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ptilia;reptiles
爬行(动物)纲
2) reptilia
[英][rep'tiliə] [美][rɛp'tɪlɪə]
爬行纲[节肢动物]
3) Reptiles
[英]['reptail] [美]['rɛptḷ]
爬行动物
1.
An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Reptiles of Le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调查报告
2.
Investigating on resources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Mountain Wanchaoshan Nature Reserve, Hubei province;
湖北省万朝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4) reptile
[英]['reptaɪl] [美]['rɛptaɪl]
爬行动物
1.
Resources and Protection of Amphibian and Reptile in the Wetland of Ancient Canal of Yellow River in Eastern Henan;
豫东黄河故道湿地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及保护
2.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y of Argyrophil Cells in Digestive Tract of Three Species of Reptile;
3种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学观察
3.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research in principal freshwater reptiles cultivated in China;
中国淡水爬行动物主要养殖种类生物学研究进展
5) reptilia
[英][rep'tiliə] [美][rɛp'tɪlɪə]
爬行动物
1.
Preliminary survey on amphibian and reptilian resources of Wudaoxia Nature Reserve in Hubei Province;
湖北五道峡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初步研究
2.
A survey on the diversity of amphibia and reptilia was conducted in the field of Hubei Xieshan Nature Reserve in August 2005.
2005年8月对湖北省薤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进行了专项调查。
3.
The species of Reptilia and the fauna in Quanzhou,Fujian Province were reported.
本文报道泉州市的爬行动物共 5 8种 ,分析了这 5 8种爬行类所属的动物区系。
6) Reptilian
[英][rep'tiliən] [美][rɛp'tɪlɪən]
爬行动物
1.
Investigation on amphibian and reptilian was conducted by the line transect method in the field of Shaanxi Taiba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during June~August,1996,and repeat investigation in April~September of 1997~2005.
1996年6~8月,在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代表不同生境样带8条,对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全面调查;1997~2005年的每年4~9月,又在每条样带上设置1~3个调查样点,对两栖爬行动物进行重复调查。
2.
Two surveys of amphibian and reptilian animal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Linshui County of Sichuan .
两次对邻水县的两栖爬行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邻水县有两栖动物15种(隶属2目7科8属),爬行动物21种(隶属2目8科15属)。
补充资料:爬行纲
