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IS (airborne imaging spectrometer)
机载成象光谱仪
2) airborne vissible/infrared imaging spectrometer
机载可见光/红外成象光谱仪
4) Imaging interferometer
干涉成象光谱仪
5) non-scanning computed-tomograpby imaging spectrometer
层析成象光谱仪
6) spaceborne imaging spectrometer
星载成像光谱仪
1.
or discussing the ground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ode of the spaceborne imaging spectrometer, this paper applies the optimal linear predictive compression techniqu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Huffman hige-efficiency coding metho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trict information-preserving compression for the spectral and spatial composite data of the spaceborne imaging spectrometer.
针对星载成像光谱仪的地物信息获取模式,运用最佳线性预测压缩技术,并配合霍夫曼(Huffman)高效编码方法,达到对星载成像光谱仪谱、像综合数据进行严格保存信息压缩的目的。
补充资料:《仪象考成》
中国清代中期的一部以星表为主的工具书。最初,钦天监西洋监正、日耳曼人耶稣会士戴进贤等奏请增修《灵台仪象志》星表部分,经批准后开始这项工作。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着手,到乾隆十七年完成。戴进贤是星表的实际主编,有26人参加编算工作。书成后送武英殿刊刻时,适值制造十年之久的大型天文仪器"玑衡抚辰仪"于乾隆十九年竣工,因此,在星表之前又增加有关"玑衡抚辰仪"的《仪说》上下卷,全书也因而定名为《仪象考成》。据书首乾隆亲笔书序的日期为"丙子冬十有一月",推定出版年份当在乾隆丁丑(公元1757年)。《仪象考成》全书共32卷,分为10册。星表中列有300个星座、3,083颗星的黄道坐标和赤道坐标值(见天球坐标系),以及每颗恒星的赤道岁差和星等。采用乾隆甲子(公元1744年)冬至为星表历元。内容参用了当时出版不久的弗兰斯提德星表。
八十多年后,钦天监又对《仪象考成》星表进行复测、修订,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成书32卷,称为《仪象考成续编》。主编为当时的钦天监监正、协理国子监算学事务周余庆,有38人参与测算和编写。它是清代由中国人独立考测、编算的第一部星表。表中较《仪象考成》新增163星,减去未观测到的6颗星,共收3,240星,以道光甲辰(公元1844年)冬至为星表历元。与《仪象考成》相比,《仪象考成续编》虽然增星不多,变动不大,但提供了一批年代可靠的新测恒星坐标值,使我们有可能据此了解清代的测量精度。清代几部星表承上启下,是今天仍在沿用的恒星中文名称的主要依据。
八十多年后,钦天监又对《仪象考成》星表进行复测、修订,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成书32卷,称为《仪象考成续编》。主编为当时的钦天监监正、协理国子监算学事务周余庆,有38人参与测算和编写。它是清代由中国人独立考测、编算的第一部星表。表中较《仪象考成》新增163星,减去未观测到的6颗星,共收3,240星,以道光甲辰(公元1844年)冬至为星表历元。与《仪象考成》相比,《仪象考成续编》虽然增星不多,变动不大,但提供了一批年代可靠的新测恒星坐标值,使我们有可能据此了解清代的测量精度。清代几部星表承上启下,是今天仍在沿用的恒星中文名称的主要依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