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
|
1) leadover groove
盘中纹
2) central cracked circular disk(CCCD)
中心裂纹圆盘
3) X ray diffraction method
中国皱纹盘鲍
1.
The mineral components of Haliotis discus hannai shell in their different development periods were analyzed by X ray diffraction method.
利用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方法 ,对不同生长阶段的中国皱纹盘鲍壳体矿物组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中国皱纹盘鲍壳体矿物成分包括文石、方解石、白云石 3种 ,文石属于主要成分 ,另两者属于次要组分 ;从皱纹盘鲍生长的幼体到成体 ,壳体的矿物组成中文石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 ,方解石的比例逐渐增加 ,而白云石含量基本保持恒
4) center-cracked Brazilian disc
中心直裂纹巴西圆盘
1.
The center-cracked Brazilian disc specimens can be used to measure dynamic fracture toughness under pure mode I, pure mode Ⅱ, or mixed-mode loadings for brittle materials.
中心直裂纹巴西圆盘试样可以用于脆性材料在纯Ⅰ型、纯Ⅱ型以及Ⅰ-Ⅱ复合型载荷下的动态断裂韧度的测试。
5) spiral lead-in and spiral throw-out
盘首纹和盘尾纹
6) disk type screwthread
盘形螺纹
补充资料:“张成造”剔犀云纹盘
张成以制造剔红器最得名,负誉海内外,但剔犀器却稀见无多。从此件具款的剔犀圆盘可知张成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极,此盘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例。 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露出朱漆四道,是《髹饰录》中所谓“乌间朱线”的作法。盘底黑漆浮躁,显然曾经重髹饰,正中署楷书填金“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髹底漆时所加刻。近足边缘处有针划“张成造”三字细款,此为张成惯用的署款方法。此盘漆色和刀工均与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张成造”剔犀云纹盒如出一辙,系张成作品无疑,原款应为后髹底漆时所覆盖。 “张成造”剔犀云纹盘,元,高3.3cm,口径19.2cm。 注:刻工-雕漆主要工艺之一,又称雕工。即先在器物上髹漆若干层后,再凭漆之厚度来雕刻花纹。 《髹饰录》-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安徽新安平沙黄成所著。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书,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乌间朱线-漆器工艺用语。指髹漆时由于黑色漆层较厚,红色漆层较薄,在刀口断面处可见黑色漆层中夹杂的红色漆层似一条红线。 剔红-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