速度,因此动作的放松能力更为重要。优秀运动员沿弯道跑前100米的时间,一般比在直道跑100米的个人纪录差0.2″~0.3″。
400米跑的技术特点是运作强度小于100米跑,跑的节奏性强,摆臂较低,脚着地更为柔和,要掌握好各段跑速。一般是第2个100米跑得最快,第3、第4个100米速度略有降低。速度耐力好的400米运动员前200米比后200米快2″。跑400米时人体需氧量更大,运动员的呼吸要快而不深,频而不乱。
近年来,合成塑胶跑道越来越多。它的弹性强,对提高成绩有帮助。但要求跑的动作准确,脚以柔软的扒地动作积极着地,一切动作都要稳健不乱。跑塑胶跑道时,应避免过分着重后蹬跑,因两腿蹬摆用力不当常常招致肌肉受伤。跑时上体较直,做好摆动腿折叠快摆和大腿高抬的技术。
要提高短跑水平,主要是靠改进跑的技术和训练方法。如果说最初短跑运动员们展示的主要是力量型的跑法, 那么近20年就特别注意培养运动员自然而不紧张地进行途中跑的能力。目前世界优秀的100米跑运动员途中跑的最高跑速,男子可达每秒11.6~11.8米,女子已达每秒10~10.4米。从重要国际比赛中看到,绝对速度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步长增大,例如第22届奥运会100米跑男子运动员大多数跑45~48步,女子跑49~54步。男运动员平均步长可达2.2米以上。加大步长除了因为使用弹性大的塑胶跑道外,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加强了爆发性力量的训练,改进了蹬地摆腿技术,跑得更为放松、自然。人们普遍认为,提高步频比较困难。有人采用下坡跑、顺风跑、牵引跑等训练方法收到一定的效果。国内外专家认为未来世界短跑水平的提高,首先应该重视运动员的选材;在高水平的身体训练基础上掌握合理的短跑技术;为使训练更加科学化,须有完备的训练监督设施,包括科学的膳食营养和训练后恢复的保证手段等。此外,安排妥当、组织完善的竞赛也是提高短跑成绩的重要条件。
快速短跑时,人体生理负荷很大,供能属于无氧代谢。练习短跑对内脏、神经和肌肉系统都有很大锻炼作用,对发展速度、力量、灵巧等素质有明显效果。短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项目,它在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发展概况 短跑历史悠久,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已有短跑比赛。19世纪,当近代田径运动逐渐形成的初期,短跑已是基本项目。1887年开始采用"蹲踞式"起跑,随后为使起跑的后蹬有得力的支点,有人在起跑线后挖起跑穴。1927年出现了使用方便的起跑器。1936年以后这种起跑器逐渐推广流行。"蹲踞式"起跑缩短了运动员达到最高跑速的时间,也丰富了短跑技术的内容。为了增大跑进时蹬地脚和地面的摩擦力,19世纪末开始有人使用钉鞋,以提高短跑成绩。
男子100米第1个正式世界纪录10″6,是美国运动员D.利平科特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预赛中创造的。历时50余年,至1968年提高到 9″9(电计时 9″95)。这个纪录是由美国运动员J.海因斯创造的。200米和400米的世界纪录分别为19″72和43″86,是意大利的P.门内阿(见彩图)和美国的L.埃文斯创造的。女子短跑国际比赛始于1928年第9届奥运会。当时100米成绩为12″2,目前世界纪录是1977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运动员M.格尔创造的10″88。
短跑是历届奥运会上竞争激烈的项目之一。半个世纪以来,除上述纪录保持者外,世界短跑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优秀短跑运动员,男子包括美国的J.欧文斯、B.莫罗、T.史密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A.哈里,古巴的S.莱昂纳德, 牙买加的 D.夸里以及苏联的В .巴尔佐夫。世界优秀女短跑运动员有美国的W.泰厄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R.施特歇尔、M.科赫和M.格尔等,她们在打破世界纪录和夺取奥运会冠军中都获得突出的成绩。
随着70年代世界田径水平全面提高,短跑成绩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尽管男子100米世界纪录自60年代末以来一直未能突破,但 100米接近10″的运动员逐年增多。短跑在历史上美国运动员实力最强,虽然最近3届奥运会的100米金牌被其他国家选手夺得,但美国短跑运动员在近几年世界男子100米前50名中仍占了最多的名次。女子优秀选手较多地集中在欧洲,尤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更为突出。
中国从1910年第 1届全运会起就有了短跑比赛,当时采用的是码制,1924年起改为米制,1930年以后,女子短跑才被列为全运会比赛项目。1933年刘长春创男子100米10″7的纪录,是30年代中国田径纪录中水平较高的一项,它经过25年之后才被打破。60年代中国短跑水平提高得较快,1965年陈家全创造了10″的男子 100米纪录,贺祖芬也创造了11″5的女子100米全国纪录。
