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剂量响应关系
1)  dose response relation
剂量响应关系
2)  dose response correlation
剂量响应相关
3)  Dose response
剂量响应
1.
Dose responses of alkaline-earth sulfate doped with rare earth ions;
掺稀土硫酸盐的剂量响应特性
2.
We got all TL dose-response curves fitted by the composite action dose response function.
1~20Gy的辐照范围内,测定两种热释光材料的剂量响应曲线。
3.
The wide-base silicon diode for fast neutron dose monitoring is studied, and the dose response of the diod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al ratio to ~(239)Pu-Be neutron source was given.
介绍了不同结构比例的PIN宽基硅二极管快中子剂量探测器对239Pu-Be中子源的剂量响应测试结果。
4)  response relation
响应关系
1.
The incidence proportion between the four monitoring points' concentration and discharge capacity of those pollutant source was analyzed,and the response relation curve and response relation expression were also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通过太湖的水量水质数学模型,模拟了梅梁湾内主要的入湖污染源———直湖港、武进港和梁溪河排入的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分析了梅梁湾中梅园、小湾里、闾江口、拖山4个监测点水质浓度受直湖港、武进港和梁溪河排污影响程度的大小;并分别建立了监测点污染物浓度与排污口排污量的响应关系曲线和响应关系表达式。
2.
The flow and sediment variation in the up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sediment scouring and silting in the channel of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and their response relation were analyzed.
对长江上游水沙变化、中游干流河道泥沙冲淤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3.
Having analyzed the data from 1950 to 2003 of hyd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cross section s profile and its response relations to the incoming runoff.
通过对黄河下游各水文站1950~2003年实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过去50多年间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形态变化过程及其与来水量的响应关系。
5)  response relationship
响应关系
1.
With the wastewater storage during the water gate closure period as the input surface pollution source, the permanganate index as the groundwater prediction parameter according to the pollutant types and demand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control, and by use of the black box model, a predicting research on the 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was.
在对古宋河所在区域地下水污染物的下渗过程和在含水层中的径向迁移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选择古宋河关闸时段污水库作为地面输入污染源 ,采用黑箱模型 ,根据纳污水库污染物类型和区域地下水控制要求 ,选择高锰酸盐指数作为地下水预测的预测参数 ,对污水库水质与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响应关系进行了预测研究 ,提出古宋河及近岸区域地下水资源控制措
6)  Response [英][rɪ'spɔns]  [美][rɪ'spɑns]
响应关系
1.
And the obvious response of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rainy season (AMJJ) and 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ern Xinjiang (average for 5 stations) to SST over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and to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SOI) are revealed emphatically.
分析研究了新疆北部地区近 50年 (1 951~ 2 0 0 0年 )全年各月降水的气候分布特征和各季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 ,重点揭示了北疆多雨季节 (4~ 7月 )及各月降水量对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SST和南方涛动指数SOI的显著响应关系 ,并用前期SST和SOI作为预报因子 ,建立了北疆地区雨季降水量的预报方程。
2.
Climatic factor impact index (CFII) and the ranking of influence degree are propo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sponse sensitive degree.
以科尔沁沙地阿古拉苏木为典型代表区域,应用1987-2006年20a间12幅遥感影像及相应气候数据,分析了地表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间的响应关系,提出了表征响应敏感程度、影响程度大小排序的气候因子影响指数(CFII)。
补充资料:剂量-反应关系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机体毒性反应强弱和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大小又有密切关系。人们通常交替地运用效应和反应来说明个体或群体对一定剂量的有毒物质的反应。现代一些毒理学家提出:把引起个体生物学的变化,如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脑电、心电、血象、免疫功能、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各种中毒症状和死亡的出现等称为效应;把引起群体的变化,如对实验动物的肿瘤或其他病症的发生率、死亡率等变化等称为反应。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的剂量,一般用机体的吸收量来表示,单位常用每公斤体重的毫克数表示。吸收量不同于摄入量。摄入量是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进入机体的环境污染物的数量;吸收量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通过细胞膜进入血液的数量。污染物对机体所起的毒作用主要取决于机体对污染物的吸收量。
  
  大多数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呈S形,剂量开始增加时,反应变化不明显,随着剂量的继续增加,反应趋于明显,到一定程度后,反应变化又不明显。如将反应率换算成机率单位,剂量换算成对数值,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即成直线。此外,有少数的剂量-反应关系表现为直线或抛物线。具有明显剂量-反应关系的污染物,易于定量评定它们的毒性。有的效应只在易感人群中才表现出来;有的效应往往超过了医学检查的正常值,但机体具有代偿能力;严重的效应可引起病理变化。凡超过正常生理范围的效应,均对机体显示出损害作用。有的效应只能用发生或不发生来表示,如死亡和肿瘤的发生或不发生。对机体产生不良或有害生物学变化的最小剂量称为阈剂量。低于阈剂量,没有观察到对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最大剂量称为无作用剂量。阈剂量或无作用剂量是制定卫生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环境致癌物的阈剂量是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如石棉与间皮瘤(见石棉污染与癌)、氯乙烯污染与肝血管肉瘤、联苯胺与膀胱癌等之间的关系,在人群中均明显呈现剂量-反应的关系;在体内不经代谢活化的化学致癌物烷化剂,也完全和辐射一样,致癌作用和剂量呈直线关系;但大多数化学致癌物在体内要经过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作用。靶剂量和阈剂量的研究,可为制定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例如,美国在发现吸入250ppm氯乙烯可以诱发大鼠肝血管肉瘤以后,将车间工人8小时接触氯乙烯的容许标准定为1ppm;苏联学者发现大鼠气管内注入苯并(a)芘不致癌的总剂量为 0.02毫克,根据这一事实,有人建议将车间空气中苯并 (a)芘的最高容许浓度定为每100立方米 14微克,居住区大气最高容许浓度定为每100立方米0.1微克。
  
  对一些效应与时间因素有关的环境污染物,存在着剂量(浓度)和时间综合与效应的关系,如一氧化碳(CO)对碳氧血红蛋白的影响有人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CO为接触CO浓度(PPM);t为接触时间(分钟)。用数学方法研究剂量、时间和致癌作用以及其他效应关系的工作仍在继续发展中。
  
  

参考书目
   WHO,Environmental Health Criteria 6: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toxicity of chemicals,Geneva,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