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mpensated volume
音量补偿
2) audio taper
音量补偿器
3) compensated volume control
音量补偿调节
4) compensated volume control
音量补偿控制
5) tone-compensated volume control
音调补偿音量控制
6) bass compensation
低音补偿
补充资料:嗓音音量
与嗓音的音质一样,是由歌唱者的气息运用、声带振动、共鸣腔体调整三者协调配合高效率发声的结果。嗓音洪亮的歌剧演员可以使歌声穿越庞大的伴奏乐队和数千人的观众席,清晰地达到最后一排的观众耳中。
音量与气息的关系 "气为声之帅"。气息支持不足则音质虚浮,音量弱小,声乐中称之为"衷气不足"。气息使用过猛,喉部肌肉僵硬,也会使声门闭合不严,声带振动不正常,声音嘶哑,也能导致音量减弱。
音量与声带的关系 一般说来,唱低、中声区时声带用得较长、较宽、较厚(即重机能状态,发出"胸声");唱高声区时声带用得较短、较窄、较薄(即轻机能状态,用声带边缘振动,发出"头声")。声带较宽时振幅较大,音量也就较大,反之亦然。但是振幅又与频率成反比,频率越高,振动次数越多越快,振幅就变得越小,而振幅变小时音量也就要相应地变小,因之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唱到高音时,声音反而尖细而音量不如中、低声区大的原因。
音量与共鸣管的关系 美声唱法的歌唱者都能做到唱得越高,声音越洪亮,这并不是因为声带机能有何不同,而是由于共鸣管(主要是咽腔)的拉长和扩大体积,增加了声音的共鸣的缘故。所以,美声唱法的歌者,往往在唱高音时喉结不是向上升,而是稍向下降(或保持原状)。喉结下降后,咽管就得以拉长并扩大体积,增加共鸣。但也不是喉结降得越低越好。共鸣管的长短、粗细、体积要与音高(频率)作合理的配合,过长、过大或不足,都不能得到最佳共鸣,所以歌唱中对每一个音高、音量、音质、母音都要作极为细微的、几乎难以觉察的声带及共鸣管的调整,俗称"找位置"、"找共鸣焦点"。
音量不同于音强。音强是人耳所感觉到的强弱响度,有时与实际音量并不一致。听10个人唱歌,不见得就比听1个人唱时强10倍,或者同一个人用同一母音、同一音量唱同一音高,高泛音较多的声音就比高泛音少的声音听起来音强。
音量与气息的关系 "气为声之帅"。气息支持不足则音质虚浮,音量弱小,声乐中称之为"衷气不足"。气息使用过猛,喉部肌肉僵硬,也会使声门闭合不严,声带振动不正常,声音嘶哑,也能导致音量减弱。
音量与声带的关系 一般说来,唱低、中声区时声带用得较长、较宽、较厚(即重机能状态,发出"胸声");唱高声区时声带用得较短、较窄、较薄(即轻机能状态,用声带边缘振动,发出"头声")。声带较宽时振幅较大,音量也就较大,反之亦然。但是振幅又与频率成反比,频率越高,振动次数越多越快,振幅就变得越小,而振幅变小时音量也就要相应地变小,因之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唱到高音时,声音反而尖细而音量不如中、低声区大的原因。
音量与共鸣管的关系 美声唱法的歌唱者都能做到唱得越高,声音越洪亮,这并不是因为声带机能有何不同,而是由于共鸣管(主要是咽腔)的拉长和扩大体积,增加了声音的共鸣的缘故。所以,美声唱法的歌者,往往在唱高音时喉结不是向上升,而是稍向下降(或保持原状)。喉结下降后,咽管就得以拉长并扩大体积,增加共鸣。但也不是喉结降得越低越好。共鸣管的长短、粗细、体积要与音高(频率)作合理的配合,过长、过大或不足,都不能得到最佳共鸣,所以歌唱中对每一个音高、音量、音质、母音都要作极为细微的、几乎难以觉察的声带及共鸣管的调整,俗称"找位置"、"找共鸣焦点"。
音量不同于音强。音强是人耳所感觉到的强弱响度,有时与实际音量并不一致。听10个人唱歌,不见得就比听1个人唱时强10倍,或者同一个人用同一母音、同一音量唱同一音高,高泛音较多的声音就比高泛音少的声音听起来音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