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星状孢子虫纲
1)  Stellatosporea
星状孢子虫纲
2)  Sporozoea
孢子虫纲
3)  staurospore
星状孢子
4)  Cnidosporidia
丝孢子虫亚纲
5)  Staurosporine
星状孢子素
1.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HL-60) cell induced by staurosporine and genistein were studied using HL-60 cells as model.
以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为模型,研究了星状孢子素和金雀异黄素对该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表明,HL-60细胞经2种药物分别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均呈下降趋势,细胞形态学变化明显,大部分细胞趋于成熟,硝基兰四氮唑(NRT)还原能力增强,NBT阳性细胞百分率均达80%以上,说明此2种药物对HL-60细胞有明显的诱导分化作用。
6)  Sipunculida
星虫纲
补充资料:粘孢子虫纲
      原生动物门粘体动物亚门的1纲,通称粘孢子虫。世界已知约1100种,中国发现约500种。除10种左右寄生于两栖类和爬虫类外,绝大多数寄生于鱼类。体小。在发育过程中产生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孢子(图1),孢子由壳瓣、极囊和孢原质组成。孢子虫的种类不同,壳瓣数2~7块不等,以2块壳瓣的孢子最常见,3块(三囊虫),4块(顾氏虫),5块(五囊虫)、6块(六囊虫)、7块(七囊虫)的种类比较少。壳瓣互相连接处称为缝线,缝线增厚或突起成脊状结构称为缝脊。孢子有缝脊的一面称为缝面,与缝面垂直的一面称为正面。孢子因种类不同,其壳瓣表面有各种条纹的如冠孢虫、两极虫、四极虫;有褶皱的如某些粘体虫、碘泡虫、单极虫;有向前后伸延成为线状结构的如新尾孢虫;有向后伸延成为尾突或针状结构的如尾孢虫、有向后伸延成为状结构的如冠孢虫、霍氏虫;有向两侧延伸成为角状或翼状结构的如角形虫。孢子里面含有极囊和孢质两部分。极囊数目因孢子虫的种类不同而有1~7个之分,其大小有相等或不等之别;其位置有的在孢子前方,有的在孢子两端。极囊里面,有作螺旋形盘卷的极丝在幼期孢子的孢质里,一般含有6个核,其中2个是构成极囊的,称为囊核,2个是构成壳瓣的,称为壳瓣核;其余2个核留在孢质里一直至孢子成熟,称为胚核。有些种类在孢质中还有一个嗜碘泡。
  
  粘孢子虫的生活史还不完全清楚。对整个生活周期中核的变化、感染方法以及有无中间寄主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争论。一般认为,成熟的孢子从病鱼体中落入水底或悬浮在水中,被别的鱼吞食,或因接触而粘附在鱼的体表或鳃上后,放出极丝,壳瓣打开,里面的孢原质成为变形虫状体,用伪足移动,经过肠粘膜进入微血管,然后随血液流到适宜寄生的部位定居并生长发育,这时的虫体称为滋养体,是粘孢子虫在寄主体中生活的主要形式。
  
  滋养体继续发育,胞核反复多次分裂,形成几个孢母体(sporonts)。孢母体继续生长发育,其胞核也进行几次分裂,形成6~18个子核,最后形成孢子。滋养体继续生长,形成的孢子数目也随之增多。在滋养体周围的寄主组织,因不断受刺激而发生退化和改变,产生一层膜将滋养体包围,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粘孢子虫孢囊。寄生在鱼的体表或鳃上的粘孢子虫,其孢囊最后可被成熟孢子挤破,孢子直接散落水中,重新侵入其他鱼体,开始重复它的生活史(图2)。寄生在鱼体内(如肠、肝、肾、胆、膀胱等)的粘孢子虫,可通过各器官的排泄管和分泌管输出体外;但寄生在软骨和神经系统内的粘孢子虫,只有在寄主死亡、尸体腐烂后,孢子才能落入水中。
  
  粘孢子虫可侵袭鱼的体内、外各种器官和组织,每一种粘孢子虫在寄主中有它的寄生部位。在淡水鱼类中,鳃、肠和胆囊是最常被侵袭的器官;海洋鱼类的胆囊和膀胱往往寄生1种或多种粘孢子虫。 当寄生虫集中寄生在鳃、鳍或皮肤时,所引起的变化是明显的,通常出现白色的小孢囊,肉眼可看到(图3)。
  
  
  粘孢子纲下分双壳目(Bivalvulida)和多壳目(Mul-tivalvulida)两目。
  
  粘孢子虫常引起鱼类发生种种严重的流行病。在北美、欧洲和日本流行着一种鲑鳟鱼类打转病,这是由脑粘体虫引起的。这种病的流行使鲑鳟鱼大量死亡。
  
  在中国各养鱼地区,也流行着种种粘孢子虫病,其中有与鲑鳟鱼打转病相类似的白鲢疯狂病,其病原体是鲢碘孢虫,它侵入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使病鱼体瘦,尾巴上翘,上下打转,不久即死亡。此病主要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以及江苏、湖北、湖南等省。饼形碘泡虫病危害草鱼,其病原体是饼型碘泡虫,常大量侵袭草鱼苗的内脏组织和鳃,主要是肠道,严重危害草鱼苗的生产。这种病在中国以广东最为严重。流行于广东和广西的"埋坎病",其主要病原体是野鲤碘泡虫。常出现在鲤、鲫鱼皮肤上的鲮单极虫,往往使全身布满白色点状或块状孢囊,严重影响鱼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死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