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膜厣
1)  epiphragm ['epi,fræm]
膜厣
2)  open operculum
3)  open operoulum
开厣
4)  close opereulum
闭厣
5)  operculum [英][əu'pə:kjuləm]  [美][o'pɝkjʊləm]
厣片
1.
The operculum of river-snails was used as a biological template to induce the growth of nano-hydroxyapatite,which was compared with the synthesis of nano-hydroxyapatite in pure water system.
利用田螺厣片作为生物模板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并与纯水体系下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进行对照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纯水体系所得为刺球状的羟基磷灰石,其直径平均为50nm,而田螺厣片的诱导作用可形成棒状纳米羟基磷灰石,且其结晶度更好,并对其形成机理作初步探讨。
6)  close operculum
开厣闭
补充资料:螺厣草
【通用名称】
螺厣草
【其他名称】
螺厣草 (《本草拾遗》)
【异名】
镜面草(《杨氏家藏方》),蟢儿草、地连钱(《纲目拾遗》),抱树莲(《中国蕨类植物图谱》),抱石莲(《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山豆爿草、血草(《福建民间草药》),石耳坠、痞子药(《贵州民间药物》),石瓜子、瓜子草、瓜子莲(《湖南药物志》),金指甲、风不动、金茶匙(《闽东本草》)。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伏石蕨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
伏石蕨 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状茎细长,绿色,匍匐;鳞片疏生,黄褐色,透明,卵状披针形,基部圆形,不规则分叉,上部细长,全缘。叶柄基部有节,密被鳞片;叶疏生,异形;营养叶近无柄或有短柄,圆形或椭圆形,全缘,长1.5~2.5厘米,宽1~1.5厘米;孢子叶细长,舌形或线形,长3~4厘米,宽2~3毫米;叶脉不明显,网状,网脉不到叶边。孢子囊群多连合呈线形,位于中脉与叶缘之间,略近中脉,被多数盾状、有柄的鳞片,不具子囊群盖。孢子近肾形,透明平滑。 生于树上或潮湿的岩石上。分布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湖北、湖南等地。
【采集】
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
全草含蕨甾醇、蜕皮松、蜕皮甾酮、伏石蕨甾酮。
【性味】
辛,凉。 ①《纲目》:"味辛。" ②《王安卿采药志》:"性凉。" ③《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苫,寒。"
【功用主治】
清肺止咳,凉血解毒。治肺痈,咳血,吐血,衄血,尿血,痈肿,疥癞,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①《本草拾遗》:"主痈肿,风疹,脚气肿。捣敷之,亦煮汤洗肿处。" ②《纲目》:"治小便出血,吐血,衄血,龋齿痛。" ③《王安卿采药志》:"治肺火结成脓血痈疽。" ④《福建民间草药》:"清肺疗咳,退热止血。" ⑤《贵州民间药物》:"理气,除风湿,消痞块。治痞块,风湿疼痛,痨伤咳嗽。" ⑥《湖南药物志》:"治温热病、痢疾、心气痛、月经不调等证。"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6钱(鲜者2~4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选方】
