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roup fatness
群体肥满度
2) body relative fatness
躯体肥满度
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 fatness and body relative fatness of the two sexes all had no apparent changes but the liver coefficient descented apparently.
结果表明 ,冬眠前后两性的肥满度及躯体肥满度变化均不显著 ,但两性的肝系数均显著下降 ;脂肪体系数和生殖腺系数的变化均表现两性差异。
4) Relative fatness
肥满度
1.
Relation between relative fatness of Rattus niviventer and climatic factors;
社鼠肥满度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2.
The relative fatness of 450 Rattus flavipectus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empirical formula K=100W/L3.
采用K=100 W/L3作为肥满度指标,对贵州省三都县1997~1999年捕获的405只黄胸鼠肥满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胸鼠平均肥满度为3。
3.
The comparison on relative fatness of Anourosorex squamipes between in autumn and winter was studied from September in 2003 to February in 2004.
对野外捕获的463号微尾鼩标本进行秋季和冬季肥满度比较。
5) Fatness
[英]['fætnis] [美]['fætnɪs]
肥满度
1.
The reproducitive cycle, fatness, gonad development, breeding season of M.
应用组织学方法对浙南池塘养殖的文蛤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和肥满度进行了周年变化的研究。
6) condition factor
肥满度
1.
Addressed rates,condition factors,hepatosomatic index and approximate compositions of muscles in emperor snapper (Lutjanus sebae),red snapper (L.erythopterus) and silver snapper (L.argentimaculatus);
3种笛鲷的含肉率、肥满度、比肝重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
2.
The authors reported the changes in shell length,shell width,soft tissue weight,dry matter,condition factor,protein content and fat content in the clam Moere iridescens from May to September in Zhejiang inshore.
通过对浙江沿海4个海区彩虹明樱蛤的壳长、壳宽、软体质量、鲜出肉率、肥满度、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等在一年生长最快的季节(5—9月)变化趋势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壳长与壳宽、壳长与软体质量均呈线性正相关,慈溪的彩虹明樱蛤的鲜出肉率、肥满度、蛋白质含量都是最高的。
3.
This paper deals with growth characteristics with relation among basic growing indexes and condition factor of the mudskipper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at age of 2 years old,collected from fish farms located in Wenling of Zhejiang Province.
本文研究了浙江温岭池塘养殖的2龄大弹涂鱼的生长特性、各基本生长指标间的关系以及肥满度等。
补充资料:内群体与外群体
依照人们的归属感对社会群体所作的一种划分。内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内群体又称我们群体,简称我群。外群体是相对于内群体而言的,泛指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群体。外群体又称他们群体,简称他群。
内群体与外群体这一对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W.G.萨姆纳在《民俗论》(1906)一书里提出来的。作者试图用这对概念描述一个人的群体归属、群众意识以及群众对于个人的影响。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明确地区分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不仅内化在群体成员的心里,而且有时通过外在的形式加以突出和强调,如一个群体有自己的名称、符号标志,或特殊的服饰、礼仪或习俗等等。社会学文献使用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时,主要用来说明个人对于内群体的肯定和忠诚、对于外群体的排斥和疏远的态度。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性质和范围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原始社会里,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数目极为有限,性质单纯。一个人所在的家庭、氏族或部落属于内群体,其他的氏族或部落则属于外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一个人参与的内群体的数量随之增多,性质不完全局限于血缘的联系或地域的联系,而是逐步扩展到工作、社交、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业缘、社交、文体等多种类型的内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人的加入或退出,外群体和内群体不时发生相互转换的现象。
内群体与外群体这一对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W.G.萨姆纳在《民俗论》(1906)一书里提出来的。作者试图用这对概念描述一个人的群体归属、群众意识以及群众对于个人的影响。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明确地区分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不仅内化在群体成员的心里,而且有时通过外在的形式加以突出和强调,如一个群体有自己的名称、符号标志,或特殊的服饰、礼仪或习俗等等。社会学文献使用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时,主要用来说明个人对于内群体的肯定和忠诚、对于外群体的排斥和疏远的态度。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性质和范围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原始社会里,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数目极为有限,性质单纯。一个人所在的家庭、氏族或部落属于内群体,其他的氏族或部落则属于外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一个人参与的内群体的数量随之增多,性质不完全局限于血缘的联系或地域的联系,而是逐步扩展到工作、社交、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业缘、社交、文体等多种类型的内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人的加入或退出,外群体和内群体不时发生相互转换的现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