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容易吸收湿气的
1)  deliquescent [英][,deli'kwesənt]  [美][,dɛlə'kwɛsṇt]
容易吸收湿气的
2)  absorbable adj.
可被吸收的;容易被吸收的
3)  moisture absorption
湿气吸收;水分吸收;吸湿
4)  hydroscopic [英][,haidrəs'kɔpik]  [美][,haɪdrəs'kɑpɪk]
吸湿的,收湿的
5)  absorbable [英][əb'sɔ:bəbl]  [美][əb'sɔrbəbḷ]
可吸收的,易吸收的
6)  clean-up(of gas)
(气体的)吸收
补充资料:脚湿气
jiaoshiqi
脚湿气
tinea pedis


   发生于足趾或足底部的癣菌感染性皮肤病。因足丫糜烂流滋水并有特殊的气味,故名脚湿气,又称“臭田螺”。是发病率较高的传染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足癣。可自体传染,引起手癣、甲癣、体癣、股癣,还可传染给其他人,造成全家患病或集体患病。在炎热的夏季,常发生继发性感染,如红丝疔、流火、淋巴结炎等,发生自体过敏则引起癣菌疹,若不彻底治疗,可终身不愈。即使治愈,如不预防,仍可复发。其特征为水疱,糜烂,角化过度,脱屑等皮损往往同时存在,但多以其中一二种损害为主。发病常先在足部一侧,以后蔓延到双侧。治疗以清热利湿杀虫为原则。
 有关脚湿气的论述首见于明代《外科启玄》。明代《外科正宗》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
 脚湿气由湿热下注而成; 或久居湿地、 水中工作,感染湿毒所致。其中多数由公用浴盆、浴巾、拖鞋、水池洗足等相互传染而得,穿胶鞋、球鞋、塑料鞋者,因湿邪侵袭更易发生。中国江淮流域以南,气候温暖潮湿,在黄梅季节,湿浊流溢,可使多数成年人患病。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部分病人湿邪内盛,更易发生本病。
 脚湿气的临床可分四型:①水疱型。初起为皮下小水疱,疱壁较厚,多见于趾缝、趾侧,偶见于足侧或足底,疏散分布,四周无红晕,自觉瘙痒,数日后水疱吸收而隐没,叠起白皮;如感染毒邪,水疱变成有红晕的脓疱,有疼痛和灼热感。另一种初起也是水疱,但以后发展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环形褐色斑片,皮肤渐变肥厚,皮纹增深,冬季产生皲裂。②糜烂型。多在第三及第四趾缝间潮湿、糜烂,上覆白皮,出水较多,把表皮撕去后,基底呈鲜红色。足部多汗或常穿胶鞋者,其他趾间也可发生。伴有剧烈瘙痒,患者多搓至皮烂疼痛、渗出血水方止,伴有特殊臭味。③鳞屑型。最为多见,鳞屑呈点状、鱼鳞状、环状或片状,不断发生,不断脱落,把鳞屑剥去后,其下皮肤正常或微红。 趾缝、趾侧、 足底、足侧、足跟均可累及。重者整个足底均有大小片脱落,日久角化过度、干燥、皲裂,引起疼痛。在夏季也可产生散发或成群的水疱,有不同程度瘙痒感。④湿疹型。因局部长期受到刺激,即使糜烂型愈后,局部皮肤仍变厚,日久不愈,形成慢性湿疹,相当难治。
 脚湿气一般不需内治而以外治为主。如有足丫化脓,肿连足背者,宜清热利湿,用萆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外治:①鳞屑型和水疱型,均用一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每日两次;脱屑干燥或有皲裂者,外涂雄黄膏,每日两次;有脓疱者,外搽青黛膏,每日两次。②糜烂型和湿疹型外涂雄黄膏或皮脂膏。
 预防须注意:①经常保持足部的清洁干燥;②夏季尽可能不穿胶鞋,穿布鞋或皮凉鞋;③每晚洗足后,扑一些痱子粉或枯矾粉;④脚盆、脚布、拖鞋等用具应分开使用;⑤患者穿过的鞋袜,最好用开水烫过或在阳光下曝晒。
                 马绍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