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界面传递系数
1)  interface transfer coefficient
界面传递系数
2)  interface transfer
界面传递
3)  Interfaci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界面传热系数
1.
Study of interfaci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metal mold castings with nonlinear estimation method
采用非线性估算法对铸造界面传热系数的研究
2.
The metal-mould interfaci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IHTC) was successfully determined using the nonlinear estimation method.
通过采集金属铸造过程中铸件/铸型界面上温度的变化曲线,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了金属铸造凝固过程的温度场,采用非线性估算法,求解了以铝合金为铸件材料的铸件/铸型间的界面传热系数,发现了该界面传热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  transfer coefficient
传递系数
1.
03×10~(-5)cm~2/s,while the transfer coefficient was 0.
研究证明:对硝基苯甲醚在Cu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是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根据不同扫描速度下循环伏安曲线的峰电流值求得其传递系数α为0。
2.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carbon was deduced based on the kinetics of weight gain during gas carburizing.
从渗碳增重动力学出发 ,推导出渗碳过程混合控制阶段界面传递系数的计算公式。
3.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transfer coefficient.
在 2 98K时 ,利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 0 0 1mol·L- 1 FeCl2 0 1mol·L- 1 LiCl DMSO溶液中Fe2 + 的扩散系数、传递系数分别为 2 5 4× 10 - 6 cm2 ·s- 1 和 0 2 4;利用计时电流法测定了 0 0 1mol·L- 1 LaCl3 0 1mol·L- 1 LiCl DMSO溶液中La3+ 的扩散系数为 3 10×10 - 6 cm2 ·s- 1 。
5)  Transfer coefficients
传递系数
1.
The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hydroturbine linear model hav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analytic results of stability and dynamic behavior of hydoelectric generating unit.
介绍了基于模型综合特性曲线的外特性法、基于内特性解析模型的内特性法和基于简化非线性模型的简易解析法等3种混流式水轮机传递系数的计算方法,分析比较了它们的特点和计算结果的差异,指出三种方法计算所得传递系数,在额定功况点附近数值较接近,而在轻载工况下则差别较大。
2.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and the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Co2+are 1.
L-1LiClO4-DMSO体系中利用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计时电量法测定Co2+的扩散系数DO和传递系数α分别为1。
3.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and the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Ni2+ in 0.
1mol·L-1LiClO4-DMSO体系中利用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计时电量法测定Ni2+的扩散系数D0和传递系数α分别为:1。
6)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传递系数
1.
[1~3], the output-complete economic effect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contribute coefficient and benefit coefficient are put forward.
在文献[1~4]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产出-完全经济效益传递系数、贡献系数和受益系数,以揭示产出与经济效益的相互联系和数量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各部门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补充资料:界面传递
      在彼此分隔的两相界面上,物质从一个相传到另一个相的过程。这种传递是吸收、萃取、气-液相反应和液-液相反应等过程的基础。
  
  界面传质理论  阐明物质通过两相界面传递的机理的理论。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双膜理论 设想在两相(例如气-液)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一层气膜和液膜,膜内没有法向流动,只有扩散。传递。又假设膜外的流体主体中因湍流的扩散作用而不存在浓度梯度,传质阻力完全集中于膜内(图1)。在界面上,组分在气相中的分压pi与它在液相中的浓度Ci成正比,即pi=HCi,式中H 称分配系数或亨利系数。在稳态下,单位时间、单位相界面上传递物质的摩尔分子数N可表示为:
  
  
  
  N=kg(p-pi)=k1(Ci-C),
  式中下标i系指相界面上的值;kg和 k1分别为气膜和液膜传质系数;(p-pi)和(Ci-C)分别为气相和液相中的传质推动力,p为气相主体中的分压;C为液相主体中的浓度。上式也可用总括的推动力表示,以避免不易测得界面上值的困难。于是,
  
  
   式中Kg和K1称总括气膜传质系数和总括液膜传质系数。它们与膜系数kg和k1的关系如下:
  
  
  
   各传质系数需由实验求得,它们与设备和流体特性以及流动状况有关。双膜理论具有简明的特色,多年来成功地应用于各种不相混的两流体相系统。
  
  ②渗透理论 这一理论把吸收过程看作是向半无限静止液体中进行不稳定扩散的过程,气相在液相中浓度的分布乃是时间的函数。这一理论的物理概念更接近于真实,算得的结果与双膜理论的结果相差甚微。
  
  ③表面更新理论 这一理论是以相界面在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为依据的。因而引出了"表面年龄"的概念,算得的结果与双膜理论的结果相差很小。
  
  扩散边界层  紧靠两相界面、浓度起激烈变化的流体薄层称为扩散边界层或传质边界层。
  
  表征物质对流传递和扩散传递的一个重要参数是佩克立数Pe。它是雷诺数Re与施密特数Sc的乘积:
  
  
  ,式中u0为流体速度;L为特征长度;D为扩散系数;ρ和μ 分别为流体的密度和动力粘性系数。当 Pe足够大时,分子扩散可略去不计,浓度分布主要由对流传递决定;Pe足够小时,则对流传递可以忽略,浓度分布主要由扩散传递决定。对于液体,Sc较大,故在一般的Re下,Pe》1,起决定作用的是对流传递;但是在速度边界层底层速度极小的薄层内,Re极小,Pe《1,起决定作用的便是分子扩散传递了。
  
  扩散边界层厚度δ、速度边界层厚度δ0(图2)可表为: 
  
  
  
  式中 ν=μ/ρ为流体运动粘性系数;x为离物体前缘驻点(流体速度为零之点)的距离。对 层内浓度的迅速变化,在一级近似中可当作是线性的。
  
  扩散边界层不具有明显的界线。物质的扩散系数不同,扩散边界层也就不同。在给定搅拌条件下,几种物质同时扩散时,可同时存在几个扩散边界层。
  
  

参考书目
   天津大学等合编:《化工传递过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198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