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tera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供求相互作用
2) donor-acceptor interaction
供体-受体相互作用
1.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onor-acceptor interaction between neutral aromatic subunits in supramolecular construction is reviewed.
综述了近年来中性单体分子之间的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在超分子自组装研究中的应用。
3) intera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供求的相互关系
4) interactions
相互作用
1.
Ab initio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s of C_2H_4,N_2 and CH_4 with the zeolite cluster models;
沸石模型簇与乙烯、氮气和甲烷相互作用的从头算研究
2.
Interactions between Quaternary Ammonium Gemini Surfactant C_(12)-2-C_(12)·2Br and Hydroxypropyl Cellulose in Aqueous Solution;
季铵盐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C_(12)-2-C_(12)·2Br与HPC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3.
NMR Studies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Diperoxovanadate and Imidazole-like Ligands;
咪唑类配体与双过氧钒配合物相互作用的NMR研究
5) Interaction
[英][,intə'rækʃən] [美][,ɪntə'rækʃən]
相互作用
1.
Progress in Researches on Interaction between Aerosol and Cloud;
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2.
Studies on Coordination and Hydrogen Bond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Using 1D & 2D FTIR Spectroscopy;
红外光谱方法研究分子间配位及氢键相互作用
3.
XRD study on Interaction between CaCl_2 and 10X Zeolite;
XRD法研究CaCl_2与10X分子筛的相互作用
6) reciprocity
[英][,resɪ'prɔsəti] [美]['rɛsə'prɑsətɪ]
相互作用
1.
In the second section, applying four factors quadratic rotating design, we studied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sodium lactate and pot.
本研究将乳酸钠用于牛肉冷却肉的保鲜 ,主要是探讨了以下 2方面的内容 :第一 ,应用单因子试验配置 5个不同浓度的保鲜液 ,用浸泡的方式对肉块进行处理 ,真空包装 ,冷藏 ,用挥发性盐基氮为指标找出有效的保鲜浓度 ;第二 ,利用四因子二次正交旋转设计 ,探讨乳酸钠与保鲜剂山梨酸钾、丙酸钙和乳酸链球菌素 (nisin)之间的相互作用。
2.
Discuss the main cause and reciprocity of medical disputes.
结果 :证实医疗纠纷的发生既有始发原因 ,又有诱发原因 ,两者互为因果 ,相互作用。
3.
Based on the dynamics analytical method of efficiency stress,the reciprocity of saturation soil and its structure in the blasting load is analyzed.
基于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法,对爆炸荷载作用下饱和土与地下建筑结构相互作用的特性进行了分析。
补充资料:γ射线同物质的相互作用
γ射线在物质中具有较强的穿透本领。能量在10MeV以下的γ射线同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是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偶效应等三种效应。
光电效应 γ光子穿过物质时同原子中的束缚电子相互作用,光子把全部能量交给这一束缚电子,使之克服在原子壳层中的结合能(电离能)而发射出去,这就是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截面以一种复杂的方式随入射光子能量和吸收体原子序数而改变,但总的趋势是随光子能量增加而减小,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在光子能量小于1MeV时,光电效应在三种主要效应中占优势,光电截面在总截面中占主要部分。
