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rson,incendiary fire;incendiarism
纵火(林)
2) Arson
[英]['ɑ:sn] [美]['ɑrsṇ]
纵火
1.
In the last part, a computer assistant analysis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gas chromatographic data in samples of arson residues.
本学位论文由三部分构成:化学计量学方法在界面吸附与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平衡研究中的应用、压电传感器实时检测蛋白质、表面活性剂的吸附过程以及密度波效应研究、纵火案中物证分析数据的计算机辅助鉴定,具体内容如下:1)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在许多工业应用中起重要作用,如洗涤剂、三次采油、表面润湿、乳化剂、腐蚀与防腐、泡沫及其控制、分离过程、矿物浮选等。
3) set fire to; start fire
放火;纵火
4) forest fire
林火
1.
Analysis of forest fire decision-making model and establishment of expert system;
林火决策模型的分析及专家系统的建立
2.
Estimation of carbon release from shrubs,herbages and litters in Daxing an Mountains by forest fires in 1980-1999.;
1980—1999年大兴安岭灌木、草本和地被物林火碳释放估算
3.
Influences of forest fire on soil properties in Xishan area of Beijing;
北京西山地区林火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5) Forest fires
林火
1.
In forest fires monitoring many fields such as b.
目前用于我国森林火灾监测的主要是美国的NOAA系列气象卫星,此外,我国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和美国的EOS卫星也开始应用于林火监测。
2.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historical forest fires data (1980-1999)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calculates the centroids of annual fire points and annual fire scars, the coordinates of centroids are denoted in geographic coordinates.
研究表明,林火在时间方向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一定频率的火周期。
3.
,the occuring rul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rest fires in Tahe Forestry Bureau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article.
根据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30年(1974-2004年)的火灾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SPSS和STATISTICA等工具,对该林业局林火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6) longitudinal feed splicing
纵拚(林)
补充资料:国会纵火案
国会纵火案 Reichstag Fire 德国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藉以陷害德国共产党的阴谋事件。A.希特勒以此为契机建立起纳粹党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在1932年11月的德国选举后,希特勒出任政府总理,但纳粹党在选举中并未获得压倒多数,因而定于1933年3月5日举行新的选举。与此同时,P.J.戈培尔和H.戈林为陷害共产党和欺骗群众 ,制造舆论,策划了纵火阴谋。2月27日晚,冲锋队队员通过戈林官邸中的隧道进入国会,放火焚烧国会大厦。纵火当晚,戈林即下令逮捕德共党员和反法西斯人士,查禁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报刊,封闭德共办事处。次日,总统P.von兴登堡发布《保卫人民和国家》的紧急法规,取消了魏玛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保障人民的人身、新闻、集会 、结社、言论出版的自由。戈林发表公告,诬陷纵火事件是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信号,并将当时在纵火现场的荷兰共产党人M.范·德·卢贝作为纵火犯逮捕,纳粹党掀起迫害共产党和进步力量的高潮,先后逮捕德共议会党团主席E.托尔格勒和德共主席E.台尔曼,后又于3月9日逮捕正在德国的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委员G.季米特洛夫和保加利亚共产党人B.波波夫与W.塔内夫,并指控其为“范·德·卢贝纵火犯同伙”。1933年9月21日在莱比锡开庭审讯。季米特洛夫义正辞严地揭露纳粹分子的反动本质和血腥罪行。在世界无产阶级和反法西斯力量的声援下,莱比锡法庭被迫于1933年12月23日宣布季米特洛夫等4人无罪,但却无理判处范·德·卢贝死刑。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