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rtificial; man-made,synthetical,factis ,factice,man-made
人造的
2) man-made order
人造的秩序
1.
While the trend for all in the dualism should be a transition from the man-made order to the spontaneous on.
通过把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二元论"作为理论基础和整体分析的框架,认为当前我国村民自治应体现为自发性演进与强制性变迁两种村治模式交互运用,而总的趋势则是由"人造的秩序"向"自生自发的秩序"过渡,即由国家权力支持的外在强制型转变为村庄自主内生的秩序。
3) artificial
人造
4) Wood-based panel
人造板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questions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of wood-based panel machinery in China;
我国人造板机械发展现状及走势分析
2.
Research about the amonium-vacuum method on the control of fomaldehyde emission from wood-based panel;
人造板氨气真空法降醛处理的理论与技术
3.
Study on surface performance of wood-based panel for furniture;
家具用人造板表面性能初探
5) wood-based panels
人造板
1.
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ization for wood-based panels in China and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阐述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发达国家标准化的新动向,介绍了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及全国人造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回顾了我国人造板标准化发展进程的成绩,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强化科研带动标准、加强使用性能标准、突出公共利益标准、重视基础方法标准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建议。
2.
It analyzes the change in world's production and trade of wood-based panels separately from changes in the volume, structure an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which is based on FAOSTAT statistical data of wood-based panels from 1961 to 2004.
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STAT)1961—2004年的人造板统计数据,分别从总量变动、结构变动和区域分布变动三个方面对世界人造板生产和贸易的变动状况进行分析,找出世界人造板生产和贸易格局变化的新特征,为中国人造板企业制定国际竞争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3.
Affects of new ideas for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wood-based panels were reviewed, and its future was also looked forward.
回顾了创新在人造板诞生及其发展中的作用,展望了未来。
6) imitative suede cloth
人造麂皮
1.
The Dianix disperse dyes series were applied to dye imitative suede cloth, the exhaustion rate curves of traditional dyeing process and infrared dyeing process were compared.
以Dianix系列分散染料对PA/PU人造麂皮进行染色,比较了其常规染色工艺和红外染色工艺上染速率曲线,并研究了红外染色温度、时间、升温速率对染色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红外染色工艺为:50℃入染,以2℃/分钟升温到120℃,保温50分钟。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人造地球卫星"1号工程
苏联在1957年10月 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工程内容和发射经过 "人造地球卫星" 1号工程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研制运载火箭;②建设发射场;③研制卫星本体和卫星携带的科学探测仪器;④建立地面观测网。
1956年末,苏联负责洲际导弹研制的С.П.科罗廖夫获悉美国在 9月曾进行运载火箭的试验并有可能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发射卫星,遂于1957年初向苏联政府建议推迟原计划在1957~1958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发射的卫星计划,改为先发射2颗简易卫星,即ПС-1和ПС-2,卫星只携带最简单的仪器。苏联政府批准了这个建议并组成了领导卫星发射的专门委员会。发射卫星用的运载火箭是用P-7(SS-6)洲际导弹改装的。经过改装的P-7定名为"卫星"号运载火箭(图1 )。它由中央芯级和4个助推级捆绑而成,共用20台主发动机和12台游动发动机。火箭全长29.167米,最大宽度10.3米,起飞重量267吨,起飞推力3900千牛(398吨力),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
发射场选在咸海附近的拜科努尔发射场,进行了相应的改建。苏联科学院确定卫星的科学探测项目,并组织研制各种探测仪器。卫星的主要探测项目包括测量200~500公里高度的大气密度、压力、磁场、紫外线和X射线等数据。卫星还携带试验动物,用以考察动物对空间环境的适应能力。
卫星结构和运行轨道 "人造地球卫星" 1号主要由壳体、卫星设备和天线组成。卫星呈球形,外径0.58米,重83.6公斤。壳体由两个铝合金半球壳对接而成,借助橡胶件保持气密,内部充有0.12兆帕(1.3大气压)的干燥氮气。下半壳表面是热控制系统的辐射表面;上半壳外面加有隔热层。壳体内安装电池组、无线电发射机、热控制系统组件、转接元件、温度和压力传感器等。电池组由 3个银锌电池构成。在电池组中央的矩形槽内安置两台交替工作的无线电发射机,工作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4根鞭状天线重8.4公斤,长2.4~2.9米(图2)。
卫星的初始轨道参数是:近地点215公里,远地点947公里;轨道倾角65°;运行周期96.2分。卫星共运行92天,绕地球飞行约1400圈。"人造地球卫星"1号于1958年1月4日再入大气层烧毁。(见彩图)
工程内容和发射经过 "人造地球卫星" 1号工程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研制运载火箭;②建设发射场;③研制卫星本体和卫星携带的科学探测仪器;④建立地面观测网。
1956年末,苏联负责洲际导弹研制的С.П.科罗廖夫获悉美国在 9月曾进行运载火箭的试验并有可能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发射卫星,遂于1957年初向苏联政府建议推迟原计划在1957~1958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发射的卫星计划,改为先发射2颗简易卫星,即ПС-1和ПС-2,卫星只携带最简单的仪器。苏联政府批准了这个建议并组成了领导卫星发射的专门委员会。发射卫星用的运载火箭是用P-7(SS-6)洲际导弹改装的。经过改装的P-7定名为"卫星"号运载火箭(图1 )。它由中央芯级和4个助推级捆绑而成,共用20台主发动机和12台游动发动机。火箭全长29.167米,最大宽度10.3米,起飞重量267吨,起飞推力3900千牛(398吨力),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
发射场选在咸海附近的拜科努尔发射场,进行了相应的改建。苏联科学院确定卫星的科学探测项目,并组织研制各种探测仪器。卫星的主要探测项目包括测量200~500公里高度的大气密度、压力、磁场、紫外线和X射线等数据。卫星还携带试验动物,用以考察动物对空间环境的适应能力。
卫星结构和运行轨道 "人造地球卫星" 1号主要由壳体、卫星设备和天线组成。卫星呈球形,外径0.58米,重83.6公斤。壳体由两个铝合金半球壳对接而成,借助橡胶件保持气密,内部充有0.12兆帕(1.3大气压)的干燥氮气。下半壳表面是热控制系统的辐射表面;上半壳外面加有隔热层。壳体内安装电池组、无线电发射机、热控制系统组件、转接元件、温度和压力传感器等。电池组由 3个银锌电池构成。在电池组中央的矩形槽内安置两台交替工作的无线电发射机,工作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4根鞭状天线重8.4公斤,长2.4~2.9米(图2)。
卫星的初始轨道参数是:近地点215公里,远地点947公里;轨道倾角65°;运行周期96.2分。卫星共运行92天,绕地球飞行约1400圈。"人造地球卫星"1号于1958年1月4日再入大气层烧毁。(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