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eliographic latitude
日面纬度
2) heliocentric latitude
日心纬度
3) Latitude profile
纬度剖面
4) selenographic latitude
月面纬度
5) authalic latitude
等面积纬度
1.
The Expansions of rectifying latitude,conformal latitude and authalic latitude in mathematical cartography is researched in the paper.
对数学制图学中经常遇到的等距离纬度、等量纬度和等面积纬度展开式进行新的研究。
6) insolation of low latitudes
低纬度日照量
补充资料:黑子的日面分布
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东西分布的不对称性和纬度分布的不均匀性。
东西分布不对称性 黑子在日面东半边和西半边的分布是不一样的。1907年,英国天文学家蒙德首先发现这一现象,其表现如下:任何时候看到的日面东半边黑子比西半边的多;在东边形成的黑子比西边的多,而且从日面东边缘转出来的黑子比在西边缘消失的多。这种不对称性可能是由于太阳自转引起的,即东半边的黑子因太阳自转愈来愈看得清楚,所以东半边的黑子比西半边的容易发现;其次是由于黑子轴和太阳半径可能有一个向西的倾角,一个黑子在东半边能看到,在西半边就不一定能看到;再次就是黑子群本身的不对称性,"前导黑子"通常比"后随黑子"更密集,而且容易看见。
虽然每天的黑子面积与黑子数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是一年的黑子面积的平均值A和年平均黑子相对数R的对应关系为A=16.7R。因此,黑子群的面积分布具有东西不对称性。
1972年,巴奇根据统计资料指出,按照不同发展阶段分类(即按苏黎世分类法分类)的黑子群也有东西不对称性,即A、B、C、E、F和G型的黑子群的数目,在西边比东边多,而D、H和J型则相反。
纬度分布 1858年卡林顿对太阳黑子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发现黑子的平均日面纬度分布随黑子周期位相有规律性的变化。1894年斯玻勒对大量的黑子观测资料作了统计,进一步证实黑子在日面纬度上的分布有如下规律:几乎所有的黑子都分布在日面纬度±45°的范围内,不过在赤道两旁±8°的范围内则很少出现;绝大多数黑子都出现在赤道两旁且平行于赤道的幅宽为15°~20°的区域。在每个黑子周期开始时,黑子一般都出现在纬度±30°附近;在黑子周期中黑子数极大的年份,黑子则出现在纬度约±15°处;而在黑子周期结束时,在赤道附近的黑子又都消失;在前一个周期的黑子尚未完全消失时,后一个周期的黑子便又开始在纬度±30°附近出现。因此,黑子在日面纬度的分布规律常称为斯玻勒定律。
以黑子群的平均日面纬度为纵坐标,以时间(年份)为横坐标,绘出的黑子群在日面纬度上的分布图,形状象一群蝴蝶,故又称蝴蝶图。从蝴蝶图可看出太阳黑子活动有一个平均约11年的周期变化规律。另外还可看出,在日面南半边和北半边出现的黑子群数目并不相同,南半边往往比北半边多。
1973年科佩基对格林威治天文台1874~1953年的太阳黑子照相资料进行了统计,绘成图表,发现平均面积大于 500(以可见太阳半球面积的百万分之一为单位)的大黑子群日面纬度分布也呈现为蝴蝶图。
东西分布不对称性 黑子在日面东半边和西半边的分布是不一样的。1907年,英国天文学家蒙德首先发现这一现象,其表现如下:任何时候看到的日面东半边黑子比西半边的多;在东边形成的黑子比西边的多,而且从日面东边缘转出来的黑子比在西边缘消失的多。这种不对称性可能是由于太阳自转引起的,即东半边的黑子因太阳自转愈来愈看得清楚,所以东半边的黑子比西半边的容易发现;其次是由于黑子轴和太阳半径可能有一个向西的倾角,一个黑子在东半边能看到,在西半边就不一定能看到;再次就是黑子群本身的不对称性,"前导黑子"通常比"后随黑子"更密集,而且容易看见。
虽然每天的黑子面积与黑子数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是一年的黑子面积的平均值A和年平均黑子相对数R的对应关系为A=16.7R。因此,黑子群的面积分布具有东西不对称性。
1972年,巴奇根据统计资料指出,按照不同发展阶段分类(即按苏黎世分类法分类)的黑子群也有东西不对称性,即A、B、C、E、F和G型的黑子群的数目,在西边比东边多,而D、H和J型则相反。
纬度分布 1858年卡林顿对太阳黑子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发现黑子的平均日面纬度分布随黑子周期位相有规律性的变化。1894年斯玻勒对大量的黑子观测资料作了统计,进一步证实黑子在日面纬度上的分布有如下规律:几乎所有的黑子都分布在日面纬度±45°的范围内,不过在赤道两旁±8°的范围内则很少出现;绝大多数黑子都出现在赤道两旁且平行于赤道的幅宽为15°~20°的区域。在每个黑子周期开始时,黑子一般都出现在纬度±30°附近;在黑子周期中黑子数极大的年份,黑子则出现在纬度约±15°处;而在黑子周期结束时,在赤道附近的黑子又都消失;在前一个周期的黑子尚未完全消失时,后一个周期的黑子便又开始在纬度±30°附近出现。因此,黑子在日面纬度的分布规律常称为斯玻勒定律。
以黑子群的平均日面纬度为纵坐标,以时间(年份)为横坐标,绘出的黑子群在日面纬度上的分布图,形状象一群蝴蝶,故又称蝴蝶图。从蝴蝶图可看出太阳黑子活动有一个平均约11年的周期变化规律。另外还可看出,在日面南半边和北半边出现的黑子群数目并不相同,南半边往往比北半边多。
1973年科佩基对格林威治天文台1874~1953年的太阳黑子照相资料进行了统计,绘成图表,发现平均面积大于 500(以可见太阳半球面积的百万分之一为单位)的大黑子群日面纬度分布也呈现为蝴蝶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