爬行纲 Reptilia 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为肺呼吸、混和型血液循环的四足变温动物。体表被鳞(蛇、蜥蜴)或骨板(龟、鳖),卵具羊膜。现存的爬行纲动物仅6目,即:龟鳖目,有220种(中国有24种);鳄目,有21种(中国有1~3种);喙头目,有1种;蚓蜥目,约100种;蜥蜴目,约3000种(中国约有120种),蛇目,有2500种( 中国约有180种 )。除极寒区域外,世界性分布,中国南方温热潮湿地带较多。 爬行动物于晚石炭世开始出现,便分化出许多支系,向不同方向发展 , 经过二叠纪的初期进化 ,进入中生代以后,加速辐射 。当时种类空前繁多 。它们的优势前后延续了1亿多年 。到白垩纪末期才骤趋衰落。现代只余下6目约5000种,体型和重量也大大变小 ,如最长的蟒约12.3米 ,最大的棱皮龟重865千克 ,而古代的恐龙有的长达50米 ,重达4.5吨以上。 特征 该纲动物头骨全部骨化 ,外有膜成骨掩覆,以一个枕髁与脊柱相关联,颈部明显,第一、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连有胸肋,与胸骨围成胸廓以保护内脏。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胸廓。腰椎与两枚以上的荐椎相关联,外接后肢 。除蛇类外 ,一般有两对5出的掌型肢(少数的前肢4出) ,水生种类掌形如桨 ,指、趾间连蹼以利于游泳,足部关节不在胫跗间而在两列跗骨间,成为跗间关节 。四肢从体侧横出 ,不便直立 ;体腹常着地面,行动是典型的爬行;只少数体型轻捷的能疾速行进。大脑小脑比较发达 。心脏3室( 鳄类心室虽不完全隔开 ,但已为4室)。肾脏由后肾演变,后端有典型的泄殖肛腔,雌雄异体,有交接器 ,体内受精 ,卵生或卵胎生 。具骨化的腭 ,使口、鼻分腔,内鼻孔移至口腔后端;咽与喉分别进入食道和气管,从而呼吸与饮食可以同时进行。 爬行纲是脊椎动物演化关键性的一环。胚胎发育不必再回水域,鳃和侧线都已消失,呼吸用肺,初现外耳。颈椎特化为寰椎、枢椎与颅底的枕骨髁合成活动关节使头部得以灵活转动 。胸部有胸 肋与胸骨构成的胸廓 ,腹部也有腹膜肋,肋末互相联结,并连接剑胸骨或剑胸突,成为保护体腔内脏的框架。 分类 根据头骨侧面 、眼眶之后的颞颥孔之有无、数目之多少和位置的不同,爬行动物分为四大类:①无孔亚纲(或缺弓亚纲)。头骨侧面没有颞颥孔,包括杯龙目和龟鳖目。②下孔亚纲(或单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下位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上界。包括盘龙目和兽孔目。③调孔亚纲(或阔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上位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下界。主要包括鳍龙目和鱼龙目等,通常为水生爬行动物。④双孔亚纲(或双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两个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位于两孔之间。该亚纲为占优势的爬行动物 ,下分鳞龙次亚纲和初龙次亚纲 ,包括始鳄目、喙头目、有鳞目、槽齿目、鳄目、蜥臀目、鸟臀目和翼龙目等。 杯龙目是基干的爬行动物,所有的后期爬行动物都是从它进化来的。下孔类是向哺乳动物方向发展的一支,特别是其中兽孔类的进步类型 ,其构造 特 征已很接近哺 乳动物了。双孔类中的槽齿目虽然本身属种不多,适应辐射也比较局限,生存的时间也不很长(主要为三叠纪),但在进化上却意义重大。举凡鳄类、翼龙类、恐龙(蜥臀类和鸟臀类)甚至鸟类,都是由它发展来的。恐龙在分类系统中,包括蜥臀目(蜥龙目)和鸟臀目(鸟龙目)。 蜥臀类恐龙和鸟臀类恐龙各有自己的进化支系。前者主要包括蜥脚类和兽脚类等;后者包括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和角龙类。所有这些类别,中国均有代表,而且有的材料还相当丰富。 恐龙从三叠纪开始出现,到白垩纪末期全部绝灭,前后生存了1亿多年。关于恐龙绝灭的原因 ,多年来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的说来,恐龙(或爬行动物)本身生理机能的原始性、环境的改变、哺乳动物的兴起等,应是其主要原因。事实上,在白垩纪末期,不仅恐龙绝灭了,许多其他爬行动物如鱼龙类、翼龙类等,也都绝灭了。 在化石爬行类中足印化石和恐龙蛋化石近年来在中国屡有发现,恐龙蛋有单个的,也有成窝的;足印有单个的和数个或数十、数百个较密集或成行出现的。 经济意义 爬行动物的实用价值很高。鼋、鳖、海龟 、鼍、鳄、蛇的肉和卵均可食,味美而富有营养。蚺、蟒、大型蜥蜴、鼍、鳄的鳞皮可作琴鼓与皮膜,鞣制成革后可作提包、腰带、皮鞋。玳瑁硬甲久负盛誉。龟、鳖、蛇、蜥、蛤蚧均可入药,蛇胆和蛇酒尤为传统名药。蛇毒可止痛,治麻痹 、风湿及癌症 。蛇和蜥蜴大量吞食虫蚁 , 大型蛇类食鼠,是虫、鼠的天敌。蛇的颊窝和腹部对天气与地震敏感,可用作指示生物。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