康普顿效应 当入射光子能量逐渐增大到1MeV时,γ射线同物质相互作用逐渐由光电效应过渡到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效应是γ光子同电子之间的散射。入射γ光子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光子本身能量减少并向不同的方向散射,散射效应中获得能量的电子叫反冲电子(图1)。能够发生散射效应的电子既可以是自由电子,也可以是束缚于原子之中的电子。康普顿效应发生在γ光子和电子之间,其作用截面是对单个电子而言的。因此,对原子序数为Z的整个原子,散射截面就是单个电子作用截面的 Z倍。当入射光子能量较高时,截面与光子能量近似成反比。
电子偶效应 是γ光子同物质的第三个重要的相互作用,入射光子同原子核电场或电子电场相互作用都可以产生电子偶效应,发生这个效应的阈能是1.02MeV。在电子偶效应中,入射光子转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它们的动能是入射光子能量同1.02MeV之差。电子偶效应的截面也是入射光子能量和吸收物质原子序数的函数。当入射光子能量稍大于 1.02MeV时,电子偶效应的截面随光子能量E 线性增加;在高能时,其截面正比于lnE;能量很高时,截面趋近于一个常数。然而不论在高能或低能,截面都正比于吸收体原子序数Z的二次方。
其他效应 除上述主要的三种效应外,γ射线同物质的相互作用还有其他的效应, 如相干散射。 在低能(100keV)时,相干散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重元素中束缚得比较紧的电子有利于这种散射。这种散射长期以来一直是X 射线晶体学的基础。另外在入射光子能量较高时还有光核反应等。
γ射线的吸收 当γ射线穿过物质时,三种效应都可能发生。在忽略其他效应时,将这三种效应的吸收系数相加就可得到总的线性吸收系数。式中μph、μσ、μp分别表示这三种效应中的吸收系数。图2表示γ射线在铅中产生三种不同效应的几率。
窄束γ 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是 或,其中Io、I分别代表穿透前后的γ射线强度,μ是吸收系数,μm是质量吸收系数,ⅹ是γ射线穿过的厚度,ⅹm是质量厚度。
由于γ射线穿过物质时会发生各种效应,同时γ射线又很容易被探测到,使得γ射线在诸如工业探伤、测厚、冶金、自动化、医疗等方面都获得广泛的应用。
参考书目
K. Siegbahn, ed., Alpha-, Beta- and Gamma-Ray Spectroscopy,Vol. 1,North-Holland,Amsterdam,1965.
光电效应 γ光子穿过物质时同原子中的束缚电子相互作用,光子把全部能量交给这一束缚电子,使之克服在原子壳层中的结合能(电离能)而发射出去,这就是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截面以一种复杂的方式随入射光子能量和吸收体原子序数而改变,但总的趋势是随光子能量增加而减小,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在光子能量小于1MeV时,光电效应在三种主要效应中占优势,光电截面在总截面中占主要部分。
康普顿效应 当入射光子能量逐渐增大到1MeV时,γ射线同物质相互作用逐渐由光电效应过渡到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效应是γ光子同电子之间的散射。入射γ光子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光子本身能量减少并向不同的方向散射,散射效应中获得能量的电子叫反冲电子(图1)。能够发生散射效应的电子既可以是自由电子,也可以是束缚于原子之中的电子。康普顿效应发生在γ光子和电子之间,其作用截面是对单个电子而言的。因此,对原子序数为Z的整个原子,散射截面就是单个电子作用截面的 Z倍。当入射光子能量较高时,截面与光子能量近似成反比。
电子偶效应 是γ光子同物质的第三个重要的相互作用,入射光子同原子核电场或电子电场相互作用都可以产生电子偶效应,发生这个效应的阈能是1.02MeV。在电子偶效应中,入射光子转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它们的动能是入射光子能量同1.02MeV之差。电子偶效应的截面也是入射光子能量和吸收物质原子序数的函数。当入射光子能量稍大于 1.02MeV时,电子偶效应的截面随光子能量E 线性增加;在高能时,其截面正比于lnE;能量很高时,截面趋近于一个常数。然而不论在高能或低能,截面都正比于吸收体原子序数Z的二次方。
其他效应 除上述主要的三种效应外,γ射线同物质的相互作用还有其他的效应, 如相干散射。 在低能(100keV)时,相干散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重元素中束缚得比较紧的电子有利于这种散射。这种散射长期以来一直是X 射线晶体学的基础。另外在入射光子能量较高时还有光核反应等。
γ射线的吸收 当γ射线穿过物质时,三种效应都可能发生。在忽略其他效应时,将这三种效应的吸收系数相加就可得到总的线性吸收系数。式中μph、μσ、μp分别表示这三种效应中的吸收系数。图2表示γ射线在铅中产生三种不同效应的几率。
窄束γ 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是 或,其中Io、I分别代表穿透前后的γ射线强度,μ是吸收系数,μm是质量吸收系数,ⅹ是γ射线穿过的厚度,ⅹm是质量厚度。
由于γ射线穿过物质时会发生各种效应,同时γ射线又很容易被探测到,使得γ射线在诸如工业探伤、测厚、冶金、自动化、医疗等方面都获得广泛的应用。
参考书目
K. Siegbahn, ed., Alpha-, Beta- and Gamma-Ray Spectroscopy,Vol. 1,North-Holland,Amsterdam,196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