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冶金烟气<冶>
1)  metallurgical gas
冶金烟气<冶>
2)  metallurgical fume
冶金烟尘
3)  smelting gas
冶炼烟气
1.
Application of Profibus-DP in acid-making system using smelting gas;
现场总线在冶炼烟气制酸系统中的应用实践
4)  smelting off-gas
冶炼烟气
1.
Reduction and recycle of acidic waste water from sulphuric acid plant based on nickel smelting off-gas;
镍冶炼烟气制酸的酸性废水减排及再利用
2.
Reduction and recycle of acidic wastewater from sulphuric acid system based on smelting off-gas
冶炼烟气制酸系统酸性废水减排及再利用
5)  metallurgical off-gas
冶炼烟气
1.
Application of piping network configuration technology for metallurgical off-gas;
冶炼烟气网络配置技术的应用
6)  off-gas
冶炼烟气
1.
Application of high-SO_2 conversion technology in a sulphuric acid project based on copper smelter off-gas;
高浓度SO_2转化技术在铜冶炼烟气制酸中的运用
2.
7 kt and sulphuric acid output from off-gas increased by 13.
7 kt,冶炼烟气制酸产量13 150 kt,同比增长13。
补充资料:冶金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从各种冶金炉排出的高温烟气往往带走炉子供热量的20~50%。冶金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是现代冶金工业用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换热器、蓄热室和余热锅炉。前两者是利用高温烟气加热煤气或助燃用的空气的一种装置,后者用于制取蒸汽。
  
  换热器 在换热器内,高温烟气和被预热的介质是同时流过的。按流动方式可以分为逆流式和顺流式两种。①逆流式换热器,烟气和被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可较充分地利用烟气余热,达到较高的预热温度,器壁需用耐热材料制成。②顺流式换热器,烟气和被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管壁温度较低,对器壁材质要求也相应降低。
  
  按材质不同,换热器可分为金属的和陶质的两类:①金属换热器,气密性好,体积较小。②陶质换热器,耐高温性能好,但体积庞大,气密性差,只能用于预热空气。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陶质换热器用得比较多,但近30年来,随着耐热合金材料的发展,金属换热器逐渐取代陶质换热器。
  
  按热交换特点不同,可分为辐射型和对流型:①辐射换热器:一般由两同心圆筒组成(图1),适用于烟气温度较高、烟尘较大的场合,故障少,寿命长。②对流换热器,有管状、针状(或片状)和板式等形式。针状换热器一般由耐热铸铁或铸钢管子元件组合而成,在管子内侧或外侧带有不同形状的肋片,以增大换热面积。近年来,冲击喷流换热原理应用到换热器上,发展出喷流式换热器,以强化对流给热系数,提高换热器回收余热的效率。
  
  
  蓄热室 在冶金工业的发展史上,蓄热室这个余热回收装置曾起过重要作用。在19世纪,西门子发明了蓄热室,提高了空气、煤气预热温度,才使平炉炼钢成为现实。今天它仍是各种高温冶金用炉不可缺少的设备。高炉用的热风炉也是一种蓄热室。
  
  蓄热室由耐火材料砌成的砖格子组成,不但可将空气预热到1000℃以上,而且还可以预热煤气。由于它的砖格被循环加热和冷却,所以必需至少有两个蓄热室用换向设备联系起来轮换工作,才能保证过程的连续进行。换向蓄热室的原理示意如图2。用耐火材料砖格子做成的换向蓄热室,体积庞大,投资高。随着耐热陶质材料的发展,旋转式的陶质蓄热室,也叫做"热轮",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旋转式蓄热室不需要换向设备就可提供稳定的高温预热空气。其原理如图3。  余热锅炉 利用炉子排出的烟气热量生产蒸汽的设备。这种锅炉与一般锅炉相比,热量较低,蒸汽产量随主炉的生产状况而波动。70年代以来,由于能源危机,余热锅炉受到重视。冶金炉安装余热锅炉,既要保持烟道严密,还应有足够的排烟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余热锅炉的作用。
  
  

参考书目
   I.G.C.Dryden, The Ef ficient Use of Energy,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Science &Technology Press,New York,197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