①治吐血,衄血:镜面草水洗,擂酒服。(《朱氏集验医方》) ②治肺痈吐脓:螺厣草二两,冰糖半两。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肺热咳血:螺厣草四两,猪肺四两。加水适量,煎成一碗,分两次服。(《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小便后出鲜血数点而不疼,如是一月,饮酒则甚:镜面草汁一器,入少蜜,水进二服。(《陈日华经验方》) ⑤治痞块:石耳坠一两,炖猪大肠服食。(《贵州民间药物》) ⑥治小儿头疮:镜面草日干为末,和轻粉、麻曲敷之。(《杨氏家藏方》) ⑦治手指肿毒及指恶疮,消毒止痛:镜面草捣烂敷之。(《寿域神方》) ⑧治蛇缠恶疮:镜面草,入盐杵烂敷之。(《纲目》) ⑨治创伤出血:螺厣草茎心,捣匀后外敷。(《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风湿疼痛:石耳坠一两,煎酒服。(《贵州民间药物》) ⑾治牙齿虫痛:镜面草,不拘多少,以水缸下泥捣成膏,入香油二、三点,研匀,贴于痛处腮上。(《乾坤生意》) ⑿治风火牙痛:螺厣草茎心五钱。酌冲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⒀解鼠莽毒:镜面草自然汁、清油各一杯。和服,即下毒三、五次,以内粥补之,不可迟。(《医说》) 蟋蟀 (《纲目》)
【异名】
蛬(《尔雅》),蜻蛚、蚟孙(《方言》),促织(《广雅》),吟蛩(崔豹《古今注》),将军(《纲目拾遗》),叫鸡、唧唧(《贵州民间方药集》),斗鸡(《药材资料汇编》),蛐蛐(《河北药材》),夜鸣虫(《中药志》)。
【来源】
为蟋蟀科昆虫蟋蟀的干燥全虫。
【动物形态】
蟋蟀 体长圆形,长13~16毫米,全身黑色并有光泽,有黄褐色微毛与褐色刚毛。头棕褐色,头顶短圆,略向前方突出,头后有6条不规则的短纵沟。复眼1对,甚大,如半球形突出,呈黑褐色。单眼3个,黄色,位于头顶的两端。触角细长,淡褐色,长于身体的半倍。前胸背板左右平行如横方形,背中线稍向下陷,黑褐色,上生不规则的刚毛和棕褐色花斑;前胸背侧片向下垂斜。翅2对,前翅棕褐色,侧部上半面黑色,下半面淡黄色,雄虫的翅长过腹部,基部有比较坚硬透明的发音器,雌的短于腹部,后翅甚长,灰黄色,卷迭呈尾状,突出腹端。足3对,淡黄色,有黑褐斑及斜线,且有棕褐色微毛;后足胫节背面有刺10个,单行排列,腿节十分膨大而向侧方呈扁状。腹部近圆筒形,背面呈黑褐色,节间有污黄色斑纹;腹面呈灰黄色。尾毛褐色,雌虫有1产卵管,几与后胫节等长。 成虫性前期喜隐居田埂、屋角及砖块堆下的缝隙中和杂草丛生处,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力强,夜间能群集迁移。分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采集】
8~9月间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焙干。
【药材】
干燥虫体长1.5~2.2厘米,宽约5毫米,头略呈三角形;复眼1对,椭圆形,长径约1毫米,触角1对,多数脱落。前胸背板略呈长方形,中、后胸被翅所覆盖,尾毛1对,长1~3毫米;雌虫在尾毛间有1产卵管,长约1厘米。足3对,多数脱落。气臭。以身干、完整、色黑、腿壮、无泥、无蛀者为佳。 主产江苏、上海、浙江、河北等地。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同属的一种蟋蟀含退热成分,曾暂名为蟋蟀退热素,并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此物质的理化性质不详,只知其能溶子水及低级醇(例如正丁醇),而不溶于乙醚、丙酮、氯仿。学名来详的蟋蟀类,雄全虫含维生素B12_58毫微克,雌者含76毫微克,又含精氨酸、α-酮-δ-胍基戊酸、γ-胍基丁酸等胍基化合物。
【性味】
《药性考》:"辛咸,温。"
【功用主治】
利尿。治尿闭,水肿,臌胀。 ①《药性考》:"能发痘。" ②《任城日记》:"洽水蛊。" ③《纲目拾遗》:"性通利,治小便闭。""赵际昌:凡产不下,用干者一枚,煎汤服。" ④《四川中药志》:"治阳痿。"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4~6只;或入散剂。
【宜忌】
孕妇忌服。
【选方】
①治小水不道,痛胀不止:蟋婶一个。阴阳瓦焙干,为末。白滚汤下,小儿减半。(《医方集听》) ②治跌扑伤小肚,尿闭不出:蟋蟀一枚。煎服。(《养素园传信方》) ③治老人尿闭:蟋蟀四只,蝼蛄四只,生甘草一钱。煎汤,分三次温服。(《现代实用中药》) ④治小儿遗尿:蟋蟀一个。焙,末,滚水下,照岁(数)服,如儿十一岁者,每次服一个,服至十一个为止。(《慈航活人书》) ⑤治肾虚阳痿:蟋蟀、蜻蜒,狗肾。共为末,兑酒服。(《四川中药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