技术和训练 短跑成绩的提高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就技术而言,短跑全程跑的时间取决于运动员途中跑的速度、起跑效果以及速度耐力。听枪声起跑反应快能使总成绩提高0.05″~0.10″。跑速的发挥靠加大步幅与提高频率两个因素,但它们要有相适应的关系。优秀短跑运动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必须掌握合理的专项技术。现代短跑技术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大,频率高,有力而又放松,蹬地猛,摆腿高,能充分利用摆臂力量,协调上下肢的用力。
短跑技术包括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
短跑的起跑采用蹲踞式,并使用起跑器。起跑器的安装取决于运动员的身高、肢体长度、速度力量等个人特点。起跑器支撑面的倾斜角度,前起跑器约为40°~50°,后起跑器为60°~75°,两起跑器中轴线之间宽距为15~18厘米。根据起跑器与起跑线以及两起跑器间距离的不同,有多种起跑方案。比较常用的是前起跑器距起跑线以及前、后起跑器之间距离均为 1.5个脚掌的长度。
听到"各就位"口令后,运动员做2~3次深呼吸,然后在起跑器前下蹲并用两手在起跑线后撑地,把有力脚蹬在前起跑器支撑面上,另一脚蹬后起跑器,后膝跪地,撑地的两手间隔稍宽于肩,肘伸直,肩微前探,头和背要放松(图1)。
听到 "预备" 口令后将臀部平稳地抬起稍高于肩,前腿膝角达90°左右,后腿膝角约为110°~130°,两臂自然伸直,身体重心稍前移,此时注意力集中听枪声。鸣枪后,两手迅速离地,同时两腿猛蹬起跑器。起跑是由瞬间伸展髋、膝、踝关节来完成的,快速有力地屈肘摆臂有助于加速起跑。后腿蹬离起跑器用力前摆大腿时,脚要贴近地面,可以加快第1步着地。前腿在完成第1步蹬地时几乎伸直,同侧髋伸展,与前倾的上体也几乎成一直线(见彩图)。在起跑后的加速跑中,积极加快两腿两臂动作的频率,上体逐渐抬起,步长逐渐有节奏地加大。短跑运动员在起跑13~15步(约20米)后达到自己最高跑速的92~95%时,步长趋于稳定,身体姿势不再改变,此时可认为起跑后加速跑已告结束(图2)。
途中跑的步伐是不断重复的周期性动作。在跑的一个周期中,后蹬是重要阶段。后蹬腿以强有力的动作伸直髋、膝和踝关节。摆动腿的大腿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能加强后蹬效果。蹬地腿离开地面后,小腿依惯性向大腿折叠,缩短摆动半径,加快前摆速度。当大腿摆至最高点时,另一腿即将蹬离地面转入腾空。接着摆动腿积极下压,用前脚掌做扒地动作。脚着地点在身体重心投影点前30厘米以上的地方。脚着地要有弹性,着地后膝踝关节弯屈缓冲,以减小此时支撑反作用力的制动阻力。途中跑时躯干保持微前倾,两眼平视,头正直,两臂屈肘配合步子节奏沿侧平面摆动。手不要紧张,手指屈握。摆臂屈肘的角度在摆至垂线时加大。摆臂动作直接影响整个身体的跑动技术,有力摆臂能加快两腿交换的速度,但要保持动作协调自然。途中跑的速度决定于步频和步长。只有使不积极参与工作的肌肉得到充分放松,才能发挥最高步频,获得大的步长。另外,保持跑的直线性和避免身体重心上下波动过大,对提高速度很重要。
在终点冲刺阶段,力求保持正常的动作。最后一步以胸领先向前急剧前倾上体,或者前倾加转体侧向终点带撞线。这个动作虽不能加快整个身体向前的运动,但可使躯干早越过终点线。终点冲刺时需要加强两臂摆动,不要仰头举臂,撞线后也不可立即停止跑动。(见彩图)
200米和400米跑,有半程以上是跑过弯道的。起跑器装在跑道靠外线处,这样可以跑几步直线再转入弯道(图3)。弯道跑的特点是根据跑速向左前方倾体。左脚着地时有些外转,而右脚内扣。右臂后摆时偏外,前摆时稍向内侧,摆动幅度稍大些。在200米跑时,全程都应保持高速度,因此动作的放松能力更为重要。优秀运动员沿弯道跑前100米的时间,一般比在直道跑100米的个人纪录差0.2″~0.3″。
400米跑的技术特点是运作强度小于100米跑,跑的节奏性强,摆臂较低,脚着地更为柔和,要掌握好各段跑速。一般是第2个100米跑得最快,第3、第4个100米速度略有降低。速度耐力好的400米运动员前200米比后200米快2″。跑400米时人体需氧量更大,运动员的呼吸要快而不深,频而不乱。
近年来,合成塑胶跑道越来越多。它的弹性强,对提高成绩有帮助。但要求跑的动作准确,脚以柔软的扒地动作积极着地,一切动作都要稳健不乱。跑塑胶跑道时,应避免过分着重后蹬跑,因两腿蹬摆用力不当常常招致肌肉受伤。跑时上体较直,做好摆动腿折叠快摆和大腿高抬的技术。
要提高短跑水平,主要是靠改进跑的技术和训练方法。如果说最初短跑运动员们展示的主要是力量型的跑法, 那么近20年就特别注意培养运动员自然而不紧张地进行途中跑的能力。目前世界优秀的100米跑运动员途中跑的最高跑速,男子可达每秒11.6~11.8米,女子已达每秒10~10.4米。从重要国际比赛中看到,绝对速度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步长增大,例如第22届奥运会100米跑男子运动员大多数跑45~48步,女子跑49~54步。男运动员平均步长可达2.2米以上。加大步长除了因为使用弹性大的塑胶跑道外,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加强了爆发性力量的训练,改进了蹬地摆腿技术,跑得更为放松、自然。人们普遍认为,提高步频比较困难。有人采用下坡跑、顺风跑、牵引跑等训练方法收到一定的效果。国内外专家认为未来世界短跑水平的提高,首先应该重视运动员的选材;在高水平的身体训练基础上掌握合理的短跑技术;为使训练更加科学化,须有完备的训练监督设施,包括科学的膳食营养和训练后恢复的保证手段等。此外,安排妥当、组织完善的竞赛也是提高短跑成绩的重要条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