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oustic monitoring
声监控(监听)
2) listening sonar
监听声纳
3) acoustic monitoring
声监听
4) monitoring
[英]['mɔnitə] [美]['mɑnətɚ]
监测,监控,监听
5) listening post
水声监听站
补充资料:固体声隔声
使用隔声材料或隔振装置,隔离或减弱建筑结构或管道系统噪声的措施。在固体物质中,声波传播的阻尼较小,固体声在建筑结构和管道中可传播很远。因此,必须在产生固体声的噪声源(或振源)附近采取措施,才能有效地隔离或减弱固体声。固体声噪声源有楼板的撞击声和建筑设备振动产生的声音。固体声的隔声措施分述如下。
楼板隔声 人在建筑物中活动产生的固体声,主要是由撞击楼板引起的。楼板固体声的隔声措施有:
①建立浮筑地面。在地面板与承重楼板之间配置弹性垫层材料,如矿渣棉、玻璃棉毡和锯末等材料,使振源与承重楼板隔离开,从而降低固体声。这类构造适用于一般住宅、公寓和中小学校建筑,其典型构造见图1。
②设置弹簧吊顶。在承重楼板下用金属弹簧或橡胶制品悬挂吊顶板,使地面板与吊顶板隔离,其构造见图2。这种方法造价高,施工较复杂,只适用于录音室(棚)、播音室和音乐厅等对隔声要求高的建筑。
③铺设弹性地面层。在楼板表面粘贴沥青地面或铺设各种地毯,是隔绝楼板撞击声的简便有效措施,同时也符合机械化施工的要求,是今后解决楼板撞击声的方向。尼龙和羊毛短纤维粘结地毯价格低廉,隔声效果良好,一般可降低噪声30~50分贝。
建筑设备隔声 建筑设备中的通风机、冷冻机、水泵、电梯的变速电机和直流发电机等也是建筑中的固体声源,应采取相应的隔声措施(见建筑设备隔振)。
管道隔声 设置在房间内的设备管道是传递固体声的桥梁。其隔声措施可根据管内介质的类别、温度和压力,在管道相连处局部配置橡胶或不锈钢波形软管,软管长度以10倍管径为宜,并尽可能配置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这时软管长度在两个方向上各为5倍管径。图3为单向上配置750毫米长软管与双向各配置300毫米长软管隔声效果的对比。实践表明,双向配置的比单向配置的平均隔声量可提高1~1.5分贝。为提高管道隔声的效果,除中间局部设置软管外,在管道同屋顶和墙的固定处也用软连接。图4为JZ-610冷冻机的管道吊置在楼板上时,有、无隔离措施对楼上房间内噪声级的影响。由图可见,管道与吊架间衬垫泡沫塑料和刚性连结相比较,楼上噪声级平均下降6分贝。 建筑中的给水排水管道和暖气管道在穿过墙体和楼板时,用刚性连接也会传播固体声。隔声的方法是预埋套管并在管道和套管间填入沥青、麻丝类的隔振材料。卫生设备在与地面和墙面搭接处,可用油毡或橡胶条隔离,以减弱噪声。
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编:《建筑围护结构隔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0。
楼板隔声 人在建筑物中活动产生的固体声,主要是由撞击楼板引起的。楼板固体声的隔声措施有:
①建立浮筑地面。在地面板与承重楼板之间配置弹性垫层材料,如矿渣棉、玻璃棉毡和锯末等材料,使振源与承重楼板隔离开,从而降低固体声。这类构造适用于一般住宅、公寓和中小学校建筑,其典型构造见图1。
②设置弹簧吊顶。在承重楼板下用金属弹簧或橡胶制品悬挂吊顶板,使地面板与吊顶板隔离,其构造见图2。这种方法造价高,施工较复杂,只适用于录音室(棚)、播音室和音乐厅等对隔声要求高的建筑。
③铺设弹性地面层。在楼板表面粘贴沥青地面或铺设各种地毯,是隔绝楼板撞击声的简便有效措施,同时也符合机械化施工的要求,是今后解决楼板撞击声的方向。尼龙和羊毛短纤维粘结地毯价格低廉,隔声效果良好,一般可降低噪声30~50分贝。
建筑设备隔声 建筑设备中的通风机、冷冻机、水泵、电梯的变速电机和直流发电机等也是建筑中的固体声源,应采取相应的隔声措施(见建筑设备隔振)。
管道隔声 设置在房间内的设备管道是传递固体声的桥梁。其隔声措施可根据管内介质的类别、温度和压力,在管道相连处局部配置橡胶或不锈钢波形软管,软管长度以10倍管径为宜,并尽可能配置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这时软管长度在两个方向上各为5倍管径。图3为单向上配置750毫米长软管与双向各配置300毫米长软管隔声效果的对比。实践表明,双向配置的比单向配置的平均隔声量可提高1~1.5分贝。为提高管道隔声的效果,除中间局部设置软管外,在管道同屋顶和墙的固定处也用软连接。图4为JZ-610冷冻机的管道吊置在楼板上时,有、无隔离措施对楼上房间内噪声级的影响。由图可见,管道与吊架间衬垫泡沫塑料和刚性连结相比较,楼上噪声级平均下降6分贝。 建筑中的给水排水管道和暖气管道在穿过墙体和楼板时,用刚性连接也会传播固体声。隔声的方法是预埋套管并在管道和套管间填入沥青、麻丝类的隔振材料。卫生设备在与地面和墙面搭接处,可用油毡或橡胶条隔离,以减弱噪声。
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编:《建筑围护结构隔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