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逻辑重叠系数
1)  logical overlap coefficient
逻辑重叠系数
2)  overlapping coefficient
重叠系数
1.
For evaluating the firing efficiency of missiles to do ship-to-shore firing, this paper chooses damage probability as the index, uses overlapping coefficient to correct the effect of overlapping, and calculates the damage probability based on Monte Carlo method.
为了更好的评定舰载火箭炮对岸射击的射击效能,选用了毁伤概率为效能指标,应用重叠系数法排除子弹重叠的影响,运用蒙特卡罗法计算出毁伤概率,并给出了保证实验精度的方法。
2.
The major diameter of pin gear,drive overlapping coefficient and other structural parameter that support effectively the 3D molding of pin gear are determined by the dynamic design software.
使用动态设计软件可以进行销齿轮传动的啮合模拟和动态设计,确定销齿轮的齿顶圆直径、啮合传动的重叠系数以及其他结构参数,为销齿轮三维建模提供了有效的图形数据。
3.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ethod of using overlapping coefficient to evaluate fire efficiency of cargo projectiles by ground guns on targets,thus correcting the error of fire efficiency using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
研究如何评定子母体的射击效率问题,在对地炮发射子母弹对目标射击效率评估过程中,应用重叠系数排除子弹重叠的影响,有效地解决了因子弹重叠而使传统评估方法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
3)  overlap coefficient
重叠系数
1.
The flow chart of getting the overlap coefficient is given in allowable missing rate.
分两种情况讨论了计算公式的应用,给出了在允许漏扫率情况下确定重叠系数的计算流程图;然后举例说明根据允许漏扫率动态确定重叠系数的扫雷方式,在一定情况下相对于固定重叠系数的扫雷方式而言可以提高扫雷效率。
4)  digital logic system
数字逻辑系统
1.
At modern system there are so many parts which need be implemented as digital logic blocks, so functional validity of implementation about digital logic system has becomes a key problem that attracts a lot of attention.
在现代设计系统中,有很多部分的功能是需要用数字逻辑模块来实现的,因此数字逻辑系统设计的功能的正确性成为了当前关注的问题。
5)  logical reading system
逻辑读数系统
6)  data logical relationship
数据逻辑关系
1.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mantic relation model for the service composition,in which the data 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dition dependence ar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通过分析组合服务的特性,将QoS和服务组件间的语义关联度作为组合服务选取的重要指标,提出了组合服务的语义关联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服务间的数据逻辑关系以及条件依赖关系对于组合服务的影响,基于该模型将服务选取问题形式化为多目标优化问题,采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求解。
补充资料:多值逻辑与连续逻辑
      当命题的真值数目为两个以上时,研究这类命题的逻辑运算及其电网络的实现称为多值逻辑;如果真值数目趋于无穷多个值时,就是连续逻辑,因而连续逻辑也可认为是多值逻辑的一种特殊情况。
  
  多值逻辑是正在发展中的现代科学领域之一。多值逻辑与古典逻辑中真值只能取"真"、"假"两值不同,它可以取三个,四个,......,直至无限个。因而从哲学、逻辑学的角度,存在如何解释各个真值的意义,以及多值逻辑和古典的二值逻辑的关系等问题。对于逻辑网络,显然需要发展相当于布尔代数和开关理论的多值逻辑代数和多值逻辑网络的综合、分析方法。发展多值硬件也是多值逻辑的主要课题之一。因而,所谓多值逻辑除了逻辑学的内容以外,还常指多值逻辑运算、多值电路及其应用等内容。
  
  1920年,波兰学者J.卢卡西维奇在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未来偶然性问题时,首先提出了三值逻辑。1921年,美国学者E.L.波斯特假定命题的真值数目大于2,建立起任意有限多个值的逻辑系统。后来,人们在建立完备的多值逻辑演算系统、研究演算的性质和探索多稳态电路元件、多值电路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
  
