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苏布
1)  sumbul
苏布
2)  Kubusu
库布苏
1.
Study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dikes and gold orebodies in Kubusu gold deposit in east Junggar.;
东准噶尔库布苏金矿床岩脉与金矿成因关系的研究
3)  Surongzhabu
苏荣扎布
1.
Professor Surongzhabu 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Cardiopathy;
苏荣扎布教授治疗心脏病的经验
4)  Dabusu lake
大布苏湖
1.
The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luctuation of lake surface of the core in Holocene in Dabusu lake;
大布苏湖全新世沉积岩芯的粒度特征与湖面波动
2.
Characters of the Organic δ~(13)C and Paleoenvironment in the Section of Dabusu Lake;
大布苏湖沉积剖面有机碳同位素特征与古环境
3.
According to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δ18O and carbonate content of Dabusu Lake, the paleoclimatic evolution of this region since 15000 years has been reconstructed as follows:15400 - 14 000aB.
对大布苏湖沉积剖面碳酸盐含量和氧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湖区15000年以来经历了多期冷湿与暖干气候旋回,大约距今6700年左右,气候变干并进入稳定的温暖时期,湖水逐渐高度浓缩,形成了现今的盐碱湖。
5)  Myleran ['mailəræn]
布苏尔芬
6)  Busulphan [英][bju:'sʌlfən]  [美][bju'sʌlfən]
布苏尔芬
补充资料:苏布台乡
苏布台乡政府位于尼勒克县城西部45公里。该乡东与喀拉苏乡毗邻,南、北、西三均与伊宁县接壤。总面积34.35万亩,其中旱地2.4万亩、水地1.5万亩,地表有森林和裸露的岩石,水域共30余万亩。主要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汉、柯尔克孜、锡伯等民族。
  苏布台地区在清顺至元年(1644)前是一片荒漠,当年蒙古族厄鲁特部落的一部在此游牧。清乾隆二十年(1755),维吾尔人巴黑伊克木、黍孜初等率众从南疆来此种植大、小麦。蒙古人称其为塔然其,近代一些史料称此为回屯。1870-1880年之间,蒙古人卜瓦尔见苏布台草场被陆续开垦,就下令东迁,在尼勒克东部的草场定居放牧。哈萨克族是清同治十二所(1873)以后才来此游牧,至民国29年(1940)以后,才有少数汉、回、柯尔克孜族等来此定居。苏布台地区初定名"苏吐"(蒙古语),意为两面高山的水向中间凹地汇集。经过300多年的演变,各族人民通称苏吐为苏布台。清至民国初期,苏布台地区按民族部落组成百户、千户制,民国后期改为乡、保、村制。
  1949年全国解放后,苏布台为喀拉苏乡的一个村。1956年1月1日,苏布台村从喀拉苏乡析出,建立苏布台乡,下辖3村。1956-1958年,苏布台共成立了5个合作社,即阿亚提合作社(驻小苏布台)、江阿努尔合作社(驻陶苏布台);巴黑提合作社(驻博尔松)、布尔勒克合作社(驻勒得勒)、江阿努尔合作社(驻博尔博松)。1958年10月,成立东风人民公社,设立喀拉苏、苏布台、麻扎、加伦果勒4个管理区。最初公社管委会驻麻扎,1959年迁苏布台。1963年喀拉苏地区从东风公社析出,成立卫星人民公社;东风公社驻苏布台,下设8个生产大队(即麻扎4个大队和苏布台4上大队)。1966年初麻扎划归伊宁县东风公社。1981年东风公社改名为苏布台公社,全社扩大为7个农牧业大队、12个小队、97个牧点。1984年11月体制改革时又改苏布台人民公社为苏布台乡,下辖6村,苏布台村、克其克苏布台村、陶苏布台村、塔勒得勒村、博尔博松村、苏拉恰村。
喀拉苏乡
  喀拉苏乡政府位于县城西部30公里,东与加哈乌拉斯台乡接壤,南至喀什河,西与苏布台乡相连,北与伊宁县毗邻,总面积86.28万亩,其中农田5万亩(农田中有水田3万亩、旱田2万亩)、草场、土地、有岩石裸露,水域面积81.28万亩。主要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汉、锡伯、回等民族。
  喀拉苏系哈萨克语,意为冬天不结冰的水。本乡哈萨克族为克扎依部落的后裔。18世纪末,维吾尔、锡伯族人来此定居,从事种植业、畜牧业生产。俄罗斯族于20初迁居喀拉苏,全盛时达50户。汉族是1930年后迁入喀拉苏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喀拉苏是尼勒克县的六区一乡。1958年,喀拉苏地区成立两个合作社。卫星合作社驻大喀拉苏,辖大小喀拉苏、吐普辛、加林果勒、加尔托干等地区;东风合作社驻麻。1959年又将2个合作社并为东风人民公社,驻苏布台。
  1963年喀拉苏从东风公社析出成立卫星人民公社,驻喀拉苏。1981年将卫星人民公社改为喀拉苏人民公社。1984年11月改置为喀拉苏乡,下辖喀拉苏、塔克尔买里、克其克喀拉苏、阔孜巴斯、加林果勒、加尔托干、乔拉克布拉克、吐普辛、喀拉巴斯淘村。
  喀拉苏河北岸,繁生着大量的小叶白蜡。它是地质第三纪带阔叶残遗阔叶老。在国内,成片的小叶白蜡仅在于喀什河流域,总分布面积1万亩。喀拉苏河段内的塔克买里小叶白蜡、索尔布拉克小叶白蜡次生林,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叶白蜡自然保护区之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