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给定条件下所做的功,能率,负载
1)  duty [英]['dju:ti]  [美]['dutɪ]
给定条件下所做的功,能率,负载
2)  voltage drop ( or rise)(regulation) for a specified load condition
规定负载条件下的电压调整率
3)  ambient functional test
环境条件下的功能试验
4)  steay-load conditions
稳定负载条件
5)  load power
负载功率
1.
True root mean square measurement of multi-user load power;
多用户负载功率的真有效值测量
2.
Clears Up Suspicions That The Diode Half-wave Rectification Load Power;
二极管半波整流调节负载功率释疑
6)  setting conditions
给定条件
1.
Any work can not be short of setting conditions.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给定条件。
补充资料:所以发能与能必副所
      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阐述认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哲学命题。
  
  "能"与"所"、"能知"与"所知",本是佛教哲学的概念,用以表示和区分主观认识能力与客观认识对象。但佛教把所知对象看作是能知主体所产生的作用或幻境;陆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意之所在便是物",实际是"消所以入能,而谓能为所"。王夫之针对这些唯心主义的颠倒,阐明了"体俟用,则因所以发能;用,用乎体,则能必副其所"的深刻命题。
  
  王夫之的这一命题主要有以下几层涵义:①肯定"能"与"所"都是"实有"而非虚幻,"所"必须"实有其体",而"能"必须"实有其用";两者有严格界限而不容混淆,"所不在内","能不在外"。②在能所关系上,确认"因所以发能",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的引发才产生的;"能必副其所",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主观只是客观的副本。③把认识对象规定为"俟用者",指出只有主体作用的"境之俟用者"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又把主体的认识能力规定为"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强调了认识的能动作用。王夫之的这一命题在认识论上既坚持了反映论原则,又注意到避免夸大和抹煞主观能动性的错误,从而在更高的思维水平上扬弃了佛教和陆王心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