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yxidella collare Kahl
领匣形虫
2) Pyxidiella vernale Stokes
春匣形虫
3) Pyxidiella urceolatum Stokes
壳匣形虫
4) Pyxidium
[英][pik'sidiəm] [美][pɪk'sɪdɪəm]
匣形虫属
5) Pyxidella henneguyi Faure.Fremiet
海氏匣形虫
6) Pyxidiella inaginatum Stokes
内褶匣形虫
补充资料:肠梨形鞭毛虫病
肠梨形鞭毛虫病
病名。是由肠梨形鞭毛虫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性疾病。本病分布甚广,热带、亚热带较温带为多。我国感染率为5%~15%,南方高于北方,儿童高于成人。传染途径主要是由于肠梨形鞭毛虫包囊污染水源或食物而传播。近年来发现本病在同性恋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这种高发病率与口-肛门、口-外阴的异常性行为有关,故列为性传播疾病之一。对于肠梨形鞭毛虫病的致病机制有许多看法。有人认为是虫体阻碍肠道的吸收功能,或虫体与人竞争营养而发病;但事实上虫在肠道黏膜上仅在有限区域内寄生,滋养体数目也少,所以此种说法不成立。有人推测是由于该虫产生的毒素致病,但此种毒素未被证实。亦有学者认为本虫与细菌、真菌或病毒协同作 用而致病,且在有症状患者的小肠液中确实见到细菌过度生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被除后,鞭毛虫病的症状亦随之消失。本病患者的脂肪性便可能是由于细菌的去胆盐结合作用,但不是所有的病例均可见到细菌过度生长现象。本病患者有碳水化物吸收不良,是由于寄生虫损伤微绒毛而导致乳糖、木糖、蔗糖及麦芽糖的吸收缺陷所致。亦报道伴有维生素B12、叶酸及维生素A的吸收不良。多数病例感染鞭毛虫后并无临床症状,潜伏期为1~3周,临床表现视病变部位而异,典型病例以腹痛、厌食、腹泻等多见。其特征性表现是明显的腹部胀气和排恶臭气。腹泻每日4~5次,大便通常是含脂性的水样便或软便,恶臭而无脓血。此外,患者有恶心、嗳气或呕吐。非典型病例,其临床表现可像溃疡病、裂孔疝、溃疡性结肠炎、胆道疾病或胰腺疾病。偶见胆结石的核心中含有鞭毛虫的包囊。约有10%的病例可造成阑尾的急性或慢性病变,且可发现有大量的虫体寄生于其中。少数病例可发生变态反应,如荨麻疹、视网膜动脉炎、虹膜睫状体炎、关节炎、支气管及肺部病变、肉芽肿性肝炎等。儿童病例可呈急性腹泻,亦可发生慢性腹泻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病例则体重减轻,衰弱,严重者可影响生长发育。虽然在治疗后原虫消失,但患者仍可持续性软便,排气,腹部不适及乳糖不耐受等情况。本病惟一确诊的简便方法是在粪便中找到本虫的滋养体或包囊。滋养体可存在于水样便或软便中,也可在十二指肠及小肠活检中检到,有人报道在肺泡灌洗液中亦可发现原虫的滋养体。凡临床可疑病例应在4~5周内送检大便标本3次,如3次均阴性,必要时应行十二指肠引流。少数轻症病例只能在小肠活检时发现病原体。治疗药物以阿的平最常用,且副作用小,疗效可靠,成人剂量为01g,每日3次,共用5~10天,小儿按8mg计算,连用5天。灭滴灵亦有效,成人每次200mg,每日3次,连用5~7天,小儿按每天每千克体重5mg计算,每日3次,连用5天。呋喃唑酮成人每次100mg, 每日4次,共用7天,小儿可用本剂的液体型,按每天每千克体重125mg,每日4 次,连用5~7天。孕妇患者可用巴龙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25~30mg,分3次口服,连用5~10天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