  多值逻辑的运算手段称多值代数。1921年,波斯特首先提出的多值代数完备集包括两种运算
  
  式中xi为逻辑变量,取值0,1,2,...,R-1;modR为模R的代数运算。在二值情况下R=2,第一种运算即二值的"或"运算,第二种运算则为二值的"非"运算。这两种运算虽然完备,但不易形成运算方便的范式。1927年,B.A.伯恩斯坦提出用 modR的算术加和算术乘两种运算构成R值的运算集。对应R=2,mod2的加法运算即为二值的"异或",mod2的乘法运算即二值的"与"运算。用这种代数在展开多值函数成范式时比波斯特方法直接和方便。1935年,D.L.韦伯指出,只要一种运算即可构成R值多值运算的完备集
  
  R=2时,这一运算即为二值的"或非"。此外,还不断有人致力于把二值逻辑的"与"、"或"、"非"三种基本运算直接推广成多值形式。相应二值情形的"与"、"或",当变量为多值时可推广为"最小"(min)和"最大"(max)运算:
  
  二值的"非"运算较难直接推广成多值的,对多值单变量运算提出过各种方案,但较常见的单变量运算有
  
  =0
   其他情况
  现代人们比较集中于低 R值特别是三值、四值逻辑的研究。对三值逻辑提出的J运算和T运算,受到广泛的注意。J运算的定义为
  Jκ(x)=R-1  κ=x
    κ=0,1,2
  =0
   
  J运算配合"最大"、"最小"运算,形式上很容易把逻辑函数写成"积之和"或"和之积"范式。T 运算的定义为
  T(x1,x2,x3,κ)=x1 κ=0
  =x2 κ=1
  =x3 κ=2
  同时,也有提出把三值逻辑的真值取为(-1,0,1)的,称为对称三值逻辑,并研究出相应的算法。类似二值阈元逻辑,还提出了多值多阈方案并已用于设计数字部件中。
  
  在多值网络的逻辑设计方面,类似二值情况,可对多值网络用上述基本运算进行分析、综合。这方面的主要工作集中在R=3,4等低值情况,在分析和综合多值网络时也采用二值情况下常用的真值表、卡诺图等技术。但是,这要比二值时困难得多,主要是由于n个变量的R值函数,其真值表有Rn行,可构成R(R)n个不同函数。此数随R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如二变量二值函数计有2(2)2=16个,而二变量的三值函数则有3(3)2=19683个,分析就要困难得多。
  
  多值逻辑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缺少合适的硬件来构成系统。早年曾希望研制出多稳态的固态器件替代二态的晶体管,但未见成效。现代按多值代数概念似乎只要有"max"、"min"配合一些单变量运算的门,原则上就有了足够的多值基本门。用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集成注入逻辑电路I2L、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集成电路、电荷耦合器件等各种电路形式构成的这类基本门都已有报道。同时,还可用二值电路多值编码方案实现多值逻辑。但是,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系统设计,有的综合范式复杂,有的所用门数超过相应的二值系统,不能体现多值逻辑的特点。1979年,E.J.麦克拉斯基从I2L实际电路出发,提出按电路连接情况选取接点的多值逻辑设计法。人们已在一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列中成功地使用多值逻辑概念制成四值只读存储器。其基本设计思想是:在存储元件阵列中使用四种沟道尺寸的 MOS晶体管,分别表示四种状态。阵列元件被选中时,自动与三个并联的比较器接通,进行比较,输出的三个比较结果,表示选中的是何种尺码的MOS管,译码后以二值编码读出。
  
  多值逻辑电路与二值逻辑相比,优点是在同样数目的出腿和连线情况下传送的信息量增加;完成二值同样的逻辑所需的门数可减少。存在的问题是多值信号传输中产生衰减,整形有困难;多值信号的阈值数目增加会减小噪声影响,信号的容差要求比二值严;由于信号摆幅增加,速度比二值慢。在性能和经济效益上,多值逻辑还不能全面超过二值系统,较多地用于指导和研制一些数字部件,进行逻辑系统调试、计算机的容差检出等。
  
  在多值逻辑和连续逻辑电路方面,1978年中国创新的多元逻辑电路(DYL)包含了连续逻辑max和min门,或称为线性"与或"门。
  
  

参考书目
   王宪钧:《数理逻辑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